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6-07薛志博殷志鹏
薛志博 殷志鹏
[提 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供给不足”“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现实问题,应从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引进机制、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机制、调整乡村人才队伍使用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薛志博,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殷志鹏,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与保障。
(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视作全党的重大战略性工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整体形势下,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及人民的美好向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要经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使亿万农民解决了基本生存与温饱问题,农民对生活的需求也转向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日益增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乡村地区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矛盾。其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推进人才振兴与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协调发展,形成建设农业强国的合力,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培养一批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高层次人才,从而改善和优化当前乡村地区人才严重匮乏的窘境,打破“人才流失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桎梏与束缚。其三,在乡村人才队伍的积极带动下,廣大农民的干劲与热情可以激发出来,并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选择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邓毛颖等从系统观念出发,指出乡村建设系统涵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1]毋庸置疑的是,在当前我国推进乡村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乡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有待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有待美化、乡村文化氛围有待培育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其一,乡村人才在资金、技术以及人脉上具有其他村民无法替代的优势,能够为解决好乡村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系统性地推进乡村建设。其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培养更多“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其三,随着乡村人才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助于打造人才集聚的“磁石效应”,拉动本土化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既“宜居”又“宜业”。
(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以农业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4%[2],部分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更是稳定在98%以上。[3]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乡村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原有的乡村人才已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农业生产样态。此外,目前农业供给侧仍有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导致“农业生产增质增效慢”,这就需要引进大量复合型人才来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贡献新的理念、技术与经验,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因此,以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形势与实际需要为现实逻辑,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填补当前乡村人才队伍中科技型人才的缺口,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着力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效能。其二,乡村人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完善农村分配方式,从而将乡村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体。其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生产链与价值链,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从以产量为导向到以质量和效能为导向的转变。
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供给不足”:乡村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总量少
近年来,乡村人口以及就业人数的比例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至2022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9104万人,占总人口的34.8%[4],而1990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56%。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短短两年,乡村人口就减少1871万人。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出,致使村庄“失血”“贫血”严重。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新鲜血液,走进城镇,留在城镇。2022年末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5]与此同时,留在乡村的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教育程度占比最大的是小学和初中,占总数的85.4%,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员占比为1.2%。[6]乡村社会精英流失严重,这就使得乡村人才的总数始终处于极低的状态。
不仅如此,从乡村走出去的青年学子,在学历上也不占优势。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为例,其农村户籍学生占比均不超过20%,大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出路仍是非重點院校。据庆阳市人社局统计,该市近三年回归的高校毕业生,第一学历多为二本及以下非重点院校、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7]这部分回归乡村的寒门学子,从整体素质上而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引不进”:乡村发展环境差,难以引进人才
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大多数乡村都地处偏僻,且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相比城镇而言存在巨大落差。从就业环境上看,农村地区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提供给外来人员的就业岗位不多。此外,部分乡村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着“一招鲜吃遍天”的落后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产品竞争力较弱。为抢夺有限的市场资源,这些企业往往打出“价格战”而不是“价值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由此看来,乡村企业不管是岗位数量还是未来前景都不能满足人才发展需要,自然难以吸引人才入驻。
(三)“留不住”:薪资低及基建较为落后,难以留住人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让人才留得住,就需要合理的待遇来满足人才基本生活和未来发展方面的需求,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土壤。[8]从产业结构上讲,目前我国乡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包括由种植业衍生出的“农家乐”等服务业也多在城镇郊区发展,乡村产业还是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受产业结构的限制,就业岗位也集中于农业类,非农业人才难以发挥用武之地。根据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低于全国36883元的平均数,也低于全国31370元的中位数。[9]乡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其在物质层面上难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从乡村人口的年龄比例上讲,2020年乡村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8.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4.2%,完全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并非常接近“老龄社会”的标准。[10]乡村“未富先老”,应对老龄社会的经验不足、能力薄弱,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未来发展不清晰,稍有不慎就会给公共财政体系造成非常沉重的压力,这也使得青年人才畏惧乡村,逃离乡村。从生态环境上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批企业涌入,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新增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加之新引进的企业大多都是资源型企业,污染严重,导致乡村发展混乱无序,环境污染严重,难以吸引外来人才扎根乡村。从文化娱乐上讲,受其自身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民更愿意把有限的“闲钱”存储起来,“享受型”消费欲望不强烈,致使本身就“先天不足”的乡村娱乐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后继乏力,难以满足青年人才的日常需要,使得青年人才望而却步,不愿常驻。这些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乡村人才留在本地的严重顾虑。
(四)“用不好”:思想观念落后,难以发挥人才潜力
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组织引领作用。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有才能的乡村基层干部因工作能力突出被选拔到城镇,留在乡村的干部大都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受老一辈的影响,部分留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较为陈旧,处事不能随机应变,跟不上新时代“三农”工作节奏。对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也是缺乏长效机制,没有长期规划和阶段性培养计划,对先进人才典型的跟踪培养不够,导致新典型没有发展土壤,老典型不能常树常新,形成榜样断代断层的尴尬局面。[11]基于乡村的主要产业还是种植业,部分乡村干部还残存着或多或少的小农思想,对于第二、第三产业人才的重视不够,使得乡村人才空有才华而得不到发挥。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向乡村输送人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知识支农”政策,激励大学生到乡村服务。但是过短的服务时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低效和不稳定状态。除此之外,由于现有的评价形式只着重于任期内的成绩,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研判,难以形成动态的、科学的考核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以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强化问题意识,从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引进机制、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机制、调整乡村人才队伍使用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来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引进机制
人才,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于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引不进”这一困境,要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引进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为乡村振兴发展引路护航的“导向”作用,积极实施乡村人才引进政策。其次,要充分发挥微媒介传播对乡村人才引进的“激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13]网络媒介的这一特征为乡村人才引进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宣传空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进行面向公众的宣传或推广,不断扩大人才引进的宣传辐射范围。例如,可以通过抖音、微信短视频的形式创作本土化的乡村振兴故事、乡村振兴榜样模范人物故事等优质作品,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等平台的图文并茂地进行人才引进宣传,最大程度地发挥微媒介优势。再次,要充分发挥乡情乡愁赋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聚合”作用,不断增进人才对投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同和心理认同。
(二)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机制
人才培育是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一环。首先,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在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14]在此过程中,乡村干部的示范与引领尤其重要。其次,要加强对现有储备人才的技能培训,使其适应新时代的“三农工作”。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培训班或者搭建农业实训平台,全方位地提升乡村人才业务能力水平。再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大赛,释放乡村人才的竞争力,同时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历练,切实地提升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贡献度。此外,还要注重对“老帮新”“传帮带”制度的继承和创新,不但能够为新进乡村人才提供建设性的经验借鉴及参考,同时还能持续推进乡村人才队伍的不断进步。
(三)调整乡村人才队伍使用机制
人才价值的本源在于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人才工作要坚持重在使用,用當适任、用当其时、用尽其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首先,要用其所长,避免能力与职位错误所导致的人才浪费。每个人才根据所学的领域不同,优势和局限也有所差别。扬长避短,化短为长,各取所长,是正确发挥人才优势的有效途径。乡村人才使用单位应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突破行政划分和单位之间的地域界限,打破部门、所有制、身份等制度性壁垒,坚持科学设岗、按岗定责,实行考核结果与人才使用相挂钩的政策,建立可上可下、进出有序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人才的评价使用是发挥人才作用、挖掘人才潜能、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15]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对人才潜能的发挥和效率的稳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创新人才考评机制,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长远规划和近期业绩等要素作为考核内容,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拓宽人才评价渠道,综合评估人才贡献。第二,构建特殊人才“一人一议”考核方案。对于拥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考核,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的思维定势,坚持“唯能力”的考核原则,“特事特办,特能特用,特才特考”,必要时可以经由上级机关同意后“破格考核”。第三,完善“三支一扶”考评体系,坚决纠正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法严惩利用乡村振兴“镀金”的投机行径,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任务,切实维护一心一意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人才的合法权益。再次,要鼓励干部带头,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办好农村的事情,村民是主体,干部是关键。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16]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乡村干部任用机制,层层把关选拔过程,严格核实任用流程,推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就是激励人才去乡村工作,帮助乡村发展。人才的潜能得到完美发挥,那乡村振兴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建立高效能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要推动人才薪资待遇“市场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薪资待遇上也应当占据主导作用。应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价格机制。通过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杠杆,增强市场机制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提高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利益预期。[17]同时,根据人才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按照市场价位实行特事特议,积极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其次,要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行办法。知识型人才在获得丰厚报酬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对此,必须探索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激励形式,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提供乡村人才职务晋升、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次,要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乡村人才细则标准,做好乡村人才分类规划工作,加强乡村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人才管理网络,将乡村人才纳入五级政府组织综合管理,切实保障乡村人才的权益。成立乡村人才后勤保障小组,探索建立乡村人才养老扶幼信息库和需求目录,为乡村人才赡养长辈和抚养后辈提供便利,尽可能解决其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邓毛颖,湛冬梅,林莉等.从“角落村”到“明星村”:系统论视角下广州增城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规划师,2020,(01).
[2]常理.重视新农人的新需求[N].经济日报,2023-02-23(02).
[3]许勤.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2-21(09).
[4][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302/t20230227_1918980.html,2023-02 -28.
[6]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著.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综合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7]马步升.滚石上山——散点透视陇上脱贫攻坚[M].敦煌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
[8]韩英军.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引进的理论遵循与实现路径[J].产业创新研究,2023,(2).
[9]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1/t20230117_1892129.html,2023-01-17.
[10]国家统计局.人口总量保持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EB/OL].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1/t20220118_1826609.html,2022-01-18.
[11]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组编.社会科学专家话大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
[1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4]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30(01).
[15]胡跃福.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6]李雨初.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23-02-15(09).
[17]佟亚丽主编.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建设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