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刍论
2023-06-07王常兵
王常兵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检验。文章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探讨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研究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策略,指出高职院校要抓好日常思政工作中的就业教育,提升学生内驱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思政育人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实践教育。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就业教育;财经专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5-003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研究———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SZYB2021-17)”研究成果
近几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就业教育路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学校层面更关注的是就业指导、岗位推送、手续办理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匠心培养、就业价值观等方面关注较少,导致学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偏见,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助推作用,已成为當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
1.就业总体情况
笔者通过“问卷星”和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信息两个平台,以重庆某公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2022届毕业生共计941人,截止2022年12月29日,已就业912人,未就业29人,年终去向落实率96.92%。其中,男生186人(20.39%),女生726人(79.61%)。在已就业学生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358人(39.25%),专升本544人(59.65%),较去年增长10%,自主创业4人(0.44%),应征义务兵6人(0.66%)。未就业的29人中,部分学生还在求职,部分学生暂时没有就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小企业停产,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因此,部分毕业生会选择通过专升本进入新的学校,以争取将来好就业。另外,财经专业男生、女生的人数比是1∶4,因此选择应征入伍的学生极少,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少,也没有学生选择去基层就业。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有待端正。
2.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开展现状
(1)就业课程开设情况。学校开设了以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为主的就业指导课程,共36课时,分四个学期开设,每学期9学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创业与就业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四个板块的内容,课程设置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课堂外以就业指导讲座、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等多种二课活动为主,但二课活动每次受人数的限制,不能完全覆盖,仅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
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教育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调研,认为很重要的有603人(64.08%),重要的有244人(25.93%),一般的有78人(8.29%),不太重要的有11人(1.17%),不重要的有5人(0.53%)。可见,接近9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教育相关课程很重要。在“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多选题)一题中,认为“各方面都很好,没有问题”的有447人(47.50%),认为存在问题的494人中,认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缺乏”的有191人(20.30%),认为“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的有124人(13.18%),认为“教学形式单一,不感兴趣”的有195人(20.72%),认为“内容缺乏针对性”的有236人(25.08%),认为“课堂效果不好,对就业没多大帮助”的有119人(12.65%)。调研发现,接近一半学生认为就业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缺少个性化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效果不好,部分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学形式单一。调研师资构成发现,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30岁左右的专职辅导员或少数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甚至由各科教师“东拼西凑”组成的,他们存在对国家政策把握不准确、业务素质不高、就业教育经验不足等问题。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教育课程,但是还需要在就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教师水平、课程效果等方面加以改进。
(2)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情况。对目前学校就业教育内容进行调研,发现求职技巧指导和对就业形势分析方面的内容约占68.13%,涉及内容比较多,就业心理调整方面内容约占46.25%,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各约占23.51%,这反映出目前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对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调研,70.13%的学生希望将两者融合。通过学习和宣传,大部分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教育。但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在就业教育课堂上还是课后的二课活动中,就业教育中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都不多,即使涉及,也只是零零散散被提到,没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而且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融合率低。
二、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四个层面就业教育未形成合力,就业教育内容多以技巧指导、形势分析、岗位推送、手续办理等为主,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学生本人就业观念也需要端正。
1.新就业形态的挑战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冲击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受传统观念中的等级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留在重庆主城九区,特别是生源地是市内的学生。省外的学生也一样,首选中心城区,他们普遍认为在主城区或者大城市工作有面子,选择基层到家乡就业的很少。也有部分学生试图通过专升本继续进入学校,以争取将来好就业。还有部分学生想通过专升本之后进一步考研、考公务员等实现个人的价值。在择业时,一些学生存在单一追求个人发展,做什么都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实际,一味追求高待遇、环境好、发展快的职业等问题。这种就业观,与时代所需要的正确就业观是相背离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业、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等的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呈现新特征,与抖音直播、京东、拼多多、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相关的新就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近年来,大学生规模逐年攀升,再加上全球疫情的影响,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市内的招聘需求减少,北上广深招聘需求相比去年同期变化不大,但学生不愿意去市外就业;签订的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无法去企业顶岗实训,转成校内教师理论指导;各类招聘活动转为线上开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不适应,也不能很好地从就业教育相关活动中受益。
2.就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选才标准难统一
首先,不同的用人单位行业性质、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存在差异,招聘标准也不相同。学校每年10月~12月会集中举办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宣讲企业概况、招聘需求后,直接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现场面试,两天左右就能确定是否被录用。但是综合来看,通过短暂时间考察录用的学生,存在人职不匹配的问题。其次,部分用人单位看重学历层次,特别是企业招聘会计相关岗位至少要求本科学历且获得会计从业相关资格证书,学历越高,越受欢迎。因此,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中,会通过查看简历直接把高职学生刷掉。这就使得部分财经专业毕业生选擇通过专升本来提升学历层次,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再次,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户籍等歧视。在实际选才过程中,用人单位为了省时省力省成本,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本地生源的学生,这会导致一些有才华、人职匹配度更高的学生失去机会,不能保证竞聘的公平性。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校期间通过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及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等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指导时,多是从知识层面,而不是从用人单位的实际用工层面指导,使得学校就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选才标准难统一。
3.学校就业教育实效不足
(1)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教育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学生实现职业目标。但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学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脱节的问题,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教师主要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校内兼课教师构成。还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多由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担任,其本身就业指导能力有限,也缺乏将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意识,很难做到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多数专业课教师也只讲授专业知识,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就业素质、就业渠道等就业信息涉及极少,他们普遍认为就业指导应由辅导员负责。
(2)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不紧密。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实际教学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学生的主要群体是“00后”,他们喜欢内容丰富、有趣有用的教学内容。思政教育的理论性较强,再加上部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使得学生参与度低,互动效果差。另一方面,一些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主要由辅导员授课,他们多采用“大班”合班的授课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方式,会导致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不紧密,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大学生的“非理性”就业观
大学生的“非理性”就业观主要表现在“慢就业”心理、缺乏责任意识、求安稳、适应能力不强等方面。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选择“慢就业”的学生多了起来,这会使他们错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最佳时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要与更多的毕业生进行竞争。缺乏责任意识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或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只考虑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的利益,这样反而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求安稳是指部分学生喜欢稳定、事少、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希望一次性选定专业对口且稳定的工作,不考虑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也不愿创业。适应能力不强是指部分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关注,不了解就业环境,也不清楚自身能力能胜任什么样的岗位,盲目选择职业,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直至失去找工作的激情。
三、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策略
1.抓好日常思政工作中的就业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学校要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通过每周主题班会及“三进三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责任意识。此外,学校要通过技能竞赛、文化演出、体育竞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二课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学校还要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分享他们的成长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勇于赴基层或艰苦地区就业,进而提升学生的内驱力。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思政育人质量
(1)创建师资队伍联动机制。学校要联合校内辅导员、任课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校外指导专家,创建师资队伍联动机制,建立思政就业育人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可定期提供各种支持和系统培训,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挂职锻炼,了解当前的行业动态,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学校还可定期邀请企业优质员工到校给学生上课,重点讲述行业发展现状、岗位工作内容与需求,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积极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如专业教师可以在案例教学、实践实训活动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行业规范和科学精神等,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充分發挥思政课育人的价值。思政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思政课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培养,还应要求学生时刻关注时事政策、关注热点新闻及身边事件等,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以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
(4)将思政课程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就业课程,充分挖掘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要将诚实守信、责任意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就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而在实践中成为适应社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实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投身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见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就过硬的本领,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学校可通过申请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将学生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集体岗位实习,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成立订单班,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学生也可以自己对接企业,单独参加岗位实习等。学校可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教育,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企业要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反过来,学校可邀请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或技术人才走进课堂,以讲座或宣讲会的形式,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靳微微,刘璐.新时期大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路径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22(04).
[2]钱洪彬.大思政格局下高职学生就业教育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3).
[3]张鹏,李燕飞.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互通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21(03).
[4]欧阳润.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20.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Majoring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Wang Changbing1,2
(1. Chongqing Ope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00, China; 2.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 tes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tudies the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points ou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employment education in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nal driv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 social internship prac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loyment education; finance major;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