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
2023-06-07吴翊元
吴翊元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其道德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机械化的理论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仅限于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引导与评价,弱化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效果。本文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意义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自己内心构建一个更有意义的世界,重构一种精神上更加丰富的生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道德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包含了学生过去、当下及未来三种时间维度的生活内容,在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生活化理念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单纯地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明确生活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要切实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符合生活逻辑的教学素材实现教学目标,并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生活,将学生道德成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拓宽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渠道。生活化理念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再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课堂上,既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拓宽其教学渠道,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为小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更有利于建构小学生接受的逻辑与秩序。其次,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操作性。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搭建好道德与法治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系,规划好每个教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衔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将生活化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容纳度,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授课,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操作性。最后,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比其他学科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偏理论,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而运用生活化理念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很多教师均能够意识到生活化理念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然而实际教学中受教学环境及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忽略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生活化理念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并不会被纳入到学生的成绩考核范围,且每周道德与法治的课时安排也相对较少,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意识不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谈不上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些教师虽然有意识地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实现目標,比如在学习《主动拒绝烟洒与毒品》一课时,教师提前明确了生活化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吸烟、酗酒、吸食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并能够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醒这些危害。在确定生活化教学目标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视频使学生了解了烟、酒、毒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的资料,整个过程学生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其中。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而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化素材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未能够科学提取、运用学生的生活材料,导致生活化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整合不够深入。比如,“学会反思”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就设计了“分享会”的形式,使学生在分享会上讨论以下问题:在平常生活中喜欢反思吗?反思的形式都有哪些?通常会反思哪些事情?这些问题直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及习惯,并没有为学生设计反思的现实情境,学生只能迎合教师的要求进行浮于表面的反思,无法真正做到自我提升。整个过程并未关注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也未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此外,有些教师虽然有意识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了生活化资源,但是却与教学内容不符,生活化设计缺乏灵知性与多样性。比如,在学习“分享真快乐”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让学生观看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虽然这个案例看似也是在讲分享,但实质内容却与课程毫不相干,达不到教学资源服务课堂内容的效果。
(三)生活化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理念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然而有些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无法充分意识到生活化理念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没有任何生活化的痕迹。还有部分教师虽然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但是却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很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仅仅是将学生的生活素材融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整个过程仍然是重复的教与学,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改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为新中国做出牺牲的英雄人物事迹的资料,比《董存瑞炸碉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视频中的场景距离实际生活太过遥远,很难与视频中的情节、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些资料换成钟南山或者袁隆平,则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策略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融入生活化理念,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科学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
一方面,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生活”,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其在行为上、观念上、心理上的全面发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再反过来深入的理解现实生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力目标,则可以帮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其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则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其人格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及生活习惯。比如,在学习“弘扬优秀家风”的相关内容时,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设计是为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家风家训,了解这些家风家训的传承脉络,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力目标设计是为了向家人询问自己家的家风家训,或者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名人大家的家风家训,尝试分析优秀家风家训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并感受家风家训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等;情感態度价值观则要求学生通过与家人的聊天、相处感受优秀家风家训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务于基本的课程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不仅限于有限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世界、认知自我、认识生活,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真正从生活中汲取积极向上的营养。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就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挖掘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对生活形成正确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内容设计,教师要将教材中可用的实践活动、生活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应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已有的生活认知与经验,尝试进入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带领其探究、讨论新知识。比如,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就选择了2021年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执行探索任务的事例,小学生对探索太空、当宇航员有着极大的热情,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思考人类离开地球后如何生存这个问题,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投入课堂之中,不仅可以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爱护地球母亲”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就越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进行积极思考,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意识的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还会搜集一些网络热门歌曲,比如《孤勇者》,引领全班进行大合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枯燥的道德理论知识,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小调查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和老师交朋友”的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走访自己的科任教师,了解其生日、特长、爱好等基本的个人信息,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后,设计生活化的课下作业。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后作业设计要遵循开放性、灵活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完成一个民间艺术创作”的作业,并设计选做作业“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高涨,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构建,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与中学、大学阶段的评价标准不同,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评价主要参考学生在学校或课堂中的表现,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评价过程不够客观、全面。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课堂参与、实践活动、个人成果、学习能力等几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维度下又包含若干细化评价指标,其中课堂参与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分析学生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交流讨论时的互动情况等;实践活动评价则可参照实践活动后形成的调查报告;个人成果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体系中纳入学生最具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如相关的荣誉证书等;学习能力则包括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总结学习内容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保证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比如,将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纳入评价体系中,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可以由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家校结合,充分参考家长的评价意见。还可以由学生做出自我评价,注意多元主体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情境中的实际表现做出实质性的、合理化的评价,而非套用机械的评语模板,避免评价结果流于形式。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当然,整个过程教师要加强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多与学生沟通,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生活实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作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