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2023-06-07游秀霞
游秀霞
“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作业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实践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作业量和难易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形式力求更加灵活,既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和口头作业。这样的设计理念有利于素质教育有效发展。“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秉持目标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统筹性原则、创造性原則等,为学生设计高效作业,提升作业质量。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作业设计非常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摸索与探究数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操作性、生活性、思维性等方面入手,化解作业设计难题,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
一、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问题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设计理念过于陈旧,学生缺乏完成作业的兴趣。传统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从减负提质的基本理念出发,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化,充满负面情绪。
(一)计算量大
很多教师对数学学习的目标存在误区,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运算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的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很多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总是设计大量的计算题,而这些计算题大多具有重复、机械性问题。大量的计算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曲解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计算题做对了,就掌握了数学知识,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二)重复性强
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着重复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反复做的作业设计理念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产生抵触心理。重复性的题目毫无挑战性,完成这样作业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机械,变换一种方式提问,学生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思考。设计作业时,一定要避免重复题型,每道题的设计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而不应该随意寻找同类题目,以提高作业效率。
(三)趣味性弱
小学阶段的作业设计要建立在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当前的作业设计缺乏趣味性,陈旧的作业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的设计思维,往往直击重点,以书面作业为主,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完成时没有乐趣,感觉不到轻松。在课堂上紧张地接受知识,课堂下就应该用轻松的方式来内化知识,作业设计应该以更轻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形式上也要更加灵活。
(四)思维性差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还存在思维性差的问题。教师设计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成长,内容多且枯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关键。“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更应该在作业设计方面凸显思维属性,让数学作业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针对当前作业设计误区,教师应该做出有效调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延伸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五)分层性弱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就小学生的作业设计而言,怎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呢?怎样才能让“双减”政策真实落地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凸显分层性。当前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全班同学一律相待,没有分别,作业内容没有考虑教育的全局性,作业效率低下,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计时计算,增强趣味性
趣味性原则应该作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它能够充分体现“双减”理念的重要内涵。所谓“双减”就是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但不能降低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在作业形式方面多下功夫,力求在凸显教学重点内容的同时,唤起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业设计要依从小学生的心理。比如,小学生特别爱竞争,有一种对抗心理,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计时类的作业,让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相关题目,与小组成员进行竞赛。这样的作业模式会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提升做题效率。
例如,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高质量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口算,二是竖式计算。关于题目数量,口算题可以设计十道,竖式计算题可以设计六道,题目可以是图表或者连线题,也可以融入一些动画插图等。这样趣味性的作业,学生的压力不是很大,完成作业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教师可以为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比如十道口算题在一分钟内完成,六道竖式计算题在五分钟内完成,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便可以更加积极主动,时效性也更强。计时性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突破自我计算能力,还能提高完成作业的兴趣。教师设置题目时不宜过多,应力求在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一些创新类的计算题目,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趣味性作业旨在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作业的乐趣,可以用一些新鲜插图、新颖题目等进行改善。
(二)生活作业,提升实用性
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一点。数学应该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业设计成了每个教师的困扰,如何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乐于完成、有效完成?教师不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融数学知识于无形,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就和自信。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作业内容的情感性,力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学生设计一些生活类的作业,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平行线。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途中观察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所形成的是什么图形,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寻找有关平行线和垂线的内容,电视、电脑、床铺等,这些生活化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真实教具,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理解几何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寻找、口头阐述,这样的作业更轻松,让学生真正了解垂线和平行线。生活化的作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凸显出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操作作业,培养探究性
数学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感受知识带来的妙处。小学生愿意参与一些动手性强的练习,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形象性,摆脱数学知识的枯燥化,作业设计可以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将数学知识的可操作性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踐参与操作,在具体的操作中运用知识、感悟知识,从而提升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作业,让学生观察并测量时钟和分钟所形成的夹角,3:15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是多少?4:20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是多少?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定时间,度量度数。这种可操作性强的作业,学生不但乐于完成,还能真正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操作性的作业设计要符合学情,教师应该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判,使知识以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真正地掌握知识,这是作业设计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延展知识,让知识具有探究性。
(四)分层作业,凸显公平性
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尤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轻松愉悦,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作业。当前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无论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完成写作业的水平,都按照本节课讲述的重点知识进行设计。这样的作业无视学生的真实学情,只是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作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应该凸显公平性,设计一些分层、分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层次性很强的作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由和轻松。
例如,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分层作业。第一层是基础题目,比如口算题和竖式计算题;第二层是应用题计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题目,让学生真正灵活地运用知识;第三层是探究性强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一些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些挑战。这样的分层作业,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完成的动力,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凸显了教育的公平性。要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设计真正适合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每天进步一小步。
(五)启发作业,提升思维力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比较固化。换一种题型,换一种模式,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所以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师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启发思维,提升思维能力,摆脱曾经以量取胜的作业设计模式,让作业真正发挥出自身的实效性。在启发式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题型,或者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可以得到迁移。
例如,在“参观植物园”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节课提到了很多种租车方案,需要学生找到数学知识运用的简便方法。针对这节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作业,比如为某次活动设计参观路线、为某次家庭购物设计最省钱的方案等,这样的题目具有发散思维的效果,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在多样化思维中寻找最佳方法,凸显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打开学习思路。同时,这样的作业具有挑战性,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启发式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作业完成中,充满探究性和独立思考意识。这样的作业更符合当前“双减”理念的内涵,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双减”理念,以学情为基础,设计轻松愉悦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其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凸显作业自身的实效性。本着提质减负的教育需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有所侧重,可以多设计一些操作性强、启发性强、生活化的、有效计时类的作业,真正让“双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