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引导策略分析
2023-06-07林莲慧
林莲慧
问题是思维的种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将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借问促思,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力。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赋予其更大的探索空间。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响应能促进师生间的联动,同时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介于学生全懂与完全不懂之间,为其搭建恰当的支架,引导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
一、完善提問结构,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
就学习的这一过程而言,往往是学生通过教师或者书本的媒介学习到一些知识,在了解并吸收转化这些知识的同时,对学习本身产生一定的经验,这些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会在其进行后续的学习时产生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基础语文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唤醒学生的记忆,使其以更加高效灵活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并在这一良性循环下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学习体系,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中的“联结与结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探索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在二者之间相互转换,使学生更加迅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类比联结”的知识学习和联想方式。顾名思义,所谓的类比联结就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关联的联想,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针对联想的要素,可以从所学内容的形式入手,也可以根据其某一方面的意义、特点进行关联,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使学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增进学生思维体系的建立。比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与之前学过的《墨梅》进行联结,问一问学生:“你认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这首诗中的情感与之前学过的哪些课文具有相似之处?”通过建立类比联结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与作者达成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语文知识的动力。
其次,教师要有对知识深度整合的意识,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在进行实际整合时,教师要注重教授学生正确的整合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整理语文知识,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的语文思维,而非让学生一次性将所有知识整理完毕。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辅导学生时要从引导思路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寻找语文课本中细碎的知识之间的关联,并进行有条理地分类。最后,将“联结与结构”纳入完整的结构体系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时,可以将其编成一首歌谣,方便学生记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运用所学的字词,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留有与学生的对话空间
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背景,给语文课堂增添无限活力。教师要借助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填补思维空间,萌发问题意识,在阅读、思考中受到启发,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学习内容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能直接区别和获得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性思维的关注不断增加。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依托课本,其模式相对固化,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深度并未得到完全开发。因此,教师需要从创造性角度入手,结合情境创设,利用相应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其主动钻研,深挖文本价值,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成长为实用型文学人才。提升问题的创新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推陈出新;其次,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支撑问题的导入,以新奇化手段增加课堂环节设置的趣味性;最后,创新导向型问题的架构不能凭空产生,要始终应依托课本,立足现实,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
以《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为例,教师创设情境:“一谈到‘男子汉,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顶天立地、正直无私、敢作敢为、胸怀宽广的形象。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看与我们想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教师以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教师提出问题:“课题中的‘我们家的到底是指谁家的?作者明明是一个人,为何还有‘我们?你能从‘我们家的……这句话读出怎样的情感?如果让你为这个标题加一个标点符号,你认为应该加什么?”教师借助情境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从中捕捉信息,理解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感情。
再以《鲁滨逊漂流记(选段)》为例。提倡外国文学阅读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有所认知。在课本所选片段中,鲁滨逊前往海上船只搜索生活物资,利用文字记录并分析自己当前的处境,语言朴实,情节生动。为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习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假如我成了‘鲁滨逊”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问题模拟情境,并交流自己当前的心境以及未来生存计划。比如,教师设问:“当你刚刚登上这座荒岛,突然海上掀起一阵飓风,站在临海沙滩,你应该怎么做?”此类开放性问题既能够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熟悉课本内容,又能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在交流活动之后,学生为课文续写一段故事,展示其思考结果和文字功底。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拓展课程深度,对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有极大帮助。
三、寻找提问切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当的切入口激活课堂,创设有价值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质疑、分析,构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作品《三国演义》提出问题:“《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读过吗?你熟悉其中的哪些故事呢?你喜欢哪些人物?”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结合学生的认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其探讨交流,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让学生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学生抓住“笑”字进行品读,既笑曹操的多疑,说他不敢应战,又笑鲁肃的老实,到现在还不明白他的意思,是一种宽厚友善的笑,还笑自己神机妙算,是一种高兴的笑、自信的笑。教师让学生品读“你借给我……我的计划就完了”,让学生结合前后文的内容,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再如,《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北京的民俗,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作者在文中和文末分别对“热闹”进行了详细描写,不难看出,这部分便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对此,教师要结合文章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切入:“为了体现‘热闹,作者按顺序写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可以体现出春节的‘热闹?”在文章关键处设疑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细致阅读中找到与“热闹”相对应的节日,如小年、腊八节等,熬制腊八粥的过程最能够体现春节的“热闹”。同时可以引入本地的春节风俗话题,让学生讲讲自己家在春节前后的活动安排。在生活与课文双层问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比如做年夜饭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文章的关键处设疑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描写的内容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对比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四、把握问题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问题作为课程线索,能够巧妙衔接课堂环节,使课程安排清晰化,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条理性和导引性。教师设置课程问题时,需要关注其角度、难易程度等,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准则,以其兴趣点为基础,通过恰当合理的设问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体验感。
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为例。《归园田居》是晋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组诗,主要围绕其恬淡的田园生活,抒发其对自然的喜爱之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导入-重点讲解-内容回顾的基本流程设置问题。首先,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陶渊明:“同学们,有没有人听说过大诗人陶渊明呢?”以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其次,教师对字词句的理解进行对答式设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流传颇广的一句,其中“羁鸟”和“池鱼”的意象使用尤为经典,教师可以以此为据,进行发问:“为什么诗人会选取这两个意象?”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完成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的理解,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对其文字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为什么”类型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规定询问对象的探究范围,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课堂重点内容。最后,教师以回顾类问题作为课堂复习环节的主要内容,如“同学们,‘暧暧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本诗中用于形容什么?”这类问题并不复杂,基本存在于文本中,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本,加深印象。根据课堂环节选择问题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提问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活动与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授课时往往把问题设计得过大,学生难以把握,不知所措,即使经过学习和思考,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弄清楚一节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设计课堂问题。要明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并列与包含的关系,把大问题分解成富有逻辑联系的小问题,体现认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从提出小问题、解决小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讲授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作者在与家人收获花生时总结出了人生经验,教师不妨将花生的种子和种植花生需要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上体验花生种植的过程,然后将学生种植的花生摆在班级显眼的位置,每天观察花生的变化。花生进入成熟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收获花生,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学习课文。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从种植到收获的这段时间内你有什么感受?作者的父亲为什么要利用花生教育自己的孩子?所谓有用的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深入思考教师的问题,从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语文课程中不同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备课阶段有针对性地构建深度学习场景,可以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的体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场景更加丰富多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构建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深度体验进行高效学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不容小觑的教学艺术,既要符合原则,又要讲究策略,使用不同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提升课堂应用价值,赋予课堂条理性,引导学生迅速掌握重难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提问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