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2023-06-07罗南石熊申英
罗南石 熊申英
[提 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既有益于高校学生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践行为,也有益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将泰勒的课程原理应用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化为“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将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有效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泰勒原理;四维度
[作者简介]罗南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熊申英,南昌航空大学学工处教授,博士。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既是高校学生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践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教学模式的设计情况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的“四个问题”为我们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泰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课程和评价专家,他因在《成绩测验的编制》中将评价原理概括为7个步骤而被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将课程原理简化成4个步骤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是相互依存的,其中每一条原理都被称为‘泰勒原理”[2],本文所指“泰勒原理”为泰勒的“课程原理”。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拉尔夫·泰勒将课程原理概括为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即“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的”“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3],将这四个问题应用于教学模式的设计,化为“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可以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有效的教学路径。
一、价值维度: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目标
泰勒的“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的”要解决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之所以概括为价值维度,核心在于必须在厘清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再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与教学的重要且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之后所有的教育计划及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的。那么,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呢?第一步,在对学生、对当代社会生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因素综合而全面的分析之后,形成初步的教育目标。第二步,以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为导向,对初步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甄别和筛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最终选择最为重要的且学校现有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第三步,陈述教育目标,即清晰而明确地描述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育目标必须具体化。从价值维度出发,以泰勒关于教育目标确定的过程为参考,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需要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国家强调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4],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5],它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6]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锻造出来的,它们共同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7]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红色文化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优秀资源,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连接时代的纽带贯穿思政课课堂教学。[8]再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红色文化的浸润。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沉淀,也是理想信念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这些丰富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在坚定的政治认同中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二是需要对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该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所拥有的地方红色文化内容;一类是高校的学科性质,该学科性质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圍绕教学目标来选择的,但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目标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总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地方红色文化确定其特殊的教学目标。
三是需要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较为具体的阐述。泰勒从“行为”和“内容”方面对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化的描述,结合具体教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进行阐述。在认知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性质、识记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将其内化而实现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在情意目标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红色文化情怀,在自身认同红色文化的同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具有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能力,具有阐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能力,并能够将红色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应用到现实实践之中。
二、内容维度: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素材
围绕教学目标,在选择红色文化教学素材上,要注意把握两方面:
一方面,红色文化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其一,教育部门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走访等多种形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同时建立起丰富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其二,目前我国本科高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各课程组要从课程教学出发,将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关联匹配,深入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使其内容更加立体化。其三,课程组之间要进行沟通,要差异化地选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避免教学使用上的重复性。比如,在使用井冈山精神这一红色文化时,各个课程选用的教学素材就应有所差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于选用井冈山精神的科学性特质,应用于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又是如何根据我国具体革命现状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侧重于选用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意义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讲授,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选用井冈山精神所蕴含内蕴的优良道德品质为教学素材,应用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核心的讲授,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及外化自觉的行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于选用井冈山精神产生的历史,应用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容的讲授,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向外具有破除陈规陋习的勇气,向内又有自我革命的魄力。
另一方面,泰勒的四类经验的概括与我们所阐述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认知、情意、能力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强的支撑。“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解决的是学习经验的选择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泰勒认为经验的选择是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总体来说,有如下四类重要的、有效的学习经验。一类是有益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即学生不仅仅具有停留于记忆或重复某些知识与观念,而且还具备把这些知识与观念联系起来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一类是有益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即学生不仅需要获得有关于各种原理、规律、理论、实验等知识及对相关知识与事物的理解,而且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一类是有益于社会态度形成的学习经验,即侧重于有益于培养学生具有对外在事物或某种行为做出反应的渴望和某种特定的情感,但不一定要以言或行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经验。一类是有益于兴趣培养的学习经验,即有益于培养学生具有达到目标所具备的动力经验。在这里,我们以井冈山精神融入思政课为案例来讨论教学素材选择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选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素材,即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能够进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分析,能够做到清楚准确、明白有力地说理。“实事求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斗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要素,以此作为教学素材,其一,使学生能够明确地讲清楚“实事求是”是如何运用于井冈山斗争中的,讲清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广大共产党人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成为指导日后武装斗争的传家宝。其二,使学生能够明确地理解“实事求是”的应用是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前提的,讲清楚井冈山革命道路是建立在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理论调研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选用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素材。井冈山精神孕育的主体是井冈山革命者,其中不少曾经是大学生,是同龄人。如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伍中豪,22岁就开始加入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期间参加指挥百余次战斗,同林彪、黄公略三人并誉为毛泽东的“三骁将”,在25岁被安福靖卫团杀害。还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邓贞谦,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等等。这些同龄人在艰苦环境中冲锋陷陣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素材能够极大地与大学生产生共鸣。
第三,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红色文化里的精彩故事是吸引学生的最好素材。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艰苦奋斗的品格是部分学生缺少的品格。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精彩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对艰苦奋斗品格的认同。比如“一根灯芯”的故事,按照级别可以点三根灯芯的毛泽东却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因为当时井冈山面临的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形举世罕见,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胜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取得的。生活富裕的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故事更能产生对井冈山精神的兴趣,认同它,并践行它。
第四,选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触摸到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中红色文化融入的内容可以是我国普遍性的红色文化,还可以是代表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因其学校的发展而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可以被学生经常体验,是极好的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校本红色文化。比如航空类高校,航空报国精神是其特有的校本红色文化。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的航空报国精神萌芽于中国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救亡图存时代,凝聚而成为具有特色鲜明的航空救国之价值主线,随后一直贯穿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之中,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航空院校来说,无论是专业课程、校园文化,还是校史教育、校友交流,无不与航空报国精神息息相连,成为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红色文化,固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绝好素材。
三、过程维度: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是将教学素材在授课中进行应用并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组织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组织非常重要,前者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架构,后者表现为教学方式的使用。
泰勒的“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要解决的是如何组织学习经验的问题。泰勒认为教学组织要考虑五个要素:一是组织的准则,二是组织的原则,三是组织的要素,四是组织的结构,五是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泰勒特别重视组织的准则,将其概括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准则。连续性指重复地讲述某个问题,便于学生的识记以及连续地、反复地练习相关的技能;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继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要在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处理后继学习经验;连续性与顺序性关注的是学习经验的纵向组织,整合性则强调的是学习经验的横向组织,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统一观点的同时,能把自己的实践与所学习的经验统一起来。从教学内容的架构来看,泰勒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教学素材组织准则应用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益于建立起“知—情—意—行”的教学组织架构。“知”是帮助学生识记和掌握红色文化的知识;“情”和“意”是促进学生将掌握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己有;“行”是推动学生将内化的红色文化价值理念外化为具体的实践。例如,在将井冈山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内容时,在“知”的层面要让学生识记和掌握的是,作为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状况及其规律进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特殊问题,形成了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情”和“意”层面要让学生内化井冈山道路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价值理念;在“行”的层面要推动学生将“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价值理念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化解自身问题。
教学内容架构的实现需要依靠适合的教学方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三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一,“客观讲述+理论解析”。针对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的高校学生,思政课教师讲授的重点一方面是客观地讲述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讲透彻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又要从理论上分析红色文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所承载价值理念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例如,前面所述将井冈山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内容时,一方面是要客观地讲清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有四个方面,即“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实事求是、敢创新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为是融入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容,所以要重点讲“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内涵与价值;另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分析井冈山精神形成的深刻原因,分析井冈山道路是如何体现“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井冈山道路是如何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完美结合的,并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在“客观讲述+理论解析”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能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就具有了理论的深度。其二,“课内案例+课外拓展”,即课堂上讲授经典案例,课外鼓励学生进行拓展研究与主动践行。如在讲授“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内涵与价值时,可以举例毛泽东是如何实地考察,调研湘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湘赣地区发展的策略,红军才能以弱小的兵力和艰苦的条件与敌人斗争达四月之久。课后鼓励学生充分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原则。其三,“线上+线下”。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将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应用于当代大学生。[9]“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在线上完成,教师需将相关红色文化内容上传至课程网站,在对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分析后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则需学习红色文化的知识点,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中”阶段在课堂内完成,教师在反馈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透,并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积极参与互动。课后阶段依然可以通过线上实现,学生在线上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分享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点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可以弥补单纯线上讲授单一,且时间有限的短板,能够营造多元化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系统认知、深度理解和高度认同。
四、结果维度: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评价
“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解决的是教学评价问题。泰勒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教育目标是否达成。评价的方法是多维度的,包括“纸笔测验”、问卷、观察、交谈、记录分析等。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与任课教师直接相关,该评价可由课程组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其一,是否确立了红色文化融入的教育理念,是否确定了红色文化融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程组主要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进行考量;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授课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进行考量。其二,红色文化融入的内容讲授情况。课程组主要对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的理论性、内容的具体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主要从教师授课内容中是否融入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入是否起到了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其三,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框架与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框架的評价主要由课程组完成;学生对教学方法使用的有效性的感触最为直接,所以,红色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是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的主体应该主要是学生。其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课程组关注的是该体系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生关注的是该体系的可操作性程度。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相关,该评价可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授课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红色文化的具体知识、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意义;二是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作业考核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及其现实运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和红色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之一,即学生对自身在红色文化学习上的态度、内容掌握、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检验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目标的实现度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发现其间存在的不足,并为改进这些不足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为进一步更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提供借鉴。
总之,借鉴于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以“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为分析思路,非常有益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当代江西,2022,(11).
[2]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4).
[3][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渠长根.红色文化学科建设刍议[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2).
[5]陈先达.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J].党建,2017,(5).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20).
[8]张笑寒.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9]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