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2023-06-07刘茜玲彭新万

老区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推进策略数字技术

刘茜玲 彭新万

[提 要]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数字经济渗透乡村,有利于促成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循环流动、绿色产能革新、提升乡村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乡村文化底蕴、提高政策效率等。然而,乡村数字化发展也受到先天资源不足、文化基础薄弱、政务信息交流不通畅等因素影响。对此,要控制好数字经济与振兴举措相结合的方向与力度,从强化乡村产业数字结构、加强数据应用人才培养、构建政府数字治理模式、健全城乡数字发展体制着手,走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的现实困境,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技术;发展方式;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刘茜玲,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

彭新万(通讯作者),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中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再建设的内生性逻辑与政策研究”(20190419)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形态之后,以数据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1]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数字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据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1]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各角度统筹规划,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数字经济快速渗透到广大乡村地区,为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注入了新动能,但同时对乡村传统产业、监管手段等发起了新的挑战,这种状况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

从现有文献看,当前关于乡村振兴方式数字化发展问题还处于初步探究阶段,仍有不少基本问题需要深入展开分析,如数字化变革对乡村整体作用的两极分化、乡村发展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约束因素及如何破解等。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振兴发展方式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其原因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数字化发展方式的相关举措。

一、乡村振兴发展方式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涵盖面涉及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五方面,其发展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必然成为乡村振兴一种新的和长效机制,其内在逻辑在于以数字化促成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循环流动、绿色产能革新、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乡村文化底蕴加强、政策效率提高等。

(一)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建设乡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力保障

农村发展以往受到历史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经济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特点,传统生产型经济通过把控生产、监管流通、促进销售的渠道,难以转变乡村经济落后的状况,“传统经济+乡村”的模式往往导致“1+1<2”的结果。相比之下,数字技术的加入使得经济活动不受地理、时空等制约,将地理因素的制约降至最低,从而消除物理隔阂,打通流通渠道,给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虽然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但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多样,劳动力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低。数字技术的加持将促进自然资源均衡分配利用,地方文化以可视化形式传播更加生动快捷,有力解决劳动力局限于供过于求、劳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后能够利用简单的数字技术胜任较为复杂的劳动。总的來说,乡村发展融合数字技术,减小了城乡经济发展在地理上分布不均的阻碍,增加与市场接触位点,提供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就业机会。比如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特色乡村旅游民宿等类型活动,提供农村发展新机遇,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二)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脱贫接续发展的更高手段

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得以消除,贫困治理也由此迈上新台阶,扶贫重点转至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从帮扶机制、实现增收、政策落实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行动方向。

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要在牢牢把握现实要求,摆正行动方向的前提下,紧跟时代潮流,承借数字经济东风。一方面,大力推进数据共享,建设新型数字乡村,利于打造高效智能、协同运行资源信息数据库[2],从而精确识别帮扶对象,完善帮扶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将有效促进产业焕新,“内部滞销”转变为“外部畅销”的潜力增大,如结合脱贫地区当地特色,促进开设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以现今大热的电商平台促销、直播带货等形式促进脱贫地区产业焕新、产量翻新等。由此充分利用脱贫地区优质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运用独有的资源,建立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产业循环屏障。

(三)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满足乡村居民精神需求的优化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有所提升,正确把握该论断对于在处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328元,较之2018年增长9.9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农民群体的行为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对自身精神需求的日渐关注使乡村数字文化消费呈现爆发趋势。[3]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数字化消费、远程线上娱乐人数激增。如2020年春节期间,城市和农村的手游、短视频、在线教育等数字文化消费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这表明特殊时期,许多传统的娱乐活动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

202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时,大力弘扬特色农村文化,提炼其优秀部分,如农耕文化、山歌传唱文化等,摒弃其糟粕,如不良婚俗等。以数字技术搭建精神文明平台,以优质文化丰富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以高质量形式满足乡村人民的精神需求,对培养文化保护意识、弘扬意识,助力文化振兴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四)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办法

在信息社会,数字化信息甚至网络本身在某种程度上都转变为生产要素,“地球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范围进一步缩小,这为每一个具备信息可行性能力的群体提供了全新发展机会。然而,信息生产的可能性、信息接入的及时性、信息支付的可担性以及信息使用的知能性等是当前农村居民信息运用能力的薄弱四环节,进而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4]

广大农村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在网络信息革命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进而形成了新型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人群[5],这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也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收入增加,有悖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初衷。要在保证农村信息接入设备装置良好的情况下,发挥数字技术效能,就能够惠及广大农村居民,从而改善以往农村医疗、社保、人员福利等政策信息闭塞,多数居民接收信息不及时的状况。

(五)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促进要素流动的重要举措

鄉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与城乡关系重塑紧密联系,而城乡关系重塑依赖于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的健全性,其中要素流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6]此外,要素自由流动是乡村能够实现振兴的内在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提出,开辟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新路径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要义之一。乡村振兴中多方力量共谋共建共享的实现,在宏观层面上依赖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整体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组合拳效应。[7]同时利用数字经济所具有的更高运行效率、更快创新速度、更广辐射半径特点[8],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打破城乡市场体制条块分割现状。进而使要素流向朝着有利于乡村的方向转变,构建一体化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能够精确预算要素需求,更好引导要素流动,使其均衡化、稳定化,促进乡村价值回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六)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是促进政策执行公平的科学方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诸如完善健全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政策等。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政策执行透明度较低、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等屏障,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现象。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消除政策执行不公的弊端。数字通信技术作用于乡村社会环境中多元复杂的信息,将其统一处理,形成标准化、程序化的数字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加密渠道传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暗箱操作的现象。

此外,信息资源共享以程序化形式传输便利了信息的检索和传播,信息可容量增大使其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乡村基层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互联互通具备了可能性。数字信息在平台传递以零边际成本给予了乡村内外部所有群体公平享有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9],网络所具有的远程跨地区操作特点能够实现大规模数据的采集及精准分析,因此不难实现跨区跨时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反馈。在降低乡村基层治理监管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乡村政府监管能力。数字技术为后续战略政策执行及效果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数字信息标准化指标定义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反过来又能够为政策执行提供更精确的向导作用。

二、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原因

乡村振兴发展方式数字化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经济高速实效增长、机制信息数字化融合新机遇,但在发展方式与数字技术结合未能充分把控方向力度的前提下,数字经济之风的兴起也带给了部分毫无经济、设备基础的乡村传统产业一定冲击,行业垄断风险增大。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以及当前乡村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现实,对于人才流失、数字鸿沟问题都是巨大的考验。此外,独立化的治理监管模式难以精确实时监测冗杂的数字经济活动,容易引发数据安全问题。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数字化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冲击传统产业

我国在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后踏上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新征程。大部分农村产业处于兴起阶段,多为传统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传统化的产业组合类型,数字技术数字化体系的融入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资金流充足,有能力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的乡村产业来说固然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由此造成的“赢者通吃”现象,毫无疑问加剧了部分产业的垄断,使得其他乡村产业在此过程中遭到了较大冲击。

一方面,农村传统生产行业及零售业受到数字经济冲击较大。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速渗透,使网络购物、物流运输成为其发达的载体,以城市为发散点,乡村逐步被包含于日渐完善的数字经济体系网络中。这对乡村传统零售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乡村居民享受到网络购物的便利,加之包裹驿站的普遍化,收取购买产品更加快捷方便,乡村传统零售行业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产业盈利模式[10],以农村传统生产加工产业为例,计算商品利润主要与产品价格、成本、产量等与产品属性直接相关联的因素有关,而数字技术使得企业利润分流,来源于诸如平台广告收入等,进一步打破了乡村传统经济固有的模式。于大部分乡村传统产业而言,技术滞后又为搭建相关数字化平台增加了难度,使其难以抵御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与冲击。

(二)加剧人才流失速度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包含的其他几大要义提供动力。关于乡村人口人才流动问题,有学者提出乡村发展的“空心论”[11],其特点是乡村人口有流动无发展。在许多乡村,最初村政府鼓励人口外出学习技能或务工经商后返乡重建乡村,但大多数人在城市扎根后不愿再返乡,乡村最需要的资金、人才、知识和需求向城市集中,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空心化”。加之目前城市化进程在社会变迁背景下逐渐加快,部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十分普遍[12],进一步加快了乡村人才流失速度。

一方面,乡村人口数量下降及人口比例失调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阻力增大。乡村资源缺乏,大量农村居民外出谋生,农村人口数自1995年以来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人口数的降低意味着分母的缩小、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除此之外,数字经济与城市的融合度更高,资金流向城市的同时,将人才引入城镇,乡村人才流失,增加了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的难度,也由此形成了不良循环。

另一方面,乡村没有构建系统的人才激励体系,导致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工作本身涉及的认同感难以得到满足,或者说没有体系标准加以判断。加之城市相应人才引进政策及与数字经济高度融合所带来的红利,人才向城市流动。数字经济以其回报率更快、辐射范围更广的特点作为助力,加速了城市向周边区域吸收相应人才。换而言之,加速了乡村人才流失的速度,阻碍了人才振兴的进一步推进。

(三)加深数字鸿沟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由于对网络技术掌握运用程度的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了“数字鸿沟”。在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之际,数字鸿沟的出现无疑将阻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高效运行,形成信息时代新的贫富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能力上表现尤为明显。

城市乡村协同发展,总体看来在走上坡路,但由于数字化对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获取门槛要求较高,因而其发展壮大集中于资金和技术覆盖充足区域。乡村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经历了衰落和调敝,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城市和乡村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發展进程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数字技术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进一步加深了城乡数字鸿沟,造成了所谓“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局面。

此外,即使在数字技术以城市同等程度与乡村经济体融合的前提下,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而言数字文化素养更低,数字化观念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数字经济融合乡村振兴战略速度缓慢。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中的数据来看,乡村人口数逐年下降,在校中学人数、在校小学人数均有所下降,在2015年后人数变化幅度趋于平稳,中学在校人数占乡村人口数约1.3%,小学在校人数占乡村人口数约4.8%,这意味着乡村居民由于教育资源受限,人才资源匮乏,没有培养数字文化素养的意识。因此农村居民全方位运用数字工具的能力较弱,一般进行较为简单的操作,如玩游戏、看电影或听音乐等,而城市居民对于互联网“挖掘”程度更深,如投资、炒股或技能学习等。同时,农村居民利用数字技术搜索信息的能力较城市居民而言明显较弱,难以精确搜寻所需信息。因此,在数字经济不断与现代产业、文化弥合的当下,如何平衡其与城市与乡村二者的结合力度,对于在缩小或至少不拉大城乡差距的前提下振兴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四)产生新的治理和监管问题

数字经济活动运行犹如“盲人摸象”,其复杂的系统和算法逻辑难以让人窥见全貌,因此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精确监管的目的。且现有的乡村治理监管部门体系在职能设置、职能发挥上没有升级协同发展,主要以传统人工监管模式为主,少部分的智能监管也主要面向特定领域,如农产品交易等,这也容易引发数据安全问题。比如,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全面融合,使得农林牧副渔产品生产流通多元化,而传统的产品监管一般建立在传统即非数字化基础之上,且以事后监管居多,那么全面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后的产品生产流通极易脱离传统监管及管理范围,这无疑对乡村有关部门的监管手段及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较为单一化,以独立管理为主。乡村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大多数应公开的信息只在对接部门间流动,许多农村居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村民被排除在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之外,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较低。这也使得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而由于多数乡村政府还是以传统治理及监管模式为主,政务互通不流畅,信息在部门间的流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闭塞与信息独占是常态问题,乡村政府治理的科学性、时效性受到阻碍。

此外,村务体系冗杂、政务互通凝滞使群众办事效率降低、便捷程度下降,一些农村居民办事不清楚负责部门及相关人员,群众苦于办事无门,有悖于构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现代化农村;还易导致村政府内部工作效率低下,部门协同治理能力较弱,不利于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治理、管理服务。

三、促进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方式转型的策略

数字经济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方式数字化转型是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必然方向,虽然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均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在控制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举措相结合方向与力度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将为乡村振兴高效率高质量转型提供机遇。

(一)强化乡村产业数字结构

从农村经济主要指标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上升,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呈递增趋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农村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直观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基础的稳定。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这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较大的上升空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能力提升,适时转变乡村产业,加强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有助于拓宽消费路径,拉动农村居民需求增长的同时满足居民们更多元化的需要。

从数据反应的情况来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较为显著,工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业态逐渐多样化,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接触面更广、接触点更多,但乡村产业要进一步数字化,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第一,形成智能数字产业体系。在第一产业作为“领头羊”的境况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确量化“产多少”“卖多少”“配多少”,引导二三产业集聚推进。如运用大数据把控生产数量,配比加工,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及体验感,形成闭环产业体系。第二,通过引导乡村产业资金流向,如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升级农村运输业、服务业,加强二三产业配置,与第一产业构成旗鼓相当的新型产业。第三,完善乡村产业智能数字平台,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产业数据可视化平台等,构建长效创新的培训服务模式,鼓励乡村企业家、产业运营管理者及参与人从智能云服务平台获取及时信息和专家支持。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加大农业数据数字引擎马力,归集整理相关政策、供求信息、市场价格等要素,从而开发集信息获取、农产品买卖、政策咨询、在线答疑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便利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

(二)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不仅对乡村战略实现数字化转型有所助益,对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样有所助益。当前,要以完善乡村人才激励体系为基础,建设人员齐全的帮扶队伍,结合数字经济加强培养数据应用人才力度。

第一,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建立健全数据履历,推进数据履历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深度利用,为乡村建设人才数据履历标记畅通码,细化年限、职务等关键标识因素,以内在激励因素激发乡村人才积极性。第二,鼓励建设农村第三方数字化培训平台,培养一批乡村数字化人才、数据应用型人才,从人力根本问题上有针对性地提高数字化能力,培养数字化意识,提升广大农民数字文化素养及数字化操作技能,让乡村经济真正享受到“数字红利”。对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开展专项数字技能培训。组织实施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人员、留守人群等群体的数字化培训,如电子商务、普惠金融等。[13]发起“乡村代言人”项目,培养具有当地特色的“代言人”,以网络直播等形式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有效增加当地村民收入。第三,加大乡村人才红利,保障其住、行,以畅通码为凭证,实行景点门票折扣、服务优先办理等权益,真正让他们的职业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培养工作自豪感。此外,建议资格认证、岗位聘任、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先倾向于乡村人才队伍。

(三)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模式

当前,将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运用到传统乡村治理中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治理监管方面的问题有所助益。

第一,促进信息化技术与乡村治理全方位融合,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全方位升级。加快5G网络下乡进度与宽带建设进程,实现乡村地区网络全覆盖,完善数据体系。为农村教育、医疗提供稳定的专网接口服务,加快乡镇学校、乡镇诊所互联网百分百覆盖进程,试点推进部分县级医院“5G+远程医疗”工程,完善乡村患者电子病例储备信息库。[13]第二,运用信息基础设备构建智能化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培训方式,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培训”“社区党员志愿培训服务”等途径,以年轻人带动老年人、党支部服务群众的形式,鼓励农村居民使用平台,便捷查询农村社保等信息,开通乡村政府治理观摩督导功能,开放建议渠道。第三,完善健全乡村政务数字化体系。开发专业信息软件,推行政务一网通办服务,推广应用无纸化签章、电子档案等,深化乡村“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结合,让村民们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第四,加速电子村务系统规范化建设进程,以“一套系统、一个标准”为建设纲要,使基层治理由单方向转为多方向、多维度,加强村民自治建设能力。第五,加强相关平台经济监管,制订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适当结合当地特色,在治理监管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四)健全城乡数字发展及保障体制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这在数字经济融入乡村语境下具有重要意义。城镇乡村的发展历史、进程、轨迹都有所不同,导致了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城市与乡村在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处于不同的起跑线,而由于数字经济具有更高运行效率,且其融合要求的现代化程度更高、资金投入量更大,城乡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加深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字经济渗透城乡各要素虽然可能使城乡发展趋于不平衡化,但在加大要素流动监控力度、健全城乡发展数字体制的前提下,数字经济将为乡村各产业注入动能,使各产业内部要素循环更灵活,外部要素置换更通畅。第一,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作为基础,以各种算法作为辅助,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监管机制,加大城乡协同发展力度。第二,乡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数字发展体制构建。结合乡村当地特色,以共建项目或共创平台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进驻农村产业。在产业动能激活前提下,较高的回报率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第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传统固有的制度之上,运用大数据等工具,精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要素保护屏障。同时安排乡镇社区专人教学,让广大乡村居民或有需要的居民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发展保障信息平台的基本操作。第四,财政支持部分农村设立城乡数字化发展试点,借鉴“先富带后富”的模式,以数字鸿沟相对较小的农村为基础试点,探索开拓完善且健全的城乡数字发展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淑春.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J].经济学家,2019,(6).

[2][9]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

[3]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

[4]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

[5]李锦.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J].现代情报,2006,(3).

[6]张广辉,陈鑫泓.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要素流动困境与突破[J].经济体制改革,2020,(3).

[7]王向阳,谭静,申学锋.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

[8]张世珍.数字经济面临的治理挑战及应对[N].光明日報,2021-02-09(11).

[10]杨新铭.数字经济:传统经济深度转型的经济学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11]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2]田书芹,王东强.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20,(1).

[13]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推进策略数字技术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