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有效复述故事
2023-06-07毕长虹
毕长虹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采取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结构编排课文,着力加强各个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语文要素的落实呈现出整体性与上升性。复述课文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要素,借助图片、关键词句、关系图表和留白想象等,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有效复述故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学习支架;复述故事;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75-03
义务教育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程标准,明确教材的编排结构,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掌握不同阶段的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衔接和发展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了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编排单元课文,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围绕着这两条线索展开。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有七个单元为阅读单元。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在第一、第三、第七、第八单元中均有涉及(见表1)。
从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复述故事这个语言实践活动在各单元中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并且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呈螺旋式上升:借助图片复述故事—借助关系图表复述故事—借助关键词句复述故事—借助想象创造性复述故事。复述是吸收、內化与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复述能力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要利用图片、关键词句、关系图表、想象等,为学生搭建复述支架,让学生能够借助学习支架,使复述能力落地生根。
一、巧用图片支架,激发复述欲望
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可感转向逻辑抽象的阶段,学生在翻开课本时,往往容易被图片吸引。教学时,教师若能抓住图片这一教学要素来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仔细、有序地观察文本,再进行复述训练,无疑会事半功倍。《小蝌蚪找妈妈》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课后习题中展示了关于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五幅图片。笔者利用这五幅图片,设计了复述教学目标:能按顺序把习题中的图片连起来,并根据图片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体现小蝌蚪逐渐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讨论交流,体现小蝌蚪逐渐变化的句子主要有:①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②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③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④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⑤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请大家仔细观察课后习题第2题的图片,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
4.出示填空题,完成填空。
小蝌蚪有( )的脑袋,( )的身子,还有一条( )的尾巴。没过几天,小蝌蚪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小蝌蚪长成了( )。
5.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
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文本与图片相结合,先带领学生读通课文,打好语言基础;再利用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初步复述故事;最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借助图片中小蝌蚪的成长变化,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朗读课文—为图片排序—补充课文—观察图片—表达创作”的学习过程。教师把书面语言变为形象有趣的图片,再将形象有趣的图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化繁为简,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课文思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让学生基于兴趣复述故事,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
二、巧用词句支架,寻找复述线索
借助关键词句搭建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寻找复述线索、进行故事复述的有效方式。例如,《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情节却一波三折。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直接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容易出现想到哪说到哪、复述效果不佳的现象。原因是学生记住的故事情节较为零散,复述课文时难以将这些零散的情节串联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复述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笔者适时板书:“得意(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时刻抓住这三个情绪变化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以此为线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用关键词语把零散的语言碎片连接起来,在复述时把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厘清了故事的脉络,还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使复述有条有理。
需要注意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借助关键词句,尝试复述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曹冲称象》一课的课后习题给出了曹冲称象过程的关键句:“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称石头的重量”,要求学生借助这四句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后习题出示了三个关键词——“得意”“伤心”“满意”,要求学生借助这三个关键词复述课文。在《一封信》的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想一想第二封信里写了什么,并画出相关语句。从《曹冲称象》中直接给出关键句让学生复述故事,到《玲玲的画》中直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复述故事,再到《一封信》中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句来复述故事,不难发现,在复述故事的语言实践中,这三篇课文的训练要求呈逐渐上升趋势,体现的是一个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复述教学时,要有逐层训练、循序渐进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三、巧用图表支架,构建复述框架
要完整地复述一个故事,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复述故事时往往缺少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主题。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后几个单元的文章篇幅越来越长,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考验,对学生的复述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对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内在的结构关系,围绕故事中的多个角色或情节,列出图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式的复述框架。
例如,《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较为陌生,学完本课之后也难以清楚地表述水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学本课时,笔者把不同形态的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见图1),帮助学生复述水的变化过程。
又如,《风娃娃》一文中,作者对风娃娃“吹动风车”“吹动大船”“吹跑风筝”这三件事情描写得十分详细,且段落组成方式存在相似之处,都是按照“风娃娃来到了某处、看见了某些情况、做了某些事情、产生了某些结果”的顺序写的。“吹跑衣服”和“折斷小树”这两件事情是略写的,留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的复述教学可以借助表格列出情节(见表2),展示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表格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与补充,从而较好地复述故事。
四、巧用想象支架,延伸复述情境
第一学段叙事类课文故事性强,有时会在故事中设置留白的情节,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对故事中的留白处进行适当挖掘,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文本语言,对留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补充,以推动故事的发展。想象补充也是一种复述故事、对故事进行再创作的方式。例如,《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虽然内容较多,句子较长,但每段都是先写雾把什么藏起来,再写藏起来以后的景色,且语言表达多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这就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表达依据。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展开想象,补充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象,达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角色表演也是对文本进行想象补充的方式之一。爱看表演、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表演也是一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展开想象并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狐假虎威》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文中对狐狸和老虎这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狐狸狡猾,老虎愚蠢。正是由于二者截然不同的鲜明形象,才让这两个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各有特色。这是一篇适合学生表演的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个性化表达,利用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语,在读句子的过程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利用课文中人物之间精彩的对话进行情境想象与表演。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补充、再创作,提高了复述故事的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对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层次、有梯度的。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在本册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衔接性。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图片、关键词句、文本内在关系、想象留白处等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复述支架,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 参 考 文 献 ]
[1] 邬喜芳.浅议统编版语文低年级“复述故事”教学策略: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0(22):31-33.
[2] 危润兰.聚焦习题设支架 助力复述学表达: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J].新教师,2020(8):49-50.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