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和部编版《赤壁赋》的同文异样

2023-06-07胡译月蒋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赤壁赋

胡译月 蒋静

内容摘要:《赤壁赋》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编排体例中选文定位、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这三方面均有异同,分析其异同表现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有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材 《赤壁赋》 同文异样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游览赤壁时所做的游记,也是中国古代写景散文的名篇之一。文章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在描绘月下长江优美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该文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是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经典篇目。

一.《赤壁赋》入选编排体例比较分析

(一)选文定位

1.选文教材定位

人教版教材中,《赤壁赋》编排在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第9课;在部编版中,《赤壁赋》编排在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二者均属精读课文。从教学时段的安排来看,该课文从高一下学期提前到高一上学期,是当前学生总体起点水平提高的必然调整。学生的起点水平即学生的已有经验,它决定了学生后续的学习难度和进度。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文本阅读量有了一定积累,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另外,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这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产生极大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这都为《赤壁赋》这一作品教学时段的提前提供支持。

2.选文单元组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分类组元的方式来进行编排,把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相互独立的版块。其中“阅读鉴赏”版块又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来进行单元编排,《赤壁赋》所在单元的选文体裁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其余两篇选文为《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这样的编排方式做到了选文的典型性且利于学生对古代游记散文这类文体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把握,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提高古诗文的感受能力”的要求。

部编版教材在选文方面,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两大线索,采用综合组元的方式编排。《赤壁赋》所在单元围绕“自然情怀”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选取了中国古代写景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以及现代写景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与人教版相比,部编版选文单元的“群文”组织形式避免了学习的单调、枯燥,利于学生整合资源,了解不同时代作品的写作特点及人文内涵,体会中国文学的延续性与发展性,提高语文素养。

(二)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教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而提供的文字说明或图片材料,通常包括导语、学习目标、注释、插图等内容。

1.导语部分

人教版《赤壁赋》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三个自然段,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出发进行指导:首先介绍该单元选文的体裁,接着简要说明该体裁作品的写作特点,最后针对该体裁文章的学习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根据导语,要求学生在学习《赤壁赋》时能够读懂文章中抒情和说理的部分,要做到“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由此来“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提高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部编版的导语依旧是三个自然段,但内容有所不同。导语首先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进行介绍,接下来是每篇选文内容的简要概括,最后明确提出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导语明确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相比于人教版,部编教材的导语对选文的介绍更加生动、吸引人,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便对该单元的文章有概括性的了解。同时,导语中对学习目标以及人文主题的介绍更加具体、明确,体现了编者对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强调。

2.注释部分

与人教版相比,部编版教材中注释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释数量的增减。增添了对“洗盏更酌”中“更”的注释“再”;删掉了如“孟德:曹操的字”等3个注释。第二,注释质量的提升。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羽化”的人教版注释为“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部编版的注释为“羽化,指飞升成仙”。类似的变动共7处,这些注释中删掉了较浅显的解释性语言,使注释更加简洁。第三,注释内容更具体、科学。例一:“和之”人教版注释为“同声相应,唱和”,部编版改为“(用箫)随着歌声伴奏”,改动后更贴合文中的“客有吹洞箫者”,更具体而有画面感。例二:“骤得”人教版注释为“数得,屡次得到”,部编版改为“一下子,很轻易地”。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知不可乎骤得”的受事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正是因为这件事做起来有难度,不能一蹴而就、简单得到,所以才“托遗响于悲风”。因此,部编版的解释更符合原文的内涵和逻辑。例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句,人教版注释为“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并翻译成了“如果”。查找《古代汉语词典》,“盖”并没有“如果”这一义项,只有“连词。大概因为”,可见人教版中的注释并不十分准确。而“将”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义项“表假设,译为‘如果”。因此,部编版注释中将表示假设的字改为“将”,并没有翻译“盖”字(《古代汉语词典》中“盖”其中一个义项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的这一做法更加准确。第四,排版的变化。部编版教材的注释一改人教版中横向接续排版的方式,分为左右两烂,序号左对齐,多行文字采用缩进并与第一行对齐的形式。整体看起来更加整齐、清晰,便于查找。

综上所述,部编版教材注释的变化反映了当下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进步以及编者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更高要求。注释整体上更加人性化、简洁易懂,更注重与文章内涵和逻辑的贴合,便于学生积累文言常识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练习系统

1.课后练习

人教版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和理解。例如,第一题“分析主客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考察学生对文章情感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借景抒情这一手法的掌握程度,并由此锻炼学生深入解读、分析文本的能力和梳理归纳能力。第二题介绍“对文”这一概念,并列举文中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将文本学习与文学写作现象紧密联系。第二,注重知识的拓展。如第三题引用《后赤壁赋》的部分内容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段文字写景的不同之处,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苏轼的写作风格。第四题通过苏轼被贬黄州而创作大量名篇的经历引出了“穷而后工”这一文学现象,并要求学生搜集类似的例子。以上课后练习的设置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丰富课外阅读,开拓眼界。

在部编版教材中,“研讨与练习”环节变为“学习提示”,通过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给出文章的重点,如“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章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此来辅助学生学习,提高鉴赏水平。另外,“学习提示”中保留了文学常识的拓展部分。在这版教材中《赤壁赋》后面提供的拓展内容为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如“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该拓展不仅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能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部编版学习提示的进步之处在于,不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采用更有亲和力的方式提供鉴赏文章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便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成长。

2.单元学习任务

部编版教材中新增了“单元学习任务”内容。该部分内容设立在各个单元的最后,意在通过这部分的练习题对该单元所学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回顾与提高。《赤壁赋》所在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共三道大题,包括6道小题,其中有两个小题与《赤壁赋》直接相关,一个小题与其间接相关。第一小题针对《赤壁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第二小题结合《赤壁赋》,继续搜集写赤壁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的不同情思,探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最后一题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该单元学到的艺术手法写一篇散文。这些题目的设计可促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及写作手法进行更深层的巩固;锻炼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文学创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输出学习成果,则考察学生综合技能的运用,促进全面发展。

二.“同文异样”出现的原因

人教版和部编版中的《赤壁赋》在课文定位、单元导语、注释以及课后练习题这几方面均有所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一)从“三维目标”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转变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制定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相较于三维目标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具体明确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整合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2],而是要做到有机融合,部编版教材的设计很好地呼应了上述要求。

第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这里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承载着思想感情、传递着精神内涵的言语作品。语言的建构指在每个人现有的言语经验基础上,经过积累与练习,最终形成自己的言语体系。所以,语言的建构是语言运用的基础。部编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练习便是在如此。在经过单元的学习后,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并结合自身兴趣进行文学创作。这一过程有目的地使学生将已有的语言材料和新掌握的材料建立起有机联系,进行语言系统的刷新和建构,逐步“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第二,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思维的提升其实是一个过程。语言材料掌握的准确性、运用的灵活性与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息息相关。所以,写作练习也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第三,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没学术性的能动反映,它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2],那么部编版教材的学习提示中对学习要点的点拨如“《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便是为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所安排。最后,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的文辞之美、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则能使学生更明确地“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又一重要概念,使语文学习更具明确性和集中性。它吸納了“项目学习”的观点,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并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3]。部编教材打破了人教版中按文学体裁来进行单元编排的模式,创新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主题、写作特色及作品内容为选文参照,使新教材呈现出单元内主题统一、体裁多样的综合性特点。

《赤壁赋》所在的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表述,这一任务群分为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两方面。在文学阅读方面,课程标准对阅读范围、文本体裁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并且对阅读方式方法作出了要求,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从语言、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1]。在文学写作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写作特点。第二,尊重个性,关注自身兴趣所在。第三,注重交流分享。这些任务目标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有所体现。

教材的变化是体现时代性的变化,是否定之否定、不断上升的变化。通过对人教版和部编版《赤壁赋》“同文异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更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设置教学模式,基于课标及教材的变化重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以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7,17.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5,57.

[3]王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解读(3)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18(6):3.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础教育)“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成果之一(2020CE65)。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