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

2023-06-07刘长明杨德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刘长明 杨德凤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又要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之形成序列化、层次性的知識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诵读法、情境法、故事法、生活法等,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使他们逐渐产生文化自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20-03

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从教师角度来说,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则是蜻蜓点水,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课外阅读量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内容梳理

(一)古诗文选编及其他板块的设置

1.统编语文教材注重古诗文的编选,并凸显其教学价值。古诗文的篇目比以前的教材版本有了明显的增加。12册教材中共选编古诗文124篇,占课文总量的30%,且体裁、题材多样,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第一学段的识字单元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可以看出统编语文教材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选入教材中的古诗文虽然内容相对浅显,但音韵和谐、故事性和趣味性强、思想价值观正确,从各个角度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品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2.教材设置了“日积月累”“我的发现”“综合性学习”等板块,丰富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日积月累”板块内容包括古诗词、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传统文化。统编语文教材围绕“礼”“信”“和”等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主题。这既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汉字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统编语文教材从低年级的“我的发现”至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将汉字的学习与书法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趣味性的、科学性的分析,激起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能使学生在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在审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民俗文化内容的编选

中国民俗文化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民俗文化来了解文本内容。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识字单元,特别编排了《传统节日》一课,是一篇以传统节日为内容的韵文。学生通过阅读简短的韵文,了解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7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描述了当时人们过节的情景。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并提示学生:“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地域的差异,习俗也会有所不同,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习俗不变,人们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憧憬不会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多少在外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学生在生活中会有所体验,也是学生想要表达的情感。鉴于此,教学时,教师应拓展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让学生知道这些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探究。

(一)诵读法

诵读法即学生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感悟,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朗读、低唱、慢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就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文具有音韵美,非常适合通过诵读来理解、体验、表达它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让他们掌握古诗文的节奏,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画,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七言绝句《村居》时,教师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古诗的独特韵味;接着,再告诉学生读七言绝句的节奏,即“二二三”,并给学生画好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趣味生动的图画、播放明快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诗的情感。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很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通过情感诵读,学生就能想象出轻快明丽的春景、兴致勃勃去放风筝的孩子,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诵读也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方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文,不仅语言节奏感强,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先根据文本的情感,以或重或轻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节奏读出其内涵,让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播放一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感受文本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情境法

情境法就是利用音乐、画面、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通过诵、学、悟来陶冶情操、感悟文化。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直观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新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将语言、声音、画面等融为一体,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例如,对《伯牙鼓琴》一文中“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两句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呈现山峰的高耸、流水的浩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句子所描绘的画面,体会锺子期的内心世界;再呈现早晨的太阳、夜晚的明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文中句子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就会说:“善哉乎鼓琴,旭旭乎若朝阳;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这样,在创设情境中,学生模仿文本的句式进行表达,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作者杨万里描绘了西湖六月独有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六月西湖的画面,让学生看看清波荡漾的荷塘、姿态舒展的荷叶,感受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感受到六月西湖的迷人,体会到这首送别诗的与众不同,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故事法

故事法就是用经典、趣味的小故事来诠释文章的哲理,即“小故事大道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尝试将故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学生对这样含义深刻的文章,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文中的插图,再根据文本的描述,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脑海里构建故事的画面。如杜处士是如何“好书画”的?“常以自随”的“常”是什么时候?可以想象成吃饭睡觉的时候、郊游的时候、会友人的时候等。“笑而然之”,他会怎样笑?心里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动作?而牧童的“拊掌大笑”又是怎样的笑?抓住他的动作、神态展开体会、感悟。通过想象,学生将一个个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动作加进来,将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哲理。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章短小,语言精练,学生难以将其和曾经听過的故事画等号。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看,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智慧、理解他的思想品质。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仅仅靠课文中的两句话是难以实现的。为此,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话进行想象:“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是怎样玩耍的?当一个小伙伴掉进瓮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离开庭院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愿意担责任还是去找大人帮忙?”这一环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从侧面表现了司马光的精神品质。为此,教师可多设置一些角色,引导学生尽量想象庭院中慌乱的场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司马光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样就将司马光遇事时的冷静,救伙伴时的机智与勇敢凸显出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故事具体、生动地复述出来。这样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四)生活法

生活法是指教学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懂得用语文为生活服务,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但与现在的学生距离远,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些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并尝试将其融入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文化,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能促进自己的成长。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这则古代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人物异于常人的行为而被身边人笑话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在学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加以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渐渐明白,身边这样的事是不少的。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明白了文言文要阐明的道理,而且从中学会了做人,懂得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认认真真地做事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传统文化类型、题材多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自觉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学生逐渐产生文化自信,成长为民族发展的希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曹二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23(3):91-9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