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3-06-07张梅

考试与评价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生活化情境

张梅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并且,小学生的认知以经验为主,注重生活化教学,不仅践行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更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生活化教学,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教学从单一、死板到多元、生动的转变,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语文的乐趣,从而改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模式。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立足“学生为本”“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字,夯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活、认识世界。为实现这个总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向生活化教学的方向转变,应将陶行知理论“生活即教育”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即教育”,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究。文章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策略问题谈几点实践性的认识,以期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挖掘教材,寻找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思想上、艺术上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而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挖掘教材,寻找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在切入点处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生活和语文教学成功“牵手”,让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地彰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进行《坐井观天》的教学时,教师应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挖掘和整体把握:文章讲述井底之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辩,青蛙和小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是位置的不同、见识的差距。找准这个联结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有效地将生活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如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观看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在观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动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利于教师展开生活化教学,让生活在这个联结点而生发,从而升华教学主题。如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我们年复一年地住在一个地方,日复一日地在一所学校上学,直到以后升入初中、高中、考上大学,长此以往,我们的视野也会像这个小青蛙一样,见识少,视野窄,老师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做“井底之蛙”、都想像小鸟一样翱翔于蓝天吧!那么,你们能想出办法改变现状,见识外面美丽的大世界,增长自己的视野和见识吗?在如此的启发下,学生思维活跃,给出不同的方法,诸如“以阅读增长见识”“外出旅游”“寻找像小鸟一样有见识的同学交朋友”“用手机、电脑看看外面的世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促进了学生思维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增强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生活化教学,不仅活跃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也优化了课堂模式,让课堂因生活化的融入而充满活力。

挖掘教材,捕捉生活化融入的切入点,可以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于润物无声,让生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丝丝相连,既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保证语文与生活融合的合理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创设熟悉、生动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保证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合的合理性,以保障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支持下,学习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以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作用。

以汉语拼音的教学为例,对于m和n的“形”的教学,多数教师为了区别这两个声母的写法,会给出儿歌“一个门洞n n n,两个门洞m m m”。这样的教学,虽然充满趣味性,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对“门洞”的概念模糊,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难以发挥儿歌的作用,也就是说,用儿歌创设情境,不能发挥情境的作用,语文和生活融合缺乏合理性,缺乏贴切度。而如果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窑洞”的图片,那么,“门洞”的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辅之以儿歌,m和n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加深学生对m和n的认识和学习。同样地,“白鹅水中倒影e”“公鸡喔喔啼”等汉语拼音的教学,只有为学生呈现出水中的白鹅的影子的图片,或者带领学生走近池塘边,观察鹅在水中的倒影,为学生播放公鸡早上啼叫的情境等,才能真正理解这两句歌谣的含义,对e和o的学习才充满兴趣,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注重情境的合理性,才能发挥情境的作用,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课堂教学。再如进行《画杨桃》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画杨桃活动的开展,体会课文的实质和内涵;教学《乌鸦喝水》时,让学生在空瓶子里放一点水,然后想办法让水上升到瓶口的位置,通过“做”,理解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的可行性;教学汉语拼音时,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物品,理解和掌握拼音字母的“音”和“形”。如进行i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出“一”“衣”等;教学l时,联想出生活中的铅笔、树枝、塑胶棒等的形状与l的形状相似……教学《纸船与风筝》时,教师带着一颗童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向往友谊而阅读,以阅读触动学生的心灵。如课堂上借助于实物风筝、纸船讲述生活中的趣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语文课堂因合理的情境而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的东西,都依赖于兴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为此,实物、图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推开认知和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善于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提高学生的直觉感知力。如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时,实物、图片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如学习“x”时,切开的西瓜让学生垂涎三尺,再加上儿歌的辅助作用“西瓜西瓜x x x”,学生不仅学习了x,也渗透了“xi gua”这个音节。教学“ui”时,呈现给学生“两人打电话”的情境,启发学生,打电话时开始怎么说?于是,根据经验:“喂,哪位?”借此“喂”和“ui”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教学“h像把椅子”时,如果学生不再亲自看一看,很难想象出h像椅子,此时,搬把椅子进教室,让学生将椅子的形状和“h”的形状进行联系和对比,“一把椅子h h h”也就提高了可理解度……

三、融入游戏,强化语文与生活融合的趣味性

游戏备受儿童的喜爱,满足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并且游戏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学习和生活的润滑剂。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计小游戏,发挥小游戏的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游戏的心理需求。

如进行三年级《一次课间活动》的习作教学时,课前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拿出自己喜欢的游戏道具,如毽子、跳绳、沙包、足球等,让他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学生有的玩起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子、掷沙包、踢足球等活动;有的还融入了游戏和竞赛,在孩子们尽兴玩了一会儿之后,让他们走进教室,回忆刚才玩的游戏的种类、玩法以及完后的心情,这样的游戏活动的前移,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游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探讨生活化教学时,应注重游戏活动的合理开展,教师应巧妙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开火车”游戏,是拼音字母、音节、识字、词语教学中有效的趣味活动方式之一,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建,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这个游戏的开展,应注重灵活性,如横着开、竖着开、开双轨车等,应注重趣味性,如游戏开始时,鼓励学生模仿火车启动时轻柔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的融入,营建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借助积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性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语言学科,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力度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而经验的积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可以扩展小学生的语言知识面,让语文教学顺利开展,从而让生活与语文教学近些、再近些。

如上文提到的《一次课间活动》习作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参加各种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踢足球等,然后再写作,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也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再如让学生写作《可爱的小动物》前,让他们回家观察家中的猫、狗等的外貌、颜色、生活习性等,学生的写作才会行如流水;让学生写《秋天的原野》,带领学生走近秋天的原野,观察树叶的颜色,观察田地里的高粱、水稻、棉花等,走进果园里,观察挂满树枝的红苹果、山楂等,再回到课堂上,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秋天的美景的图片,再次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写作“下笔如有神”。

阅读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带领学生阅读时,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互动。如在《秋天的图画》的阅读前,让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等,搜集整理与秋天有关的词汇和句子,再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生活角度出发观察秋天的场景,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提升理解能力。

总之,“生活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除了文章中论述的几个途径之外,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生活实践、目标生活化、方法生活化等,也都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于生活化教学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和创新生活化教學的形式,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课堂也因生活化教学而精彩无限。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