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神奇”品神话
2023-06-07张舒文
张舒文
摘要:神话故事本质上属于故事类文本,但又区别于普通的故事类文本,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形象生动的语言,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物都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说,神奇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征。《羿射九日》的教学,聚焦“神奇”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情节的神奇,品味语言的神奇,体会人物的神奇。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故事;神奇;《羿射九日》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是第一个以精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本质上属于故事类文本,但又区别于普通的故事类文本,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形象生动的语言,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物都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说,神奇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聚焦“神奇”这一关键词,揣摩情节,品析语言,感悟形象,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助推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片段
【片段1】 感受情节的神奇
师读神话,一定要感受故事情节的神奇之处,请同学们默读第1—3小节,找一找哪些内容让你感觉很神奇,圈一圈,画一画。
(学生默读相关小节,边读边圈画。)
师老师看到同學们找到了很多神奇之处,请从中选择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用“我觉得……最神奇,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觉得天上有十个太阳最神奇,让我没想到的是,原来天上竟然有这么多太阳。
生我觉得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最神奇,让我没想到的是,太阳也能像人一样按时上班值日。
生我觉得扶桑树长在世界最东边的海上最神奇,让我没想到的是,树竟然长在海上。
师神奇的位置、神奇的事物、神奇的工作方式,故事从开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真有意思啊!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读懂故事,对神话故事中的神奇之处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想象、自主分享、自主交流,按照给定的句式先同桌间练习,再全班交流。经过碰撞,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内容,品味了关键语句,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神话故事情节的神奇。
【片段2】 品味语言的神奇
师神话这么神奇,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吗?我们来看课文的第3小节,我这样创编可以吗?
(出示:花儿被晒枯了,小树被烤焦了,江河里的鱼儿快要蒸死了,空气非常干燥,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生可以这样修改。
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花儿没了,不会影响生活。
生我也这么认为,小树烤焦了,不影响生活,但是土地烤焦了,那就无路可走了啊!
生鱼儿蒸死了,没关系,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们就不能生活。
师原来,神话故事中选取的禾苗、土地和水,都是会影响人类生活的。这样的想象不仅神奇,而且合情合理。怎么用我们的声音把这份神奇、这份合理读出来呢?
(教师出示十个太阳的图片,指名学生读第1-2小节。)
师你是怎么读的?
生将“很久很久以前”拉长。
生抓住“世界最东边”重读强调。
师你们理解了内容,所以才读得这么好。这个方法可以叫作“声音跟着内容走”。听了你们的朗读,现在老师来读一读第3小节。
(学生听教师范读,点评。)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读好的?老师不光用了刚才的方法“声音跟着内容走”,还用了其他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叫作“声音跟着画面走”。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第3小节,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了禾苗枯萎晒干的样子。
生我好像看到了人们无路可走,生活很艰难。
……
朗读是贯穿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有方法地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我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边读边想象,抓住“最东边”“晒枯”“烤焦”“蒸干”等关键词,体会神话故事语言的神奇与合理,让朗读从平面化到立体化,为感受神奇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3】 体会人物的神奇
师这个神话故事刻画了一个神奇的人物——羿。对于羿射日的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最神奇呢?
生羿能翻过九十九座高山,竟然都不感觉累。
生羿还能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我们连过一条河都不行。他能走那么远的路,一点都不怕苦。
师是啊,他有着超乎常人的精神!
生羿的力气特别大,他拉的弓箭竟然能射到太阳。
生羿的射箭本领也很神奇,居然百发百中,一下子就射中太阳了。
师原来,他还有着神奇的本领呢!
生羿的武器也特别神奇,用弓和箭就把太阳射下来了,真厉害!
师他的武器多么神奇呀,让最后一个太阳都害怕啦!
生羿不仅本领强,考虑事情也很周到呢!他害怕没有太阳,世界就会一片黑暗,所以还留下了一个太阳。
师你不仅读懂了故事,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这神奇的故事结果,也让我们感受到羿真的是个神奇的人物呀!
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都是英雄形象,具备超乎常人的神奇能力,也带有鲜明的性格和美好的精神品质,这正符合儿童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有着大无畏精神的人物——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聚焦课文,品读课文,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神奇之处。学生在体会人物形象之神奇的同时,还关注到羿特意留下一个太阳的想法,既体会到人物的英雄形象,也赋予了其人性的光辉。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文体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走进神话的世界,感受神话神奇的情节、语言和人物。
神话故事的情节极其生动,且充满了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紧扣文本,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品味和揣摩。课后习题“哪些内容让你感觉很神奇?”看似让学生畅所欲言,实则缺少抓手。学生只能简单提取文本信息,甚至直接照读课文的内容,无法将故事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句式“我觉得……最神奇,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给定句式的提示下,由同桌练说到指名展示,学生体会到神话的情节之神奇。
创设想象的情境帮助学生揣摩语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之一。我在课堂上出示了十个像火球一样的太阳的图片,让学生在细心观察后,围绕着“炙烤”的情境去朗读课文相关小节,再听范读,联系“晒枯”“烤焦”“蒸干”等词语,来描述太阳炙烤大地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十个太阳造成的灾难,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在体会人物的神奇时,我聚焦课文第4—6小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后,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想象人物的神奇,不仅贴近了文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人们生活的艰难、羿的超人神力、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走近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光辉形象。
当然,由于神话故事本身就是故事类文本,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也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是本课教学所忽略的。如能在教学中既关注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对文本情境的想象,还兼顾到讲故事方法的渗透,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之,在低年级神话故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聚焦“神奇”,借助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最终破解神话故事教学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