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量关系,培养模型意识
2023-06-07王欣缪宇虹
王欣 缪宇虹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假设策略。在第一课时(例1)的教学以“初步学会使用假设策略”为重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例2)的教学以“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培养模型意识”为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关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索新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基于从旧知到新知的变化,引出更多的变化,在比较中把握“变中不变”的数量关系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意识;数量关系;假设策略
一、教前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提出的10个核心词之一的“模型思想”演化为“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分别作为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递进培养的核心素养表现。
“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1]可见,数学模型是指问题中一般化(普适)、可迁移(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本质——普遍规律或通用性质。广义地看,它是针对所有问题的;狭义地看,则是针对实际问题的。
为了更好地落实模型意识的培养,新课标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内容中,突出了“数量关系”主题(将2011年版课标设置的“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三个主题整合为“数量关系”主题——将“方程”和“反比例”内容调整到初中阶段),其重点便在于用数和符号表达现实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同时,强调了“总量=分量+分量”和“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实际应用[3]。由此,也为初中阶段应用“方程”(等量关系的进一步形式化表示,关键在于用字母表示未知数,进而用程序化的解方程方法解得未知数)、“不等式”(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和“函数”(由常量关系到变量关系)等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模型观念打好基础。[4]
具体来看,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关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次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基于从旧知到新知的变化,引出更多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把握“变中不变”的数量关系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关注数量关系,为模型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师课后,我们完成了相应的复习题。(出示复习题:“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大盒装的球是每个小盒的3倍。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谁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是假设全是小盒来做的:80÷(1×3+5)=10(个),10×3=30(个),所以,每个小盒里装了10个球,大盒里装了30个球。
师在假设之前,你做了什么?
生分析數量关系。
师很好!本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1个大盒和5个小盒一共装了80个球;大盒装的球是每个小盒的3倍。
师不错。第一个数量关系中有两个量,即大盒装多少个球和每个小盒装多少个球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利用第二个数量关系,即倍数关系把什么假设成什么?
生把1个大盒假设成3个小盒。
师这样,两个未知量就变成一个未知量了。同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总盒数变了,总球数不变。
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一方面,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经验,促使学生体会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使用假设策略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提炼数量关系埋下伏笔;另一方面,通过相似的问题情境,为后续改变条件,引出新的问题(教材例2),进而比较问题,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凸显数学本质,培养模型意识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师如果把这里的倍数关系“大盒装的球是每个小盒的3倍”改成相差关系“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其他条件不变,你还会解决吗?
(教师出示教材例2:“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完成。)
师数量关系变化了,还可以用假设策略解决吗?你是怎样分析的?
生可以用假设策略。我是画示意图来分析的:(展示画法,如图1)1个大圆代表1个大盒,1个小圆代表1个小盒;假设都是小盒,把1个大圆换成1个小圆,这时总球数要减8个,即6个小盒里的总球数是80-8=72(个)。
师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及其转化,直观、清晰、好懂,给你点赞!现在数量关系变成什么了?本题能够解答了吗?
生(80-8)÷(1+5)=12(个),这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12+8=20(个),这是大盒装球的个数。我讲完了,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要用80-8?
生因为1个大盒比1个小盒多装8个球,所以1个大盒去掉8个球才能转化成1个小盒,这样总球数也要减8。
生除数为什么是5+1?
生因为原来的1个大盒转化成了1个小盒,就可以和原来的5个小盒加在一起。
师说得真不错!利用假设策略,也可以把本题中的两个未知量变成一个未知量。假设后,本题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总球数变了,减少了;总盒数不变。
师是的。通过假设转化,我们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了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稍停)刚刚这种解法是把1个大盒假设为1个小盒?还有其他假设方法吗?
生我是画线段图来分析的,而且,我把5个小盒假设为5个大盒。(展示画法,如图2)长线段表示大盒装球的个数,短线段表示小盒装球的个数,虚线段表示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球的个数。如果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总球数要增加5个8,即40。这时,数量关系变为:6个大盒一共装80+40=120(个)球。所以,可以先用120÷6=20算出大盒装球的个数,再用20-8=12算出小盒装球的个数。
师这样假设后,本题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总球数变了,增加了;总盒数不变。
师很好!他不仅改变了假设方法,而且更换了分析工具。那么,请大家来比一比。先比较示意图工具和线段图工具,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线段图。更简洁,数量关系更清楚。
师再比较假设为小盒的方法和假设为大盒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假设為小盒。计算更简捷。
通过原有问题的条件变化,自然引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教材例2的过程中,提示“数量关系变化了”,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假设策略建立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转化了数量关系,才使得问题很容易解决,从而初步培养模型意识(体会模型作用)。同时,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选取学生作品,发挥示意图、线段图等图形表征的直观作用。此外,通过不同假设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及其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变化比较,提炼数量关系,充分体会数学模型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复习题和本节课的例题有什么关系?
生把倍数关系“大盒装的球是每个小盒的3倍”改成相差关系“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上节课的复习题就变成本节课的例题了。
师很好!那我们来比一比这两道题的解决过程,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生上一题,我们利用倍数关系“大盒装的球是每个小盒的3倍”把1个大盒假设成3个小盒,转化后总球数不变,总盒数变了;本题,我们利用相差关系“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把1个大盒假设成1个小盒,或把5个小盒假设成5个大盒,转化后总球数变了,总盒数不变。
生两道题都是利用一个数量关系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生它们都使用了假设的策略。
师很好!现在,我们再来变一变:(出示图3)仔细观察,我们把“1个大盒和5个小盒”变成“2个大盒和4个小盒”,怎么解决?
生还是假设都是小盒……
师假设后,本题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总球数变了,减少2个8;总盒数不变。
师可以假设都是大盒吗?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可以。总球数变了,增加4个8;总盒数不变。
师变为“3个大盒和3个小盒”呢?“4个大盒和2个小盒”呢?……
……
师谁来总结一下你发现的规律?
生都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把几个大盒转化成几个小盒,总球数就减少几个8;把几个小盒转化成几个大盒,总球数就增加几个8。
师也就是说,在相差关系中,如果把大数假设成小数,总量就会减少,如果把小数假设成大数,总量就会增加。(稍停)我们变化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具体数量,现在我们来变一变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天,1位老师带着5个学生去公园游玩。买了一张成人票和5张儿童票,一共用去80元。每张成人票比每张儿童票贵8元。一张成人票多少元?一张儿童票呢?)
师与本课的例题相比,这道练习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大盒子变成成人票,小盒子变成儿童票,盒子中的球变成票的价格,其他都没变。
师没错,其他数量关系乃至具体数量都没变。所以,本题怎么解答?
生假设都买的儿童票……(80-8)÷(1+5)=12(元),12+8=20(元)。
生假设都买的成人票……(80+8×5)÷(1+5)=20(元),20-8=12(元)。
师经过了这么多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再总结一下这类问题及其解法“变中不变”的共同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已知两个每份量的倍比关系或和差关系、两个份数以及两个总量的和,要求两个每份量,可以把一个每份量假设为另一个每份量,并确定相应的总量和份数,然后利用“每份量=总量÷份数”解决问题。)
师总结出这样的关于问题特征和解题方法的规律后,就可以用它来解决更多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问题了。这样的一般性数量关系及相应的解法常被称为一种数学模型。
基于从旧知到新知的变化,引出新知更多的变化。由此,通过多维的比较,引导学生寻找变中不变的本质,从而提炼出共同的数量关系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形成数学模型。同时,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数学模型迁移到更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从而充分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将模型意识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21.
[2][4] 吕世虎,颜飞.新课标“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11):912,1013.
[5]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5):27.
[6] 单墫.单墫数学与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