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区生态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3-06-07党荷静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治理治理

党荷静

[摘 要]农村社区生态问题是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实质性进展,但仍然存在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薄弱、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主体单一等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治理;治理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致力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资源、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 农村社区与生态治理

“社区”一词并不出自我国,它是在近代西方社会学引入后,由英文 “community”翻译而来,而“community”这个术语,则是从德文“ gemeinschaft”翻译来的。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将 gemeinschaft (通常被翻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种术语,即“相同的人群,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的群体”。1887年,他在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将社区的概念应用于社会学的理论。自那以后,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德语“gemeinschaft”译成英语中的 “community”。所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费孝通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把“社区”这个词译作“community”,后來被国内的很多学者所引用,并逐步流传下来。

农村社区是社区的一种地域形态和区域形态,它是由村民集中而成的生活社区。农村社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乡镇政府与其有着密切联系。二十一世纪,国家在农村建立了新型社区,农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治理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在这一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建立了基于乡镇和社区的新型政府管理体系,农村社区管理制度中的权力关系和组织结构、权限配置和运行方式也呈现新的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保护、建设及生态环境自组织协同进化的结果,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其特点是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生态治理指的是将人、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前提,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以维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农村社区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社区生态治理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薄弱、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主体单一这四个方面。

2.1 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由于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乡镇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效不明显。农民居民主要是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传统的小农观念为主要特征的群体。[1]一些老人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不愿意参加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他们会习惯性把生活垃圾和废物随意地处理掉。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肥料污染严重。 此外,农民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其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降低。

2.2 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有待提高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要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但实际上,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保持平衡是很困难的。为了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基层政府会保护乡镇企业的利益,在相关部门的执法中,会出现执法不严的现象。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的公司,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缺乏社会责任感,垃圾乱堆乱放。为了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要时刻遵守生态底线,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2.3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就目前部分农村社区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这就使得在建设生态化城镇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也影响到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一些村庄虽有环境保护设施,却难以保持设施的持久性。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农村自身的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来源渠道狭窄,很少把经费投入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中,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在农村生态建设中,财政是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这也是一些农民不愿意为乡村生态建设投入更多经费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短期内,由于其他社会资本无法看到公益事业的投资收益,因此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降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融资渠道受限。

2.4 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主体单一

基层政府及党组织、非政府组织、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社区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其参与程度却十分有限。这与治理主体责任缺失、治理能力低下、领导作用较弱有关。[3]受到经济、观念等制约,农村大部分的青年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家中居住的主要是老人和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常常不能理解相关的政策,这就导致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农村社区缺乏专业人才,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4]目前,社区的社会机构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以中老年人居多,很多社区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没有一个专业的社区社工团队进行组织计划,部分工作项目难以正常运作。虽然我国近几年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收效甚微。其中,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是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因。[5]基层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薄弱,尚未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依据,对环境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缺乏深入的理解。

3 农村社区生态治理的路径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首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其次,加大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最后,加强基层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组织引导作用[6]。

3.1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的宣传,对生态环保行为进行指导,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农村生态环保的宣传阵地。农民的教育水平较低,环境意识也较差,为此要加强以基层组织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宣传工作[7]。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国家政策进行宣传,增强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受小农经济思想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农民整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素质不高。要在农村进行生态环保的思想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在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中,要把青少年和村干部等当作主要的教育目标,使其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农村基层政府要把他们作为重点对象,对他们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拥有一定的生态素养意识,培养他们树立适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态权利观和生态义务观,在进行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使青少年、村干部自觉地投入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实践中去,推广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通过创作和发布有关的短视频,以及编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科普手册,进行生态环保的宣传。此外,有关部门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定期对农民进行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普及,改善当地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因此,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由于我国的生态环保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因此在进行农村生态环保宣传时,要采取一种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的方法[8]。例如,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开展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创建农村生態环境保护的先进典范。也可以邀请有关的生态环保专家到农村来做讲座,并通过有奖竞赛的形式来推广有关的生态环保知识,从而提高农民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

3.2 提高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及污染治理都依赖于政府提供的资源。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必须将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投入也要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倾斜。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的污染控制,必须依靠国家的财力物力支持[9]。在此基础上,要以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为重点,加大农村社区生态治理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社区生态治理水平。例如保障清洁工人的数量,并规划出负责的片区;投放一定数量的垃圾箱,按时按点进行收集;健全垃圾处理设施及装备。此外,要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保证多元化的环境保护经费来源。加大对农村社区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引导农村社区生态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来促进农村建设。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财政政策。

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加入农村社区的生态治理中来。但是,目前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要促进乡村环境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鼓励企业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将包括工商资本在内的其他社会资本引入农村生态建设中来[10]。例如,打造原生态旅游景区,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等,从而实现增加投资的目标。

3.3 加强基层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当前,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政治素养不高、成员固定不变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村党支部建设。可以按照地理位置接近、上下一致的原则,在每个村建立一个党组织,统筹安排以推动生态治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发展新党员,为基层党支部注入新活力。吸收农村社区的精英,把本村的年轻人、大学生等推选进党组织,来解决党组织的年龄结构和成员固定不变的问题,提高基层组织的人员素质。党员要按时参加党课、专业学习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练就“过硬本领”,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基层社区治理既是国家的职责,也是各方社会主体的职责,它要求农村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等多方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有所发展,但存在质量与内容参差不齐、牵头人管理能力不足、组织制度不全、纪律松散等问题。我们应大力培育社区的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积极地给予帮助,支持群众自发地进行生态治理活动[11]。社区应设立专门的社会组织帮扶项目,对有组织意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个人或群体进行帮助与辅导,让他们了解社会组织建立所需要的步骤和内容,以及要特别注意的一些事项,使群众能够有条理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多元主体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要在各种组织、工作中始终保持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提升村委会自治能力。针对农村社区生态不足的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让各有专长的农民有机会参与社区生态治理事务,协调并组织辖区内企业、学校等单位担当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生态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孙恒.马克思的生态观视野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7.

[2]黄满凤.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0.

[3]周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阙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9.

[4]魏海生,李祥兴.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1):1-10.

[5]温暖.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8(3):115-120.

[6]吴晓丹.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35-38.

[7]张引. 美丽乡村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4):31-34.

[8]王新奎. 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考[J]. 河南农业,2022(36):39-41.

[9]张晓晓.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治理路径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2):102-104.

[10]邓学衷,陈伊灵. 国内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演进动态与未来方向[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6):55-65.

[11]贾星,包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22(32):11-13.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生态治理治理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