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

2023-06-07张明红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数学

张明红

摘要: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需要统观幼小教材全局。具体而言,需要梳理单元内容,贯通学段要求;做好學情调研,找准教学起点;通盘规划学程,并在学习方式上向幼儿园适度靠拢,注意内容主题化、活动游戏化;聚焦教学目标,延续学习方式,通过相应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幼小衔接;入学适应期;《分与合》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备受关注。儿童从幼儿园转到小学,所处环境、 活动方式、目标任务等变化较大,难免会带来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2021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对一年级课程进行调整,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等。从幼小衔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需要统观幼小教材全局。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为例来说明。

一、教学分析

(一)梳理单元内容,贯通学段要求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梳理单元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贯通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分与合”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比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数学认知”部分“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方面的目标要求和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编排,有以下发现:

一是学习内容存在交叉。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除了“认识11—20各数”(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十单元)是新增内容,其他的“数一数”(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五单元)、“(10以内数的)分与合”(第七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第八单元)等内容,均在幼儿园阶段有所安排。

二是课程密度呈现不同。幼儿园阶段,“认识10以内的数”分3—4岁、4—5岁、5—6岁三个阶段完成,“10以内数的分与合”分4—5岁、5—6岁两个阶段完成(4—5岁学习“5以内数的分与合”,5—6岁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10以内的加减法”在5—6岁这一阶段完成。小学阶段,“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分与合”“10以内的加减法”全部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完成。显然,小学的安排比较集中,结构性较强;幼儿园的安排相对松散,呈点状分布,不要求建立整体认知。

三是目标要求体现进阶。关于“10以内数的分与合”,幼儿园第一阶段只要求会对5以内的数进行分解与组合,体会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幼儿园第二阶段则要求:(1)会对10以内的数进行分解与组合,理解分与合中的互换、互补关系;(2)体验数量的多种分合方法;(3)能对一定数量的物体进行等分,如二等分和四等分。[1]小学阶段要求:(1)通过分物体的具体活动,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2)在运用有序思考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地探索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体会“分合”思想,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3)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较之幼儿园阶段体现明显的进阶,并在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方面彰显一致性。

(二)做好学情调研,找准教学起点

幼儿园的教学虽然在内容上与小学有重复,但以体验为主,不要求人人达标。而且,幼儿园教育非义务教育,入园率难保100%。因此,一年级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为了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我们在《分与合》单元教学前安排了学情调研。

调研题目如下:(1)你上过幼儿园吗?幼儿园的名字叫什么?(2)把4个桃子放到2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3)你还知道哪些数的分与合?举例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调研目的为:(1)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过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性质;(2)考查学生对“4的分与合”的了解程度,如能否将4个桃子分成两部分,能找到几种分法、是随机分还是有序分,能否用一定的方式记录分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记录方式等;(3)考查学生对“分与合”的了解广度。

调研对象是区内一所中等水平学校一年级某班的36名学生。调研结果显示,36名学生均上过幼儿园,公办、民办幼儿园占比基本相当;36名学生对4的分与合均有所了解,但程度不同,26人画图表示,9人用数字分合式或写算式表示,还有1人用文字表示;有25人能写出其他数(大多是一个)的分与合,其中3人完整、有序地写出了10的所有分合式。

教学尚未开始,储备何以丰富?追本溯源可知:

一是生活经验使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常遇到类似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或让4个小动物住进两间房子的问题,有较为丰富的解决经验。

二是学习经历使然。如前所述,幼儿园分两个阶段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时还会提出更为具体的目标,如“5的分与合”,要“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不同的结果;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理解5的分与合,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尝试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3]。课上,教师会引导幼儿用学具、点子图和数字记录操作结果(如图1所示),课后还会在数学区提供材料,让幼儿继续玩“5的分与合”游戏,并要求幼儿按顺序记录各种可能的分与合。此外,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多次给出相关练习,比如第14页第6、第7题(如图2所示),第21页第2题(如图3所示),第24页第2题(如图4所示)。

当然,调研也发现,虽然学生大多具有分与合的经验,但是都停留在操作层面,只有少数学生能有序思考、寻找规律。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既要考虑“零起点”,还要兼顾经验丰富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确保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二、学程安排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需要在学习方式上向幼儿园适度靠拢,实现数学学习的自然过渡。据此,《分与合》单元的学程以“爱分享的栖栖”为总主题,分7个课时设计有关内容的子主题以及学习方式(详见下页表1)。

其中,为了做好有效衔接,特别注意两方面的设计:

(一)内容主題化

幼儿园的课程不完全遵循学科线索,它主要从儿童的兴趣和求知需要出发,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如动植物主题、季节主题、节日主题等。和常规教学相比,兴趣取向的主题学习更能激发儿童的发展需求和探索兴趣,且具有多层次、综合性教育功能。为了延续幼儿园主题学习的优势,我们将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个单元的内容整合成8个主题(详见下页表2);同时,依据课时内容再凝练若干个充满童趣的小主题。如此设计,既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又能清晰地展现单元知识要点和课时内容间的逻辑、层次,符合教学内容整体性原则。

(二)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活动为主,利用区域游戏开展学习活动。想弥合幼小学习方式上的断层,教师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和年段要求,深入解读教材,认真研究学情,设计充满探索味和趣味的数学游戏活动。《分与合》单元的数学游戏主要有三种:

一是身体游戏。身体游戏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游戏类型。本单元中,几乎每个课时都有身体游戏,尤以第一、第二课时中的“手指分合操”“手指对对碰”为典型。课上,在习得新知后,组织学生借助这些游戏来巩固新知,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唤醒幼儿园的学习记忆,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肌肉。

二是扑克游戏。扑克牌是认数、简单运算的常用学具。本单元第二、第六课时中的“推火车”和“小猫钓鱼”的游戏道具都是扑克牌,其规则与“空中接龙”类似:每次每人只能出一张牌,按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摆放,当两(或几)张牌上的数相加凑成指定的数时,出牌者就可以连同中间的牌一起拿走,最终谁拿到的牌多,谁就获胜。这种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悟,并乐此不疲。

三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形式活泼,具有竞争性,深受儿童喜爱。本单元第三、第七课时中的“兑换奖品”“兑换礼物”都是典型的角色游戏:用在前面的游戏环节中获得的不同数量(最多10枚)的幸运币,去换取自己心仪的奖品或礼物。为了让游戏更真实,我们准备了铅笔、贴画等多种实物,学生可以分组、分角色兑换。因为每个人的幸运币数量不同,换取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幸运币数量相同,换取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三课时的最后设计了“用幸运币兑换奖品”的游戏:让学生先观看视频(截图如图5所示),明确兑换规则,然后以“我得了……枚幸运币,可以兑换……因为……”的表达方式交流,其中渗透分与合的应用。真实、开放的游戏场景不仅可以有效巩固新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评价设计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学习评价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想法等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动作等形式表达出来。据此,聚焦教学目标,延续学习方式,《分与合》单元的学习评价以“栖栖的职业体验——应聘超市员工”为主题,从认知、应用和思维三个维度设计活动(详见下页表3)。

在认知层面,安排三个评价活动:一是“给数字宝宝找家”,将数字卡片放进对应的分合式;二是用一级模型框(如图6所示)有序整理9的所有分法;三是 “数字消消乐”游戏,将图7中相邻两个合起来是10的方框涂上颜色。以此考查学生对10以内数分与合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出来的水平差异。

在应用层面,借助“补货小能手”“经营小达人”两个评价活动,考查学生能否熟练地按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能否把这种经验迁移到“按要求把一个数分成多个数或把多个数合成一个数”中,以及对按个计数与按群计数之间关系的体会程度;同时,为后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在思维层面,通过“小小演说家”的评价活动,让学生选择给定的分与合模型框(如下页图8、图9所示),尝试编出相对合理的数学故事,考查的是数学抽象和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和解释能力等。

总之,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不是另起炉灶,推翻现有的教材编排,而是以既有的国家课程为基础,将幼儿园的学习经验和小学的教育目标进行贯通、融合,真正实现这两个学段的科学衔接。

参考文献:

[1] 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4.

[2] 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一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3:80.

[3]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大班上学期)[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88.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小学数学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