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种植模式对土壤及森林健康影响分析
2023-06-06刘运
刘 运
(太湖县新仓镇林业工作站 ,安徽 安庆 246400)
林下经济是现阶段比较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相关措施之下可以充分地依托林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而促进物种的繁育和多样化发展,确保各项资源的充分共享与优势互补,对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
马尾松是现阶段我国造林工作比较常见的树种,林下种植模式也比较多样,如林农、林菌、林药和林粮模式等都比较常见,在这些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林荫优势,实现良好的林下经营效果。一方面可以在对应马尾松人工林的发育前期,尚未完全郁闭之前依托比较良好的光照、水热条件来种植可以短期进行收获的各类伴生植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对应人工林完全郁闭之后,通过种植具有较强耐阴性的植物,获得收益。在林下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将可以显著地在增加林业经济收益,并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且这种方式也有助于进行对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合理调整,最终可以构建起比较合理和稳定的生态系统。此外,林下种植模式还能够为森林生态改善形成较为突出的作用,尤其是促进相关区域植株的多样性,并对土壤条件、病虫害问题等形成有效的改善。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林下种植模式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持续性特征的经济活动,相关单位和人员在进行对应的林业生产过程中,有必要从马尾松的生物学特征和林分特征入手,根据当地的土地和自然环境因素,制定跟我给科学的林下种植方案,保证马尾松与伴生植物之间的相互协同。
2 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对土壤的影响
既往的工作经验提示,通过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可以实现对土壤肥力的改善,使之更加适宜植株的生长。在当前,常见的马尾松林下伴生植株包括山茶、淡竹叶、长柔毛野豌豆、糙毛猕猴桃等,而根据不同的伴生植物用途和属性,又可以将其分为林药模式、林草模式、林农模式几种类型,常见的林药模式为马尾松套种多花黄精,而林草模式则往往是马尾松套种长柔毛野豌豆,林农模式常见为马尾松套种花魔芋。这些种植模式对于土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容重、孔隙度和化学性质等方面。首先从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角度来看,土壤容重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当地土壤的具体质地、结构性和松紧程度,通常来说,不同林下种植模式土壤的容重区间一般为1.08~1.2 g/cm3之间,其中林农模式之下,土壤的容重可以保持在1.20 g/cm3左右,而林药模式则常在1.18 g/cm3左右,林草模式则一般为1.08 g/cm3左右,而马尾松纯林则可以达到1.17 g/cm3左右。从相关数据之中可以看出,不同林下种植模式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而这种情况又必然会对林区植株的生长状况形成影响。其次,从土壤的孔隙度来看,林药模式的土壤孔隙度在55%~56%之间,林草模式一般为58%~60%,林农模式则为54%左右,常见的马尾松纯林,其土壤孔隙度大致在55%左右。土壤孔隙度所指的是,相关区域的土壤空隙占据土壤总体积的比例,当对应区域的土壤整体孔隙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则土壤的透气性会比较良好,土质较为疏松,而这种条件也必然会对植株的根系生长过程形成促进作用。
当然,不同林下种植模式对于林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且比较关键的。马尾松本身适宜生长在微酸性的土壤环境之中,通常在pH4.5~6.5左右的情况下,其生长状况最佳。因此相关的种植过程中应当避免对应模式导致土壤pH增加,避免其导致不再适宜马尾松生长的现象发生。土壤有机质也是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既往的研究认为,不同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27~51 mg/kg波动,而林药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水平往往会高于其他种植模式,而马尾松纯林模式则其有机质含量往往最低,这种情况可能与相关的林下种植模式,丰富的植物类型有助于改善土壤状况和促进有机质水平提升有关。基于这一结论,在进行后续的马尾松人工林培育的时候,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根据需求,积极地进行林下种植模式的应用,最终实现改善对应区域土壤状况的目的。
除此之外,不同林下种植模式还会对土壤的氮、磷等元素含量形成影响,通常而言,采取各类林下种植模式,土壤之中的氮含量会在0.6~2 g/kg变化,而相较于其他模式来说,林草模式所能够提供的土壤全氮增量会比较高,这种现象则是与相关的植株本身具有固氮能力有关。
3 不同林下种植模式对森林健康的影响
森林健康程度也是在马尾松营林造林工作之中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既往的工作经验之中可以了解到,依托混交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现象的抵抗能力,从而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程度实现。但同时需要了解到的是,在不同的林下种植模式下,森林的健康状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马尾松造林过程中,影响森林健康主要害虫类型包括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小卷蛾和东方蝼蛄等,这些害虫对森林的健康程度将造成较大的危害。不过应用林下种植模式可以实现对相关情况的有效抑制,而其原理主要是因为混交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害虫的迁徙过程形成阻碍,同时相关植株的存在也能够充分改善土壤环境,为马尾松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创造良好条件,最终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而分析不同林下种植模式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的效果,则可以了解到林农模式下森林健康程度整体会相对较好,以某林场的情况为例,相关林场之中分别采取了上述四种林下种植模式,最终发现,发生马尾松毛虫虫害的植株分别为林草模式57%,马尾松纯林55%,林药模式45%,林农模式40%。形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林农模式下,由于林间作物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对其进行的管理可能更为到位,在这种方式之下达到了帮助防范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同时林农模式下,相关的农作物往往不存在与马尾松的共有虫害,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应的虫害进行隔绝。有鉴于此,在后续的马尾松营林造林工作之中,如果对应区域的马尾松毛虫病害现象比较严重,则可以适当地采取林农模式进行生产,在这种方式之下不仅可以起到增强林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充分地改善对应区域的马尾松毛虫虫害现象,促进森林整体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从病害层面来看,马尾松造林工作之中面对的主要病害问题是松落针病,这种病害的主要病原是松散斑菌和日本了落叶松球腔菌,在发生之后将会导致松针的变黄脱落,导致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严重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其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孢子进行传播,且既往的研究之中认为,如果对应区域干旱缺水,林木对病害抵抗力较差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这一病害。在采取相应的林下种植模式之后,可以增加土壤之中的氮、磷水平,促进马尾松植株的进一步生长,从而增强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同时林下种植模式也有利于促进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并阻碍孢子的传播过程,从而可以起到防范这一病害的效果。整体而言,在马尾松林下种植模式之中,通过合理进行具体模式的选择,将促进森林健康状况的全面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马尾松人工林的营林造林工作之中,选择合理的林下种植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促进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当地种植户的收入增加形成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林下种植模式的合理应用也能够对相关区域的土壤结构改善形成比较良好的效果,通过充分优化土壤状况,将能够推动马尾松植株的健康状况提升。此外,林下种植模式也有助于对现阶段相关区域的森林健康状况改善形成帮助,增强马尾松对各类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避免因为病虫害现象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