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技术要点与造林措施
2023-06-06武晓燕
武晓燕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吕梁 032104)
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对林业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增强林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林业资源。在传统育苗造林工作中,容易受到粗放式发展思维的影响,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有可能引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工作中,应该在育苗造林工作中引入绿色化发展理念,在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同时,保障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同推进,实现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升社会发展动力。明确育苗造林栽培的技术要点及难点,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栽培方式方法,逐步提高林业资源质量。
1 林业育苗技术的应用要点
1.1 土壤
土壤是决定苗木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育苗前应选择合适的苗圃地,降低外界环境因素对生长状况的影响。需要做好土壤采样和检测工作,分析土壤当中的含水率、营养物质含量、pH值和温度等条件,与苗木的生长习性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土质状况较好的圃地进行育苗[1]。避免土壤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针对其中的污染物类型和含量等实施检测与评估,防止苗木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死亡的情况。确定苗圃和水源的位置,尽可能靠近水源,为苗木的灌溉提供便利。
1.2 选种
做好选种工作,选择性状良好的种子,降低病虫害的几率,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需要对造林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实施调查与分析,适地适树原则,降低恶劣环境的威胁。选择通过国家相关标准的种子,同时要采用风选、水选和粒选等措施实施处理,为后续催芽工作奠定基础[2]。风选能够降低种子中的杂质含量,保持良好的洁净度,而且可以更快的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水选可以及时发现欠饱满的种子,也可以去除表面杂质。在粒选工作中,应该着重关注干瘪或者存在损坏的种子并进行剔除,防止种植后不发芽或者病虫害严重。在筛选种子后,为了降低病菌的影响,还应该实施消毒处理,通过浸泡和晾晒等方式去除寄生虫,有助于改善苗木的后期生长状态。
1.3 催芽
催芽效果也是决定造林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应该选择科学的催芽方式,包括了去蜡去油法和水浸法等。去蜡去油法能够对种子上过多的油脂进行处理,要确保溶剂类型和性能符合催芽要求,避免对种子造成损害,通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能够控制蜡质和油脂含量,通过风干后就能实施催芽[3]。在采用水浸法时,合理控制水的温度,浸泡结束时要确保表皮出现轻微的膨胀,通过晾干处理来提高发芽率。如果种子的表皮较硬,则需要适当提升水温,同时避免温度过高而对种子形成破坏。
1.4 播种
可以采用点播、条播和撒播等方式进行播种。如果种子颗粒较大则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应该结合苗木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密度,防止行间距过小或者过大而影响后期生长状况。在采用条播的方式时,需要借助于机械设备提高播种工作效率,改善发芽的整齐性[5]。如果苗木在生长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移栽,则可以采用撒播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播种作业的便捷性。在确定播种的深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种子自身的特点,还要分析土壤的基本状况,比如当颗粒较大时可以适当加大覆土的厚度。
1.5 嫁接
嫁接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工作,监测环境因子,包括空气湿度与温度等。嫁接后做好管理,调查分析苗木的生长状况,在出现异常问题后及时处理,避免苗木出现死亡的情况。
1.6 幼苗管理
1.6.1浇水。完成催芽后应该做好幼苗管理,除了要保障充足的水分外,还应该及时施肥,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土壤状况实施改良处理,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幼苗的长势。应该做好幼苗生长状况的监测,定期检测土壤水分,及时灌溉,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会浪费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幼苗根系受损,因此应该合理控制灌溉量。
1.6.2 施肥。了解不同类型苗木的生长特点及营养需求,施加合适的肥料并控制每一个生长阶段的用量,防止肥料施加量过多而引发灼伤等问题[4]。每年施肥次数应该在3次以上,氮肥和磷肥主要应用于出苗后,沟施方式较为常用,可以确保营养物质被苗木充分吸收。
1.6.3 修剪。做好幼苗的修剪工作,去除不必要的枝条,尤其是要对病枝实施处理,防止引发病虫害问题,同时能够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
1.6.4 除草。杂草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养护工作中应该做好除草工作,避免与苗木抢夺营养物质而造成长势不良的情况。物理除草的方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效率相对较低,在使用农药除草时应该合理控制农药使用量,促进林业绿色化发展。
1.6.5 病虫害防治。苗木生长还会受到病虫害因素的威胁,因此应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预防与治理[6]。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可以起到绿色化防治的效果,防止农药使用量过大而造成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辛硫磷药剂可以有效治理金龟子和蟋蟀等虫害。
2 林业造林技术的应用措施
2.1 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的发展历史悠久而且成熟度相对较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可以采用该造林栽培技术,因此适用性特点显著,简化了造林的过程,具有简单高效的优势。在采用播种造林技术时,应该做好当地自然环境状况和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树种在当地的成活状况,以便选择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树种。在播种阶段应该保障科学性及合理性,明确林木种植规划的具体要求,有效控制播种范围和数量,实现科学造林[7]。然而,该技术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人力操作的要求较高,而且当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时,会对机械化造林工作的推进效果产生影响,必须确保种子具备良好的发芽率和抗性。
2.2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根孽苗的作用,采用插干造林工艺和地下茎造林工艺、分蘖造林工艺和分根造林工艺等实施造林,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造林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在采用插干造林工艺时,需要在土壤中插上大苗干或者整个幼苗的树干,需要确保其长度达到栽培要求,通常在4 m以内且不低于2 m,尤其是在种植柳树或者杨树的过程中,插干造林工艺应用十分广泛。如果树种具有庞大的根系,则可以采用分根造林工艺,比如在栽培刺槐和泡桐时则可以采用该方法,能够提高苗木的发芽率,充分发挥根系优势[8]。在栽培刺槐和杨树、枣树时还可以运用分蘖造林工艺,为根孽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达到快速造林的目的,而且该技术的成本投入不大,具有经济性的特点。如果在造林中需要栽培竹类树种,则可以采用地下茎造林工艺,需要确保竹节的良好生长状态,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3 插条造林技术
插条造林技术是在种植区域内插入苗木枝条的方式实施栽培管理,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造林中的应用较多。2年生苗木和枝条可以满足插条造林的要求,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3年生枝条,比如柳树的造林栽培工作。根部枝条的生长条件较好,因此可以作为插条造林中的主要目标,需要确保母树的良好生长状态,可以在发芽前实施采条。在不同树种的造林工作中,插穗直径也有所差异,比如在杉木和杨树栽培中,直径分别控制在1 cm和1.5 cm左右[9]。水分是插穗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需要做好浸水处理,以改善生长状况。明确插穗的具体长度,同时分析栽培区域内的土壤含水率情况,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深度值,比如在栽培常绿树种时则应该以插穗的1/2长度为参照进行种植。如果造林树种选择落叶树,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则应该确保根部完全进入土壤,保障根系获取充足的水分,如果当地的降水量较大,则可以适当预留一段距离,一般在7 cm左右[10]。如果在秋季开展插条造林工作,为了防止水分过快蒸发而影响苗木的生长状况,还要做好切口的防护。
2.4 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的方式是将整个苗木移植到造林区域内,需要确保苗木根系的生长状况符合该区域的环境特点,运用该技术实施造林时能够增强苗木的抗性,降低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几率[11]。在植苗造林过程中,应该做好苗木根系的防护,尤其是在运输中做好做好包裹,既可以避免发生碰撞,也可以防止水分的过快散失。在栽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土球大小设置树坑的尺寸,为根系的生长留出足够的空间。
3 结语
林业育苗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林业育苗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关键节点的控制,包括了土壤选择、选种、催芽、幼苗管理、播种、嫁接和养护等,了解不同阶段内苗木的生长特点及需求,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与条件。同时,在造林栽培工作中,主要采用播种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插条造林技术、植苗造林技术等,以提高整体栽培水平,改善苗木的生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