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斗争性及时代意蕴

2023-06-06李金花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陈岛斗争队员

李金花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 台州 318050)

大陈岛从68年前满目疮痍的“荒岛”发展成为今天的“东海明珠”,从实现高水平小康到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的精彩蝶变,这离不开精神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精神传承,接续奋斗。传承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一代代垦荒人接续垦荒奋斗。二是牢记嘱托,践行战略。特别是近20 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发挥大陈岛的山海水等资源优势,探索出海岛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贡献海岛先行的分量。那么,作为一种劳动垦荒的斗争性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斗争性的本真意蕴究竟如何?对党员干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又有怎样的时代启示?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斗争性的本真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1]这句话包含着“斗争”的三层本真意蕴。一是斗争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二是斗争是有过程的,要负重前行,不断向前。三是斗争是一种精神状态,艰难困苦可以促进我们同困难挑战、不良习气等作斗争的敢作为、敢担当的行动。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十六个字的内涵中也包含着斗争性的含义,是劳动人民在垦荒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方式,展现的奋斗状态,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的意蕴。

(一)政治和经济斗争层面

从“敌人破坏,我们建设”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再到建设“两个大陈”,这一个个目标的达成、一层层目标的递进背后,是垦荒队员们用包含着斗争性精神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贯穿大陈岛发展的整体过程,创造了大陈岛的昨天,创造着大陈岛的今天和明天。

1.“敌人破坏,我们建设”。垦荒建设初期,带有政治意义的垦荒斗争,是为了完成建设大陈岛的政治任务。1956 年1 月,第一批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旨在完成国民党破坏了大陈岛,而我们一定要建设更加美好大陈岛的任务。垦荒期间,垦荒队员们艰苦创业,克服了“五大难关”,实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发展,将布满地雷铁丝网、历经“大陈浩劫”的大陈岛建设成为郁郁葱葱、牛羊满地的“东海明珠”。

2.“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垦荒建设新时期,融合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垦荒斗争,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垦荒任务基本结束后,有一部分垦荒队员,比如陈萼亭、张寿春、张菊莲等选择留在大陈岛,继续响应团中央提出的进一步去建设发展新时期大陈岛的新号召,用斗争性的精神继续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参与着、建设着、发展着新阶段的大陈岛。

3.建设“两个大陈”。新时期的垦荒斗争,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从建设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陈岛到打造“现代化海岛”绘就的垦荒新蓝图,实现精神立岛、旅游强岛、海洋富岛、生态优岛的理想目标。不断进步发展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的新挑战新问题,这更需要人民继续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斗争性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比如,为了解决岛上看病难、看病贵、购药远等问题,大陈镇卫生院主动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联结超声5G 远程医疗服务,首创“互联网+三医联动”模式,使居民足不出岛就可一站式享受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便民惠民医疗服务。

(二)思想斗争层面

大陈岛的发展离不开垦荒队员们通过内在外在的思想斗争,激发正向的思想动力和驱除负向的思想阴霾,坚定垦荒信念,达成垦荒任务。

1.内在的思想困惑和思想动摇,需要斗争性的精神克服。大陈岛垦荒队员“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政治热情高涨、理想抱负远大,但是在艰苦创业的垦荒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生产劳动消磨了个别队员的建设热情,有的人开始疑惑这种坚守是否有价值,有了离开垦荒队的想法。比如缪茜茜,她在回忆垦荒历程时谈到,有一段时间她对继续留岛建设产生了思想动摇,后来经过组织谈话和自己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与其他垦荒队员一起留下建设大陈岛。

2.外在的积极的思想,需要斗争性的精神引导。结合大陈岛垦荒背景可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潮。这波热潮影响并引导着全国人民的建设激情,更影响并引导着青年们的建设热情。于是,青年们纷纷投身垦荒生产运动,将建设祖国的思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拼劲、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冲劲转化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斗争性实践,去发展大陈岛。

3.外在的消极的思想疑虑和思想迷茫,需要斗争性的精神驱除。大陈岛垦荒过程中垦荒队员们确实经历了思想风波。当时垦荒队内有人散布“放八头牛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的说法,这其实是否定劳动垦荒的价值和成果,然而有极个别垦荒队员认同这一消极的说法,并且受此影响选择离开大陈岛。如果事态再发展下去肯定会影响整体垦荒事业的发展。故而,垦荒队的负责人和党员同志们认为应该与这种消极的思想作斗争,于是他们做垦荒队员们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思想疑虑,最终促使垦荒队平稳渡过这次思想风潮,垦荒队员们奉献大陈岛的思想干劲更足了。

(三)实践斗争层面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垦荒队员在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实践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斗争性的精神,使垦荒队员采取可行性的斗争手段去解决不同时期大陈岛垦荒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1.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意在巩固垦荒成果。这里的“斗争”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克服气候环境的斗争,保卫集体资产,拓展垦荒事业。大陈岛地处浙江沿海,台风天气多发。垦荒队员们不得不面对海岛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且与之斗争。整个垦荒过程中,垦荒队多次经历台风天气带来的破坏。特别是第一次经历的1956年“八一”台风,给垦荒队造成了庄稼被摧毁、牲畜被卷走等经济损失。然而,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垦荒队员们积累了与台风作斗争的经验。直到现在,大陈岛乃至台州每年都在与自然灾害比如台风等作斗争,保护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是与生态环境进行的斗争,顺利推进垦荒事业。当年的大陈岛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到处布满地雷和铁丝网,而垦荒队员要顺利推进垦荒事业,就必须采取各种办法排除这些隐患。

2.与物质资源匮乏的斗争,志在实现自给自足。大陈岛垦荒的过程与社会主义发展中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是交织在一起的。垦荒队实行的是国家供给制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受到了影响,面临着物资短缺、供应不足的问题。到了岛上,垦荒队员的生活十分简单,吃咸菜喝地瓜粥,甚至第一年过春节垦荒队仅有的食物就是番薯粉。在当时物资充沛是一种奢望,更何况他们还要解决温饱和后备补给问题。最终,通过不断扩大再生产,加强垦荒斗争,垦荒队克服了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在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同时实现了自给自足。

3.与精神文化匮乏的斗争,旨在丰富精神生活。大陈岛垦荒建设的过程是多样但单调的,特别是岛上的文化生活单一,缺少现代城市生活的通讯通信、娱乐活动等,垦荒队员们就想办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如唱歌跳舞、搞文学创作、搞阅读经典活动等,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如金可人围绕着大陈岛经历创作的歌曲《垦荒队员之歌》,就是垦荒队员与精神生活匮乏作斗争的成果。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斗争性的指导原则

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斗争性内涵,体现在“三个统一”的指导原则。

(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性立场和坚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大陈岛垦荒精神背后的垦荒斗争历史,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劳动斗争历史的一部分。

1.解决历史问题,实现政治稳定。大陈岛垦荒的斗争实践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总体部署,大陈岛垦荒是在党中央政治领导下借助团中央协助政府形式开展的垦荒运动浪潮中的一支,既有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总体考量,又有解决20 世纪50 年代全国范围内大量青年待就业等问题的现实考量。另一方面有人民性的考虑。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说,大陈岛遭到了国民党的破坏,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号召进行大陈岛的垦荒斗争,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的局势稳定,这是一项政治性的任务。

2.恢复勃勃生机,实现经济发展。大陈岛垦荒斗争实践的目的之一在于恢复经济生产,让人民吃饱穿暖。在垦荒建设时期,垦荒队员和人民解放军一起重建大陈岛,不仅恢复了大陈岛的生态面貌和盎然生机,而且使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取得丰收,实现了经济发展。在新时代的垦荒斗争实践中,新一代的垦荒人,如翁丽芬、王海强、项文斌等,和大陈镇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继续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原则,助推大陈岛的经济再发展。

(二)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大陈岛的垦荒斗争实践,是青年垦荒队集体和垦荒队员个体共同完成的垦荒任务。垦荒期间整个垦荒队遇到了很多涉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事件,这就要处理好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119个体生存在集体性的共同联合体中所进行的“斗争”既是为了实现在集体中的生存发展,更是为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集体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基础准绳,这就强调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1.个体性的利益服从并服务于集体性利益。

经典作家认为个人利益要符合共同体的利益,因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2]490。这里的“行动”可以指代某种形式的“斗争”。这里所讲的“斗争”特指开展集体工作要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方法,要进行协商沟通,要保持集体性和个体性的协调。大陈岛垦荒过程中,垦荒队在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的情况时采取了合适的“斗争”策略。比如,垦荒队员通过省吃俭用凑钱买了大陈岛历史上首艘风帆两用动力渔船,在出海捕鱼获得9万元经济效益的时候,垦荒队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在于这笔钱是用于改善大家的个人生活,还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最后党组织、团组织、垦荒队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一致同意将钱用于扩大渔业再生产,跨出海洋开发的第一步[3]31。可以说,垦荒队集体在做思想“斗争”工作过程中运用了恰当的“斗争”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而垦荒队员以垦荒事业的大局为重,个体利益服从并服务于集体利益。

2.在维护集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并促进个体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119这是指以集体性为基础的联合体是每个个体发展的条件,而且这种集体性是为个体性发展服务的。在大陈岛的垦荒斗争实践中,垦荒队充分尊重并给予每个垦荒队员充分发展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而每个垦荒队员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斗争性的精神,维护着集体的荣誉。比如,垦荒队当初派张寿春去竹屿岛搞养殖放牧时,在考虑到其党员身份的同时,提前征询了他的意见;而他也不负众望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养殖专家。再如,金育育曾多次向集体提出申请,要与男垦荒队员一起参与远洋捕捞队。垦荒队起初拒绝她的请求是出于对女垦荒队员的关怀与爱护,但是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却是出于对其个人发展的尊重。她也在与海洋环境的斗争中成为一名出色的女轮机手,更是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3]13。可以说,以张寿春、金育育等为代表的垦荒队员在与所处的环境作斗争、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垦荒任务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个体性的发展,既发展了个性又收获了荣誉。

(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青年垦荒队员在劳动垦荒的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既张扬着青年们的理想,又经过现实的培育,体现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1.进行现实的斗争,更好地实现理想。这里所讲的“现实的斗争”,其实是为了实现理想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作为垦荒理想和垦荒实践统一体的大陈岛垦荒队员既承载着建设大陈岛的美好理想,又是垦荒斗争的践行者。大家一边学习劳动知识,一边实践劳动知识,在劳动中收获并在收获中劳动,践行了将大陈岛建设成为可爱的家乡,发展成为“东海明珠”的理想目标。

2.掌握革命斗争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经典作家认为我们要掌握革命的理论,使其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服务并指导革命实践,这句话对垦荒队员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只有理论清楚才能心中有底,不管遇到何种风险挑战都能政治坚定,只有理论上正确科学才能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乃至不走弯路;政治上坚定了,才能明白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胜利的斗争。所以说,垦荒队员是在掌握科学的垦荒理论中实现了垦荒斗争的实践。比如,张菊莲从“鼠兔不辨”到养兔能手,陈兰芬、张秀媚、狄莲霞从一无所知到创造创新海岛养殖经验,都离不开不间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其用于大陈岛养殖的劳动实践中。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斗争性的时代启示

如果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斗争性精神在表体上做出拆解,可以用“123”来阐释,即一个主体力量(垦荒队员)、两层目标理想(建设、发展)、三项核心要素(信念、修养、实践)。也就是说大陈岛垦荒队员依靠有理想、重修养、敢实践的三要素,承担着建设并发展大陈岛的目标理想,而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勇斗争、敢斗争、善斗争,也就是要大力传承弘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我们党必须坚持的“三个务必”、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之一,也是被写入党章的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我们要依靠主体力量,立足地方实际,助力中心任务的实现,通过不断斗争实现发展目标。

(一)增强“自我革命”斗争精神的本领

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了垦荒队员用斗争精神促进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核心内涵,这与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自我革命锻造高超的斗争本领,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革命斗争的历史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双重历史任务,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自我革命实践中继续锻造出革命理想远大、革命意志坚定、革命本领超强,以及能迎风险挑战、能耐压力打击、敢站得出来、敢豁得出去、敢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1.做信念坚定的“战士”。作为共产党人,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唯有坚定理想,方能更好地开展革命斗争,成为助推理想实现最有力最彻底最坚决的战士。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握斗争的政治方向,方能在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局部冲突不断、疫情影响尚未消散的情况下,以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战士”状态保持革命斗争的定力和毅力。要坚持以党纪国法为准绳,把握斗争的底线原则,锻造纪律严明的政党。底线明确,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才更有策略。

2.做本领过硬的“斗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4]547。唯有革命本领过硬,方能更好地找准斗争策略,做革命本领过硬的“斗士”。要坚持理论武装和调查研究的统一,把握斗争规律。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要达到该要求,就需要在调查研究中自觉学习掌握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问题、解决新挑战、探索新规律,使其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握“三个相统一”原则,完善斗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5]227,要到社会主义的重大斗争中去磨炼,制定战略决策,保持战略定力,辅助斗争实践。

3.做攻坚克难的“勇士”。“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6]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干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5]227,也就是“五个敢于”。坚持敢于斗争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党史是一批批共产党人勇做敢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敢于担当作为的“勇士”的奋斗历史。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关键的历史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的矛盾困难,党员干部要有试错的勇气、认错的态度、改错的自觉,主动承担责任去解决;要敢抓敢管敢批评歪风邪气,用斗争的精神去应对。

(二)立足“人民至上”斗争精神的根本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重整山海、改天换地的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带领人民通过开展革命斗争取得新的不断的胜利具有内在一致性。

1.发挥人民的斗争主体地位。“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7]这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开展斗争的主体,要积聚人民的斗争智慧和斗争力量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使其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实践,共同创造发展成就。

2.找准人民斗争的立足点。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的满意程度为检验的标杆标尺,是发扬斗争精神和站稳人民斗争立场的出发点。要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妥善处理好解决好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坚决同不尊重人民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同脱离群众和忽视群众、同贪污腐败和立场动摇等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以及威胁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风险进行斗争,这都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立足点。

3.促使人民共享斗争实践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4]55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收获感和幸福感,这是发扬斗争精神、开展革命斗争的根本落脚点。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用一场场斗争实践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创造发展成就,比如进行脱贫攻坚斗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全面小康的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落到现实之处,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斗争战,实现更优资源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其根本都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谋划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权利等,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践行创新发展斗争精神的实践

大陈岛垦荒精神助力大陈岛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旖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中通过实践斗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展现,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斗争历史具有契合性。斗争精神是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实践斗争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斗争形势和斗争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依靠建设斗争的精神、改革斗争的勇气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实现“双重GDP”。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斗争实践是劳动人民尊重海岛自然规律,并与开展生产生活不相符的恶劣生态环境比如地雷、台风等作斗争的一种劳动实践。而新时代的大陈岛乃至台州依然利用红色垦荒、绿色风能、蓝色海洋等优势,继续与各种不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经济GDP 和生态发展的绿色GDP 相统一。通过大陈岛的垦荒斗争实践也可以窥见浙江的发展情况,那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改造自然环境,主动与不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比如,打造“绿色浙江”的目标、浙江省全农村实施的“千万工程”,以及后续开展的环境治理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等等,不仅要求更新发展理念,而且强调要改造不断出现的不利的发展环境,既带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面貌,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循环式双赢。

2.与精神和物质不协调的斗争实现“双丰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让人民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足。回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斗争实践,从开始的精神文化缺少到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资源丰富,恰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求的斗争过程,而从大陈岛到台州再到浙江都有这样的一段发展历程。比如,台州一方面提出垦荒精神立心铸魂工程,并将垦荒精神提升为台州的城市精神,将其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实践行动中,增加人民对该精神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将精神转化为助推共富的动力,通过实行文旅富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创新共富模式、探索富民强市路径等,解决各类难题、战胜各种挑战,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又如,浙江提出共同富裕先行,强调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富有。这就是要与物质和精神不相协调的情况作斗争,做到均衡发展,既要物质富足又要“文化强省”,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3.进行开拓创新的斗争示范先行。从地方到省域乃至全国层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用开拓创新的斗争精神打开新局面,争创新成就。目前,大陈岛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打造国家级“三区”即5A 级景区、碳中和示范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为重点,以建设“三岛”即红色旅游第一岛、共同富裕先行岛和现代化示范岛为抓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岛样板;台州立足“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的现实,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市,力争再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辉煌;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积极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能否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时与之展开多形式、多方面、合理有效的斗争就成为关键环节,也就是要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地实现新发展。

猜你喜欢

陈岛斗争队员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 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