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徐州石砌民居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06-06田源
摘 要:近年来,徐州紧抓数字技术变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智慧徐州的建设。在智慧文旅、智慧教育等智慧徐州建设的框架体系下,徐州文化的名片之一——徐州传统石砌民居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应顺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调研国内外优秀数字化建筑空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来分析建筑空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具体应用特征,进而调查徐州石砌民居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评价现状,提出徐州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开发原则、策略和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智慧城市;石砌民居;数字化发展;智慧文旅;智慧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SZ-152)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徐州聚焦“两高两强”目标定位,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数字徐州建设,数字化已经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强化数字赋能智慧城市“云”大脑,加快构建智慧徐州基础框架,深入推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旅等普及应用。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6月份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以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来加快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1]。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传统村落与现代化城市的交流应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互联网+文化遗产,将是全球化进程下,传统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2]。
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大势所趋,苏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石砌民居(如图1),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长此以往所形成的建筑特点都是墙体较厚,且徐州多丘陵盛产石料,民居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在门、窗处也以条石为框架,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地方风格[3]。石砌民居作为徐州建筑空间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受到徐州政府的各项保护。但经过调研发现,石砌民居的保护模式还较为单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节奏不断加快,地域间的特色也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所取代,许多规模较小的历史古城或古建筑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假期近途旅行的观光地,如果没有时尚的小吃或旅游项目根本无法吸引游客来游玩。因此,许多历史古城未能正视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片面追求現代化,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年轻城市居民的普及力度较低。例如,因徐州传统石砌民居遗留的建筑比较集中,很多年轻人从未见过,更是从未了解过其历史价值。保护传统石砌民居的数字化建设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借助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后疫情时代很多日常活动改为线上进行的趋势,有线上教育、线上云旅游等,这也呼应了智慧徐州建设中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的发展,我们亟需研究徐州石砌民居数字化建设与教育、文旅、科研、保护、融媒体传播等方式融入智慧徐州构建的发展策略[4]。
二、学术史概述及动态
目前国内外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制为主要内容,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遵从“原真性”原则的数字重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建筑文化遗产历史信息数据库;第二类是以建筑文化遗产的信息呈现为主要内容,将各种数字媒介作为平台,力求以更为直观全面的方式向大众传达建筑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信息价值。武汉大学李德仁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出现的过度旅游、人为破坏、措施不力等问题,并提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构建虚拟旅游项目,能够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利用之间的矛盾。
除理论研究之外,国内外也开展了大量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践。2017年,借助时下热门的虚拟现实技术,故宫推出了“故宫VR体验馆”,并构建了《朱棣建造紫禁城》等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将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形态为基础,让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虚拟游览方式感受到故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2018年,CyArk公司与Oculus合作开发了VR应用《Masterworks:Journey Through History》,用户可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探索世界各地的著名历史遗迹与地标建筑,包括泰国古代的首都阿尤特塔亚、秘鲁瓦哈德神庙,等等。2019年,Google与凡尔赛宫合作,对凡尔赛宫自路易十四时期起的部分建筑及文物藏品进行了数字重现,并联合发布了VR应用《Versailles VR》,观众游览于其中,在数字重现的凡尔赛宫殿中观赏建筑、装潢、雕塑与画作,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探索路易十四时期的凡尔赛宫。目前还没有以智慧城市建设与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策略为视角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结合以上学术史概述及动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整合徐州石砌民居数字化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将已有的研究经验结合案例特色进行取舍和补充。
三、徐州城市目前石砌民居的保护现状、保护的意义
(一)徐州传统石砌民居的保护现状
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徐州,两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大量的汉墓、汉画像石等历史文物。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且地处“扼北锁南”的地理位置,古时战争不断,历史上的徐州又因黄河溃堤经历数次水患,地面遗留的建筑非常少,那时徐州的有钱人家为躲避水患,往往定居于山上。因此,目前徐州城区内保存最为完善的传统石砌民居建筑群都集中在户部山上,也有一部分建筑群保存于窑湾古镇,还有个别历史百年以内的名人故居散落在徐州城区内。
传统民居建筑集聚的户部山古民居院落,历经风霜,至今保留完整的有17处,近600间民房,其中非常知名的院落已成为民居博物馆,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董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另一处传统民居建筑聚居地为窑湾古镇,古镇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商铺和古建筑有800多处。其中以吴家大院保存最完好,观赏性最强,可以很好地展示当时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目前窑湾古镇作为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镇内为古建筑配套建造了适合年轻人休闲娱乐的商业店铺,吸引了非常多的人游玩。
较为分散的传统民居有李可染旧居、山西会馆等(如图2)。作为徐州知名艺术馆,李可染旧居保存了李可染大师生前的旧宅,并在此之上扩建成了艺术馆,旧宅保存良好。李可染旧居建造于1922年,共有房屋12间,为一所青砖合瓦的四合院结构。1985年10月1日,修缮后的“李可染旧居”正式对社会开放。目前,新“李可染旧居”占地300平方米,艺术馆东部为记录李可染大师生平的艺术馆,西部为旧居,陈列李可染大师生前的生活用品。李可染旧居艺术馆作为徐州重要的名人旧居和艺术圣地,定期举办艺术名家的作品展,吸引大批艺术名家前来品鉴。
山西会馆依山而建,坐落于徐州云龙山景区东麓,坐西朝东,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山西会馆由山西人出资建设,建设初始为山西人供奉关帝圣君与火、财、福诸神所用。1995年,徐州云龙山风景管理处主持重塑关羽像,并对山西会馆进行修缮。目前,山西会馆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大殿南北间置火神、财神二神像。山西会馆对外开放,每年吸引大量游人前去游览。
还有一些位于徐州城郊的石砌民居,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得到保护,如位于徐州九里湖南岸,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拾家大院(如图3)。大院占地约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建院落。旧时,大院为拾氏家族聚居之地,设有祠堂和住宅区。新中国成立后,拾家大院为公有资产,几经转变,被改造为公社办公、粮管所、党校、小学校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拾屯镇发展变化,古老的建筑坍塌损坏,拾家大院逐渐荒废。类似这样体量的建筑群在徐州地区十分少见,堪称当地建筑之“精髓”所在,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保护而没能保存下来①。
(二)结论
建筑保护方面: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受到保护的建筑本身已转变为民居博物馆,由政府挂牌进行维护,其周围环境则不断进行商业转变。如户部山风景区,建筑民居地处景区内,有立体化的商业街所环绕,商业街风格与传统建筑相呼应,商业街可以吸引大量的人群。但传统民居作为博物馆,其文化宣传开发程度低,普通游客并不会进入观看,文化普及度并不高,游客对民居认识度也较低,保护意识也不高。
文旅宣发方面:由于经济利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有些地方采用“新建街区,风貌延续”的保护方式改造历史街区,其本质是拆除原有建筑,在其位置上另建新的“仿古”建筑[5]。例如,徐州回龍窝历史文化街区,将自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回龙窝”巷子拆除,利用原有的石砌民居石材建造了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虽然对废旧材料进行了再利用,但原先巷子中的一些旧宅和文化遗迹却被拆除。虽然游客步行在历史文化界区内,但街区除了一些老字号门店和餐饮空间,人们只能感受到建筑的古朴,苏北地区徐州特色的石砌民居文化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表现。
教育方面:传统文化被保护的意义之一在于教育与发展,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智慧教育通过云端随时随地进行传播。而传统石砌民居独特美丽的建筑装饰、历史故事、建筑构造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却没有得到数字化处理,人们要想了解相关知识,除了翻阅相关书籍或查找文献,并不能轻松获取,因此较少有普通民众会主动关注。通过目前的调查,关于传统石砌民居的知识并没有进行数字化传播。
(三)徐州传统石砌民居的保护意义
理论方面:一方面,研究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并尝试将其运用于空间文化信息呈现系统构建上,对今后空间设计的传播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研究,在教育传播和教学上会提高学生对空间设计、保护、发展的共情能力,为设计教育相关的发展进行理论的补充。
应用方面:一方面,本研究以数字化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必要性,强调数字化技术对于当前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以此为前提,结合目前数字化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展开分析,梳理出目前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徐州石砌民居中的具体案例,如对徐州户部山各个大院进行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力求结合徐州智慧城市发展要求,解决目前徐州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历史信息呈现缺失、表现方式匮乏、教育方式单一、文旅投入欠缺等问题,促进建筑文化遗产历史信息的有效诠释、呈现与传播,以期为当前徐州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所研究的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弥补了目前徐州传统石砌民居数字化建设不足,群众了解熟悉程度低等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博物馆接受度低
建设线上数字化博物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扬,符合时代特色与精神,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首先,政府对徐州传统石砌民居数字博物馆建设重视度低。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由当地政府牵头实施,古建筑的数字化建设涉及网络技术、专业指导、资金支持、后期维护、线下宣发等问题,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其次,群众对数字博物馆的接受度较低,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都配套建设了线上的数字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馆藏珍品,甚至可以更加细致、“近距离”地观看藏品。
但在群众认知中,观看藏品还是应该走进博物馆,听讲解员解说,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博物馆有网站,网站上会定期发布馆内举行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观念还未转变,政府机构、媒体、博物馆自身的宣发力度不够。
(二)保护与配套商业项目不成熟
传统石砌民居的保护和活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商业规划以及使用者的配合。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智慧文旅要做到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旅游信息的立体化呈现。目前,譬如传统民居的主要聚集地户部山,商业化发展进程非常长,商业街环户部山而建,集聚古玩、字画、餐饮、商铺等一系列商业设施,传统建筑与商铺相交叉,部分商家缺乏保护这些古建筑的意识,甚至会看到民居使用者将后门打开,配合商业街的发展,做起小生意。这样对游客或其他商贩起到了民居使用随便的心理暗示,尤其是游客更不会对民居的文化意义产生兴趣,也不会顾及对民居的保护。没有与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的文字介绍,网络上也无法获取相关的文化信息,导致人们对其保护意识的淡漠。
(三)教育传承意识不足
徐州石砌民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其建筑特色的發展承载着徐州城市变迁的记忆。户部山民居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不仅展示了徐州的建筑文化,也展示出徐州的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近代石砌民居的留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非常生动形象的“红色教材”,但目前,对徐州石砌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层面,建筑的教育意义没有得到发扬和传播。如传统民居中的庭院,相比于江南地区的开敞性结构,徐州的传统石砌民居的窗户开窗较小,设置在带门结构的厚墙上,类似不同于南方建筑的构造还有很多,这主要体现了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在历经战乱后在建造房屋时所带有的防御心理,逐渐形成了徐州地区社会文化的内敛特色。而与此相关的文化教育,只有研究的学者了解,远离了传统石砌民居的城市居民对此了解程度并不高。建筑保护单位对其建筑的教育传承意识不足,宣传手段也比较单一。
五、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数字化资源打造智慧云旅游
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是徐州传统石砌民居资源数据库建设和研究的新方向。但随着博物馆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通信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知识生产、文化传播的升级与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其提升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注入了新的动力[6]。2021年12月15日,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深圳开幕,这次论坛主题为“冲击与启示——数字文化服务的新跨越”,在数字时代和疫情的背景之下,应当以更为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国内目前有非常多的博物馆拥有了数字化的体现,如故宫博物院就是优秀的成功案例,徐州传统石砌民居可以进行借鉴和学习。徐州政府可以联合徐州建筑类高校成立“石砌民居-实训工坊创新实验室”,通过高校研究的“数字化建模+AI化”技术,采用数字化采集,用科技手段完整记录建筑构造、装饰、文物等实物的风采。同时,借助数字博物馆打造文物影像档案的云端解决方案,让数字建筑得到更安全和长久的保存。在建筑修复和学术研究方面,借用高校研究资源,让教师和学生以课题研究+学生实训的方式参与其中,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数字工具②。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直接推动后疫情时代下的智慧云旅游的开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云端体验建筑空间,实时了解石砌民居的知识,“近距离”地观看建筑各个角落的装饰艺术。在智慧徐州的建设背景下,智慧云旅游的发展将推进徐州地域文化的宣传建设,让更多的人无门槛地了解徐州的文化。
(二)坚持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徐州传统石砌民居目前都已融入到商业街区内,周围修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或重修了古镇来加大传统民居的商业影响力,配套商业街区虽然可以让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但商业街区的商业特性也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有着影响。因此,保护传统建筑,政府不仅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还应该督促相关部门明确传统民居的产权问题,对一些还具有私人属性的传统民居,还应该严格规范其对民居的使用问题,加强使用者的保护意识[7]。徐州传统石砌民居不论是建筑还是在装饰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其活化利用,需要挖掘其文化属性,如民居中的建筑彩画工艺,可以在商业街中邀请民俗艺人前来入驻,进行艺术创作展示;可以挖掘民居的艺术特色进行文创产品的创作,打造徐州石砌建筑界的“行走的徐州”大IP;可以结合徐州传统民俗,如徐州菜系,在石砌民居主题的商业街中主推徐州餐饮等。为了让古院落真正“活”起来,徐州政府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出了徐州汉文化传统婚礼庆典、石砌建筑构造手工体验馆、手作教室、古街书院、乐坊等特色展示内容,让游人在欣赏传统精美古建筑的同时,融入更多浸入式旅游体验服务。
(三)智慧教育引领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
以徐州传统石砌民居为主的建筑是苏北民居的特色体现,因此可以利用徐州建筑类院校的教学资源,在徐州建筑类高校中正式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门课程。目前徐州高校研究徐州传统建筑的学者有很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课程,课程应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的研究内容和知识,具体涉及到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门类的学科[8]。例如,第一,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会涉及建筑的土木力学以及构造方法,属于工学的范畴。第二,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涉及到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即法学和管理学。第三,建筑保护和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经济学知识。第四,建筑的历史文化研究属于历史学的范畴。第五,建筑的文化创意产出和艺术价值研究则需要设计艺术学的加持。由此可见,关于徐州传统石砌民居研究的属于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符合国家提倡的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跨学科要求,课程建立可以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徐州传统石砌民居的发展需要各学科研究者、政府各部门全方位的参与,课程建设可以对其进行扩展和传承。
六、结语
党与政府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及传承城市地域特色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对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研究切合时代发展需要。不论是《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的数字化的发展已列入徐州接下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还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出行、活动、教育等的变革,都是当下最新颖的话题[9]。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徐州石砌民居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本文视角新颖,聚焦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层面,丰富了空间保护、数字化发展的理论,为优化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布局提供了建设性开发策略,拓宽了建筑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注释:
①徐州政协2022年3月28日发布的新闻《徐州民进参政议政专委会调研拾家大院的保护开发》。
②故宫博物院2021年12月16日发布新闻《“文化+科技”国际论坛暨“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深圳开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2021-06-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4/content_5615466.htm.
[2]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11].http://zjt.fujian.gov.cn/xxgk/zfxxgkzl/xxgkml/dfxfgzfgzhgfxwj/czjs_3793/201705/t20170511_2898615.htm.
[3]黄洁.苏北传统民居砖石墙体的人文价值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江苏建筑,2010(6):8-10.
[4]关爽.智慧城市主义的理论反思、转型路径与实践价值[EB/OL].[2022-06-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181.TP.20220620.1640.002.html.
[5]高宠.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曲阜孔庙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21.
[6]朱雪.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9):13-14.
[7]蔡強.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与改造研究——以许家桥将军府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20.
[8]王(?).我国建筑遗产保护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美术研究,2015(6):106-110.
[9]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EB/OL].[2021-04-13].http://www.xz.gov.cn/govxxgk/014051247/2021-04-25/93f9bdd5-9a97-4f34-9525-f8d10c03b19a.html.
作者简介:田源,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