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叙事理论下红色人文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3-06-06李爽成乔明
李爽 成乔明
摘 要:烈士陵园作为一种红色人文景观,主要具有纪念、教育与休憩多种特定功能,是具有多种特性的城市综合体。文章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总结出红色人文景观设计的原则:历史文脉传承性原则、景观叙事完整性原则、历史真相复原性原则、生态资源保护性原则。同时,基于景观叙事理论,从红色人文景观空间路线叙事法、红色人文景观节点景观叙事法、红色人文景观辅助景观叙事法三个方面对红色人文景观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景观叙事;红色人文景观;设计策略
一、基本概念
(一)红色人文景观
红色人文景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景观类别,特指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及近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各类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军事遗迹等,并以此作为特色主题吸引人们进行参观游览、缅怀学习、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景观[1]。随着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及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重视,红色人文景观在我国景观发展中也越来越被关注。红色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过去历史重现与缅怀的一种强有力手段[2]。
(二)景观叙事
有学者认为“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1969年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正式提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叙事学”逐渐发展为独立学科。20世纪末,叙事学慢慢在除了文学领域以外的设计学、景观学、建筑学等领域有了新的融合发展,形成建筑叙事学、景观叙事学等新兴领域。
景观叙事这一概念起源于叙事学,简而言之,就是让景观要素讲述一个故事,但其载体已经由文学领域的文字替换为景观元素。在文学叙事中,叙事是一种文学载体,用文字来讲故事,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构建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场景等,从而使观者获得一种体验。叙事学应用于景观是将景观当作可阅读的文本,与特定的语境结合,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组织来完成景观与叙事结合的设计方法[3]。
(三)设计策略
策略就是计策、谋略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实在的、巧妙的、有效的行事方式和工作方法。本文的设计策略指的是设计手段、设计方法的总称,属于方法论哲学的讨论范畴。设计活动需要策略,如对材料的选择、对形制的创造、对色彩的搭配、对主题的凸显、对意义的隐喻、对行为的规范等都需要智慧,都需要精心策划,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来实现其预设的目的,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本身就包含谋划、统筹、协调、有机组合的内涵,所以设计策略实际就是对造物手法和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本文的设计策略既包含设计方法战略上宏、中观的介绍,也包含设计方法战术上中、微观的分析。
二、景观叙事理论下红色人文景观设计原则
(一)历史文脉传承性原则
红色文脉属于红色人文景观的根,因此,在红色人文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设计要以所设计场所的革命精神为出发点,其核心工作一定是对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准确提炼出其精神内核。像其他一切景观设计一样,红色人文景观设计同样需要对场域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质形态、空间结构等要素来构建相关场域,通过景观设计弘扬红色文化内涵,将无形的精神、历史直观地呈现给大众。场域设定是人文景观设计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步骤。
(二)景观叙事完整性原则
文学叙事中讲究故事的完整性,要全面包含序幕、发展、高潮、结尾等,对故事各部分的表现可以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形成一个虚拟的阅读时空。景观叙事中也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叙事线索将菜单式、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红色景觀系统。例如,可以在场域设计的空间形态构成中,将时间路线、非线性元素、特定历程融入其中,使整个景区显得更加完整,从广度与深度两个纬度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增强游客对于所游览景观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其形成连贯而又深刻持久的记忆。因为有人的存在,所以能更好地对地方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与传播。
(三)历史真相复原性原则
历史真相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是相对于一切假象和杜撰之说,更加贴近历史史实的形象或阐述。尽管绝对的历史真相很难恢复,但史学研究、纪念活动的本质就是尽力靠近并揭示真相。复原是建立在对历史真相尊重基础上的结果,对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价值取向尊重。尊重历史、复原史实真相正是红色景观设计的根本原则。尊重与保护是手段,揭示与复原是目的,而只有通过复原才能使人类更加准确、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本来的面目,体验到历史真正的魅力。
(四)生态资源保护性原则
景区的选择很重要,如能寻求到自革命战争年代就存在的生态资源来修建红色人文景观,显然是最佳的状态,但由于历史久远、地区持续开发,原生性的生态资源可遇不可求。但红色人文景观无论选址在何处,无论设计是什么形制,一定要尽量保证选址地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原生性,并对其历史和自然环境加以恰当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得以真实、完整的保存与展现[4]。只有在自然生态中有机嵌入式的设计才更加富有人文气息,能更加体现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今天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表现对红色革命战争发生意义、革命先烈生命价值的展现更为重要,所以,红色人文景观的修建更应当要尊重生态环境,珍惜美好的自然资源,构建“艺术—社会—自然”三维依存的艺术社会生态观[5],使之真正体现革命历史与当下自然、社会现实的一脉相承、完美融合。
三、红色人文景观空间路线叙事研究
(一)景观叙事空间序列组织
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结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设计而形成的,而景观叙事理论下的空间组织就是通过游览路径的设计来实现的。空间叙事结构编排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叙事逻辑来构建景观空间,在整体场域下对空间进行有序编排和组织,从而形成整个景观系统,构建出有特定氛围的叙事进程[6]。在同一场域下,不同的空间通过结构编排有序的连结,空间与空间形成关联,产生不同的节奏与形态变化。统一编排是为了增强人文景观的和谐性,产生变化是为了增强人文景观的丰富性。红色人文景观空间,通常表达的是特定的历史革命事件,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一般常用到的叙事文本编排法有顺序法、倒叙法、插叙法等。接下来,我们通过对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分析,讨论一下景观叙事空间序列组织的有关规律。
1.主游览线
根据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性质、规模和地形特点,陵园以中心轴对称的形式布局,轴线全长约1500米,轴线由北到南贯穿有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忠魂亭等主要纪念性建筑(如图1)。规则对称式空间布局结构中通过轴线的控制,可以使空间要素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空间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从而营造连续性的纪念场所精神[7]。从陵区的整体布局来看,南北两处景观入口有多个游览方向,从南北入口分别进入烈士陵园,显然具有不相同的叙事安排,给人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如陵园的南北入口节点分别设置了忠魂亭和烈士就义群雕,通过描绘革命烈士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舍身就义的形象,从而切入纪念性主题。就此而言,这两个景点都在于切题和点题。从北向南将最高的纪念碑放置在群雕像之后,实际是龙眼的位置,如画龙点睛一般,龙就活了;与之对称的是南入口向北紧接着的是整座陵园室内建筑体量最大的纪念馆,同样是南龙头的龙眼。这样就使整个陵园呈现南北向双龙头组合格局。北龙头以垂直向高度伸展为主,南龙头以东西水平向伸展为主,从而构成了垂直和水平双线发展的视觉对比,丰富了整个烈士陵园的形制局。南龙头构成北龙头的龙尾,北龙头成为南龙头的龙尾,北龙以纪念馆为结尾处的叙事高潮,南龙以纪念碑为结尾处的叙事高潮,整个烈士陵园就形成双龙融合互成之势。其中国际歌碑、倒影池、国歌碑、男女哀悼像、雨花湖、纪念桥等就形成完整的龙身和革命故事中的过渡叙事章,既各自成章,又组合成平铺直叙的内容体系。这个内容体系尽管没有大起大落,但却很好地将革命主题串联起来,用舒缓的方式为下一个高潮写下伏笔。无论是向南行还是向北行,其布局都起到了这个功能。不同的空间讲述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参观者顺此序列一步步了解人物生平或历史事件,画面逐渐在脑海中形成,恍若身临其境[8]。主轴线东西两侧基本上也是对称布局,而开阔平坦的大广场、整齐的台阶等附件主要用于强调和烘托景区的雄伟气魄[9]。
2.次游览线
根据雨花台景区总体规划,景区共分为:烈士纪念、名胜古迹、休闲游览、雨花茶文化、雨花石文化和生态密林六大特色功能区。烈士纪念区作为核心区被保护在两侧的密林之间,其余各区与核心纪念区通过围合与主游览道路区分开来。次游览线的设定首先为不同目的的游览者提供了多条步行路径,游览者选择不同步行路径,观赏到的景象或感受到的体验可能各不相同。其次作为核心纪念区与周边景区的连接部分,东西两侧的次游览线运用插叙的设计手法,分别设置了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以及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在路线设计上也运用了网格状的交叉步道实现了游览场景的自由切换。这种自由切换生发了叙事情节的演变,使整个陵园在故事安排上有了更丰富的可读性。将插叙手法运用到红色人文景观设计中,可以打破红色主题的单一性,但插叙素材的精挑细选又维持了红色精神、革命意志的统一性。次线的安排绝不能弱化主题,应当是强化和突出主题,这种强化与突出是通过回望历史、衔接当下、放眼未来的理念和方法去完成的,具有故事情节上的开放性、时间演变上的延续性、空间想象上的完整性。
(二)景观叙事理论下空间形态分析
景观空间的排列组合构成整体场域的空间形态,纪念性景观所形成的空间与氛围,与参观者的感受息息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变化。在景观叙事中,景观要素构建出空间形态,而空间形态的变化一定要按照主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来设计,营构和顺应参观者的情绪起伏。
在介绍主游览线的时候,我们针对纪念区的形态组合,运用形制分析法和理气分析法对烈士陵园的主格局做了判断。纪念碑作为最高点确立了整个陵园壮观、肃穆、宁静、伟岸的特征,从而构建了烈士陵园坚毅挺拔的英勇气度,纪念碑成为整个陵园垂直向的极限尺度;纪念馆是杨廷宝先生设计的一座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中间主堡高度为26米,白色花岗岩墙面使整座建筑富有时代气息,又显现凝重、肃穆、静思的庄严气质,从而从东西横向上构成水平伸展之势,基本框定了纪念区的水平尺度。南北两端分别构成北、南向两个龙头的向背理式,而双龙又相融互为一体,这构成整个陵园的大格局。
另一方面,纪念区处于龙脊之上,自然与两边风景带存在水平落差,这种落差增强了纪念区的神圣与主要地位,而纪念区内部从南到北也是高低错落、坡水相间,一切坡上景象在中央水池的倒影形成了错落有致、千变万化、虚实相生的视觉景象,给人以无穷想象。而纪念碑主体也在水面上得以延伸,有助于彰显纪念碑的雄伟高大,突出其主体地位[10]。龙脊两侧的植物配置也具有规则性与对称性,采用五个层级的绿化手法,将山林、道路、斜坡、墙壁、水体等衔接、融会为一体,形成雨花台独有的、横向与纵向都十分壮观的空间艺术(如图2)[11]。
四、紅色人文景观节点景观叙事研究
景观节点就是游客经过某地时,视线容易汇聚的地点,如大型广场中心的雕塑,具有吸引游人视线的作用,更能够将中心景观呈现出来。一般的景观项目都具有多个景观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多个节点联结在一起从而构建出整个景观的风貌。雨花台烈士陵园有多处景观节点,如北门广场、烈士群雕像、东西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广场、倒影池区域、纪念桥、纪念馆、《忠魂颂》浮雕、忠魂亭、南广场等,这些景观节点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整个烈士陵园的人文景观。通过营造不同的空间序列,经由界面、标志物视线引导,形成富有变化的序列节奏,营造出肃穆的追思氛围[12]。该园景观节点的景观叙事大致说来运用了如下的叙事法。
(一)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段,指通过一个物体来暗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隐喻在景观叙事中的运用主要是借助景观空间元素的感觉知觉共性特征来传递场所精神和主题。例如,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中,从北入口处穿过北广场,正对入口就是一组气势磅礴的烈士就义群雕,这也是北龙头的龙鼻,此处是一处烈士殉难处,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最多,这组雕像由9位烈士的形象组成,是我国解放后建造的最大的花岗岩雕像之一(如图3),共计使用179块花岗岩,总重1300余吨。这座群雕气势磅礴,塑造了九位烈士就义前的不屈形象,同时隐喻了革命烈士坚强不屈、团结一致,用顽石般的革命意志同当时的反动统治做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花岗岩洁白纯洁、刚劲坚固,正隐喻了坚贞刚强、纯洁无瑕的革命情操。
(二)对比
对比是指用比较的方法对某件事情加以描述或说明,除文学叙事以外,也是空间设计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景观设计中,将不同形态或具有明显差异的事物相互比对,突出叙述者想要突出的内容,其效果往往更加显著。例如空间的大小、物体的体量、色彩的搭配、景观的动静变化等设计就常常是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的。陵园中心轴线的东侧为东殉难处和烈士墓区,通往墓区有长约50米、宽约2.5米的墓道,细长型墓道给人以压迫感,尤其景观视线受两侧绿植压缩,使人在逼仄空间中拾阶而上,隐喻了革命历程的艰辛与困苦。而走过这50米长的墓道,就来到一个突然横向拓展开来的空间,这里安葬着1926年大革命以来各个时期在雨花台牺牲的17位烈士。逼仄之后的突然开阔,表示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朗朗乾坤的天地,但革命的伟大胜利却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份隐喻就是通过空间体量的巧妙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三)夸张
夸张是指为达到某种效果而对事物的某个特质加以重点描绘、适当放大,夸张就是对比手法的延伸。与常形、常态相比,呈现极致化的伸展就是夸张。红色人文景观常常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存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夸大景观的体量,与观者形成鲜明对比,形成震撼的效果,从而使观者产生敬畏心理。体量的超常在人的心目中似乎能够蕴含神秘与力量[13]。例如纪念碑高耸入云的设计体量,就是一种夸张手法,作为北龙头的龙眼以及整个陵园的标志景观,碑高42.3米,寓意为纪念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而且碑本身就建在景区山头海拔61米的制高点上,需要攀登100级台阶才能到达碑座下,这既让纪念碑显得更加高耸、挺拔,也让祭拜者感觉更加神圣、庄严和雄壮。碑前屹立的一尊高达5.5米、主题为“坚贞不屈”的青铜雕像更衬托出纪念碑的高和大,也衬托出祭拜者的敬仰之情。
(四)反复
反复在景观设计中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红色人文景观设计中,反复的设计手法总能增强空间的庄严肃穆之感,也能很好表达出革命精神延绵不绝之意。例如,在纪念碑二层平台的东西两侧设置有碑廊,整体碑廊共长144米,每边重复放置碑刻90块,它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碑廊。一片片石碑形成整齐的序列,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和红色政权理论,通过视觉上重复呈现的手法,诉说着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不易,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共和国对革命英雄们无尽的崇敬和悼念。
五、红色人文景观辅助景观叙事研究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南京市重要的红色人文景观,除了其本身的主要纪念景观外,在其空间序列中还布置有多个辅助景观,在原有革命景区基础上兼容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作为辅助景观在整体景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红色人文景观辅助景观的叙事设计往往属于一种插叙式的设计手法。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主城南侧高地上,这个地方的选择不是偶然为之,因为这里本来就是革命先烈们为革命捐躯的地方,在这个富有历史记忆的地点上修建烈士陵园实在最贴切不过了。除了纪念区,两侧山体上原本就是面积巨大的森林,其中尚有空余闲地值得开发与利用。后来,随着江宁区纳入主城区板块,雨花区也逐渐向城市中心多功能综合区转变,这样区域内的可开发空间就显得更加有限和珍贵。在此背景下,运用插叙法将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插入陵园之中,无论是从革命主题上,还是从历史与现当代的衔接、陵园景区的丰富程度、革命精神代代相承的寓意上来说,都是恰当和顺理成章的。
后加入的两个辅助景观究竟怎么插入是有讲究的。经过反复论证和生态环境的深入考察,规划设计部门最终决定将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置于主轴线的西侧,而将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置于中轴线东侧,这样就形成与主轴线垂直交叉的次轴线。这样插入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两侧的空闲林地,又不至于增加主轴线的负担或扰乱主轴线的历史主题,同时还丰富了烈士陵园的故事叙事结构,扩充了烈士陵园东西向发展的层次和意义。从革命精神的传承来说,南北向的主轴线象征着历史时间的尊位,同时这也是山脉的龙脊所在,可以说是革命的脊梁。从方位上来说,东西本来就属于次位或附位,东西轴就代表了现实空间的次位,处于龙脊两侧也代表了龙体的两翼,革命精神的继承者犹如为革命之龙插上翅膀,飞向更高、更强、更美好的未来。
六、结语
红色人文景观是景观设计的一个类别,当然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叙事性景观通常与社会意义相结合,唤醒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的考虑[14]。本文通过对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路线、节点、辅助景观等的叙事手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也相应研究了红色人文景观的设计策略。显然,红色人文景观具有其特殊的空间序列安排、空间形态组织,如何通过景观叙事讲好故事,需要在各个景观节点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如隐喻、对比、夸张、反复等,更好地进行红色故事的讲述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当然,红色人文景观的设计策略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遵循天地尺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天人合一,也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红色人文景观。
注释:
①图片来源:齐康 《日月同辉》。
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郭恒.陕北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探索[D].西安:长安大学,2008.
[2]黄磊.以山西抗战史料为题材的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J].山西档案,2018(2):109-111.
[3]陆邵明.建筑叙事学的缘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學报),2012(5):25-31.
[4]崔亚楠,范汉.浅析当代红色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以嘉兴南湖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2(1):46-52.
[5]成乔明.艺术市场学论纲[D].南京:东南大学,2009.
[6]曲楚宏,付军.基于叙事学理论的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组织表达策略研究[J].现代园艺,2021(7):77-80.
[7]郑小娟,黄焱.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以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9):70-71.
[8]洪丽,蔡佳淇.纪念性场所表达人文精神的景观营造手法研究[J].现代园艺,2020(15):188-190.
[9]顾菡.陵园景观设计的环境选址及空间布局——以明孝陵、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103-108.
[10]徐晗.纪念性景观中的水体设计研究[J].居舍,2022(7):106-108,118.
[11]武小慧.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区植物景观配置赏析[J].中国园林,2004(5):47-50.
[12]刘腾潇,王吉祥,王振,温明洁.纪念性场所的空间序列设计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21(S2):44-49.
[13]刘滨谊,李开然.纪念性景观设计原则初探[J].规划师,2003(2):21-25.
[14]张颖.纪念性景观与情绪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作者简介:
李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管理。
成乔明,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管理、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