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屋场”的乡村善治模式探究
2023-06-06
农民生产方式比较“散”、农村的基层组织相对较“散”,新时代如何根据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新特点,多措并舉促进农村社会由“散”到“聚”,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南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版图面积3859平方公里,总人口54.64万人,辖304个村(社区),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美誉。近年来,南漳县将打造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作为县域担当和强县工程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一核引领、群众互商、N治融合、共建共享”的“红色屋场”治理新模式,全面推动乡村治理握指成拳、连片联治,形成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乡村善治局面。
◎ 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红色矩阵。一是“红触角”建在屋场上。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在全县全面推行“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红色屋场”三级治理架构。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群众自愿、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以10-30户为单位依组就湾划分“红色屋场”,全县11个镇(区)304个村(社区)共建设“红色屋场”1728个。二是推行“红雁场长”遴选计划。以党员为主体,按照“一好五强”标准选优配强“红色屋场长”;对屋场内没有党员或没有党员合适人选的,注重从村(社区)后备力量、入党积极分子、乡贤能人等人员中推选担任。同时,坚持每月综合培训、每季“晾晒”排名、每年通报、动态调整更新。全县1728个“红色屋场长”中,党员1174人、入党积极分子213人、后备力量107人、乡贤能人234人。三是实施“红基因”赋能工程。强化阵地管理。“红色屋场”统一设立标牌标识、统一发放工作纪实簿、统一进行备案管理,鼓励有条件的“红色屋场”配备“红色书柜”“红色广播”等。强化荣誉认同。组织群众参加由村“两委”对“红色屋场”和“红色屋场长”进行的“双挂牌”仪式。强化理论武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党员教育大篷车宣讲下基层、“相约星期一”、青年宣讲团等活动,组织屋场长开展集中学习、党性锻炼600余次。
(二)聚焦议商核心,完善运行机制。一是“三大行动”定清单。广泛开展“敲门行动”“招手行动”“云端行动”,通过常态化走访、重点人群服务、电话微信咨询等多元渠道,不断提升民情“收听频率”,并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梳理民生清单。二是“三议”定主题。为进一步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对民生清单进行认真研判,按照“议产业发展、议基础设施建设、议公共事务”原则,拟定可议清单,推动“人、地、事、物、情”纳入“屋场治理”。三是“三联”定形式。联系农事定议事频率。原则上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议事恳谈会,一般安排在农闲时节;因工作需要可增加召开次数,具体经征求场内群众意见后确定。联系实际定议事场景。会场不设主席台,不规定群众坐落位置,以小板凳会、围炉夜话、篝火会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议事商事。在议事过程中,赋予群众充分话语权,实行举手表决制。明确功能定议事方向。明确“红色屋场”十大功能,邀请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团列席指导,推动“红色屋场”建设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四是“三办”定成效。按照“小事屋场自办、大事‘村屋联办、难事乡镇帮办”的“三事分办”模式,对群众商议的事项分类进行办理。屋场自办的事项,由“红色屋场长”组织场内群众共同办理;对“村屋”联办、乡镇帮办的事项,分别建立责任清单、反馈清单,实现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
(三)强化激励引导,实行成效互评。一是群众互评。实行一事一评,对群众商议屋场自办的事项,每办完一件就组织群众开展一次评价,重点评价每户群众出资出力、投工投劳等情况,评价分为“好”和“差”两个等次,并运用“红黑榜”公开晾晒,评价结果与平安文明家庭、洁美庭院、最美系列人物评选相结合。二是定期测评。以村为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红色屋场长”测评会,测评会由联村的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主持。测评结果与各类评先表优挂钩,并优先列为村后备力量进行储备。三是全域创评。县委每年评选100个示范“红色屋场”,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其所在的乡镇和村每个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奖励,推动镇村两级资源、服务下沉屋场。
◎ 实践启示
(一)强化党建引领是根本。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一是农民生产方式比较“散”,二是农村的基层组织相对较“散”。只有以更强的组织引领,将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蹄疾步稳。在开展“红色屋场”建设中,依托强本固基、选好“红色屋场长”等,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治理优势,提升了党对乡村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
(二)优化治理单元是关键。村域广、服务力量弱,一直是农村治理的难点,当前破解难题的办法是实行网格化管理,但网格大多以传统村民小组为单位,范围仍然比较大,治理起来有难度。“红色屋场”把乡村治理的平台从网格前移到群众的家门口,缩短了服务距离、缩小了服务范围,治理更有力有效。
(三)组织群众参与是核心。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只有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意愿,乡村治理才能行稳致远、焕发活力。“红色屋场”搭建了群众参与村级发展的议事平台,组织群众自己动手办理房前屋后、身边的实事小事,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自治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四)创新治理机制是保障。制度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乡村治理是个大课题,推进中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才能确保治理成效。“红色屋场”建设中,重点建立了群众议事机制、反映事项办理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乡村善治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红色屋场”建设内容,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执笔:别亚飞 魏遵超 孙东方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