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06陈国锋王超马德生
陈国锋 王超 马德生
摘 要:河北大學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依托全国及河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创建实践,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以“有机化学”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抓住关键主体、创新“红蓝融合”教学法和构建保障机制等方式,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果。
关键词:支部党建;课程思政;“有机化学”课程;“红蓝融合”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83-03
作者简介:陈国锋(1974—),男,河北枣强人,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支部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DJ2022A002);河北大学第九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XJGYB052)、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项目(教思政厅函〔2019〕18 号)、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河北省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项目(冀教工委2019第4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药学和材料学等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多年来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创建实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构建“支部党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文章对支部建设与“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度融合进行粗浅探索(图1)。
一、“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时代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此,构建“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首先,从课程建设角度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2]。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创新理念,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各门、各类课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构建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其次,从支部党建角度讲,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201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3]。课程思政建设是支部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为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拓宽了渠道、注入了活力。最后,从时代主题角度讲,立德树人是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和时代主题。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教师党支部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政治把关、思想引领、组织领导和模范带头等作用,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相结合,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4],让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二、“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政治引领,优化组织育人,激发支部活力
教师党支部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和“桥头堡”。如何充分发挥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功能,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以样板支部创建为契机,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党员教师的专业课育人意识,建立制度化运行机制,强化价值引领功能。二是优化组织育人功能,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支部应围绕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和课堂教学中,探讨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为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激发支部活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支部应积极拓展政治生活载体,丰富党员教育内容,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深化对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丰富教学知识点,进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抓住关键主体,打造课程思政优质教学团队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支部应通过抓关键主体,发挥组织优势,破解教学难题,激励关怀引领,打造教学团队,传递红色正能量。
一是发挥组织优势,激发团队内生动力。以党员教师教育管理“六个一”为抓手,即通过每年开展一次“学习强国”经验交流、组织一次党员轮流讲党课、接受一次爱国主义基地体验教育、撰写一篇高水平教学改革论文、完成一项企业技术服务、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把党员教师组织起来,发挥党员教师的表率带头作用,引领带动全体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二是破解课程思政教学难题,实现“教”与“育”的融合贯通。支部可通过“三集中一引导”,即集中学习、集中备课、集中研讨,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和价值引领型转变,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邀请学院党委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督导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参加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出谋划策,逐一破解“不愿讲、不会讲、不善讲”等问题,与支部共同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案例。三是思想激励、情感关怀、典型引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支部可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激励教师提升个人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例如,设立支部“爱心基金”,用于教师的关爱帮扶,把组织的温暖转化为做好课程思政的情感动力;通过学习李保国、黄大年等全国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三)创新“红蓝融合”教学法,让课程思政“活”起来
支部应直面学生“网生代”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找准“挖掘”与“融入”关键点,积极探索“有机化学”“红蓝融合”(“红”是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蓝”是指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好课堂主阵地、创新主引擎作用,让课程思政“活”起来。
一是聚焦课堂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将思想价值引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通过图片、短视频和网络连接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如在《绪论》中,穿插介绍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讲述青蒿素产生的来龙去脉、文化传承(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和她的团队历经坎坷、以身试药,最终解决了人类重大医学难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使专业课更温暖。二是延伸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行走的课堂”。课前,教师推送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家精神、科普知识等,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課中,学生通过腾讯会议、雨课堂平台上的弹幕、投稿等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后,教师在教学平台及班级群里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积极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协助教师答疑解惑。支部应引导教师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获取量,同时积极探索多维“红蓝融合”实践路径[6]。三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即班级群不解散,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教学任务完成后,班级群不解散,下一届的学生继续加入。这样教师就可以与多届学生交流,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术问题、创业就业和人生理想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机制保障
在学院党委—党支部—党员相互贯通的工作体制下,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通过“黏合”“催化”“化合”等形式,建立了三级联动、同行带动、师生互动、闭环评价4大机制,让课程思政效能“高起来”。
一是支部书记、党员教师、普通教师三级联动机制。以“红蓝融合”为聚焦点,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组织策划课堂教学设计,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以“三会一课”为着力点,党员教师带头交流、研讨、分享教学体会和经验;以铸魂育人为落脚点,普通教师结合学院学术沙龙平台,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与思政育人理念无缝对接,辐射影响每位教师。支部书记率先示范、党员教师带头引领、普通教师及时跟进的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二是教师同行带动机制。邀请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交流、研讨等活动,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支部率先在学院探索实施新入职青年教师“2+1”帮带培训新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每学期同行随堂听课、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等环节,把脉会诊、对症下药,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三是师生互动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课程为平台,以党团班协同共建为载体,通过微信、QQ、雨课堂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这种良好的互动,既使教师深化了对课程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红色基因”不断地融入血脉。四是闭环评价机制。支部通过“教师分级培训提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讲策略—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重协同—示范课程、示范案例显成效”等环节形成闭环评价机制,同时注重过程审核评估,强化结果导向评价。
四、“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建设成效
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通过对“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让课程思政特色成果“亮起来”。
(一)促进了支部建设效能提升
近3年,支部涌现了校级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3名先进典型。同时,支部在4年内有3次被评为“河北大学优秀党支部”,先后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党员教师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二)推进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近3年,支部党员教师在承担河北大学5个院部本科生“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参与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3项,院级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项目8项;在《高等理科教育》《广东化工》等期刊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通过教学改革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更有新意、更有活力、更有深度。2020年,“有机化学”课程入选河北大学课程思政优秀课程。
(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河北大学教学质量平台连续3年对“有机化学”授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红蓝融合”教学方法给予了一致好评。学生表明,“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及安全环保意识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洗礼、责任担当更坚定。
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口,积极探索构建“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了“支部是主心骨、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阵地、创新是主引擎、内容是主旋律”的作用,将支部建设与“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理工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课程,不仅有效地强化了教师党支部建设效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有机化学”课程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赵继伟.“课程思政”:含(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5.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S/OL].(2018-11-25)[2022-06-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5/content_5343236.htm.
[4]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A/OL].(2017-08-02)[2022-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23_311692.html.
[5] 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 (22):15.
[6] 代立梅.有机化学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研究[J].化工管理,2020(15):12.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