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06-06傅坤徐欣
傅坤 徐欣
摘 要:校史是一所学校精神血脉的积淀,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红色校史作为红色文化在学校历史中的缩影,如能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有效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京邮电大学作为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一所高校,其校史中蕴含了宝贵的红色基因。文章以南京邮电大学积极推进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从理念、素材、载体和模式4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为例,探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校史;精神力量;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09-03
作者简介:傅坤(1983—),男,江苏宿迁人,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红色校史课程建设的‘双一流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G01921JX69)、红色校史重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史课程实施的探索和研究”(HSXS2021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红色历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红色历史的传承路径,如果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将红色文化所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理念、精神等运用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厚植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这对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史资源蕴含着学校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校史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拥有较为鲜明的文化传承功能,还拥有独特的人才培育价值,可以通过对校史资源的充分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质量和效率。红色校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办学兴教、培育人才、贡献国家社会的真实记录,体现出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知识分子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学校创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深入把握红色校史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精髓,将红色校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这是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有助于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其价值内涵为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和不懈的精神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融汇集,同时也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彼此斗争的战场。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不断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但伴随着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推进,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方面出现偏离,渐渐迷失在多元价值观中。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红色校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建构
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红色校史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红色校史的有效利用可以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播撒和浇灌“红色种子”,传承和激活红色基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将红色校史的研究成果及资源运用于育人全过程,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努力构建以红色为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为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建构红色校史育人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高校教师要转变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自主性,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为进一步推进红色校史文化育人,达到入脑、入心、践行、聚魂、内化的效果,学校成立了红色校史研究会,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开展红色校史课题研究,从组织架构和科研经费上为开展红色校史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学校注重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动学生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挖掘红色校史育人素材
为充分展示红色历史,讲好“南邮故事”,学校通过项目立项、史料收集、口述访谈等形式对校史进行了长期细致的挖掘工作,最终整理完成“战邮史料”14余万字,拍摄了纪录片《战邮烽火》,编印了《南京邮电大学校史》,为南京邮电大学保存了珍贵且完整的历史档案,为红色校史育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教育素材。学校编撰了红色校史读本《红绿蓝——南邮的色彩》,并与新生录取通知书一起“快递到家”,为新生开展首堂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将开展校史主题班会作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学第一课,通过对红色校史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荣历史,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实现爱校爱国情感的第一次升华。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体现“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2020年学校发布了由老红军秦华礼和杨德祥作词、李恒作曲的南京邮电大学校歌《信达天下》,校歌充分体现了南京邮电大学精神的红色之魂,增强了当代南邮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师生展开翅膀,用信达天下的情怀,去迎接新的精彩。
学校深入发掘典型校友和典型事迹,组织红色榜样深度参与育人实践,通过邀请“王继才式”的校友徐六保同志,“央企楷模”杨春泽同志,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李双德博士,长期奋斗在马兰基地的老校友于勤业、张国斌和张鹏同志做专题报告会,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叩开学生理想信念的大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2]。
(三)丰富红色校史育人载体
为了进一步丰富红色校史育人载体,学校充分挖掘红色校史,从红色校史中传承革命精神,创作了红色校史剧《赤子》,红色话剧《奔跑者》《邮差》,朗诵诗《我心中的岛》和舞蹈《我和你》等。虽然参加排演的教师和学生为非专业演员,但他们努力用爱国、爱党、爱校的赤子之心演绎了剧本、诗句、舞蹈深处蕴含的红色精神,从而构建了红色校史教育“入脑—入心—践行—内化—输出”的良性互动。
为进一步发挥物质文化的感染力量,近年来,学校对校史馆进行了改造,将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小礼堂命名为“华礼堂”,积极打造以“战邮广场”为代表的南京邮电大学历史与信息科技特色相融合的文化广场,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创造更加具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健身跑活动是学校迎校庆的一项传统活动,近年来,学校将校庆日举办的健身跑活动与红色校史育人相融合,在校园健身跑沿途设置了多块展现党史和红色校史的“打卡”展牌,蕴含长征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励着南邮人不断“奔跑”。学校连续6年用健身跑活帮助师生刻牢红色基因,引导师生秉承“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
(四)打造红色校史育人模式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落脚点就是课堂。学校积极探索将红色校史课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打造红色校史专题课程,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赴办学旧址现场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轮流担任课程专题主讲人,从战火生根、科技报国、胸怀天下、信仰丰碑等多维度为贝尔英才学院学生讲述南京邮电大学红色的根与魂,讲述南京邮电大学历史上为国家的邮电通信信息事业的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和壮大而不懈奋斗的人和事。通過将校史中鲜活的篇章、闪亮的精神打造成具有南京邮电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引导南京邮电大学学子在了解过去中理解今天,面向未来,刻苦学习,矢志报国[3]。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培育爱国有为之才,学校加强校地合作,将山东战邮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确定为红色校史研究基地,设立“不忘初心,烽火相传——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与学校诞生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委、县党校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三、红色校史融入思政育人成效启示
在红色校史育人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获得感、满意度、自信心稳步提升,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更加彰显,凝聚起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青春力量。
学校的党建思政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师生党支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博士研究生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辅导员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党课微视频获评教育部“最佳微视频”,原创红色校史剧《赤子》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原创话剧《奔跑者》获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原创朗诵诗《我心中的岛》和舞蹈《我等你》获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等等。
学校的党建思政工作成效在青年学子身上获得体现。近年来,学生主动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参加西部计划18人,参加苏北计划2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8人,总计28人;2020年参加西部计划16人,参加苏北计划10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12人,总计38人;2021年参加西部计划23人,参加苏北计划11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16人,总计50人。矢志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服务,“到基层去、到信息报国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南邮学子的青春选择。
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不断彰显,学校的科技工作者用行动彰显南邮精神,用智慧践行信息报国的爱国精神。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博士团队参与了探测器核心部件的前期研制和后期保障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发了“疫情联防信息电子登记系统”“人工智能物联网体温异常筛查系统”“新冠肺炎病程预测系统”“人工智能管控平台”和“疫情分析大数据平台”等,成为疫情防控的有力武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大批毕业生到信息科技工业一线及中兴、华为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行业或领域单位去,撑起了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脊梁。
学校倡导的红蓝融通育人效果显著。《“红蓝融通,四链融合”双融机制推进大信息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
1名博士生入选教育部“蓝火博士生工作团”,并因服务表现突出获教育部表扬。南邮学子在国际国内重大竞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赛特等奖暨优胜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瑞萨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SIAM奖(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奖)、Frank Giordano Award(冠名奖)等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学校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和江苏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国家信息产业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信息创新人才保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4]。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生动的“教科书”,是高校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显性与隐性育人资源的聚集。高校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红色校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史中模范人物精神资源,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充分释放红色校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导向、示范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主动传承红色基因,浸润红色文化,培育红色观念,提升红色素养,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进而将厚重的红色历史积淀转化为巨大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用思想引领推动育人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A/OL].(2019-08-14)[2022-06-20].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 南京邮电大学:传承红色校史 矢志报国育人[EB/OL]. (2019-12-26)[2022-06-20]. http://xhv5.xhby.net/mp3/pc/c/201912/26/c729399.html.
[3] 南京郵电大学打造红色校史思政课[EB/OL].(2021-06-07)[2022-02-08]. http://education.news.cn/2021-06/07/c_1211190252.htm.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