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多一线”的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创新
——以“财产保险”课程为例

2023-06-05李亚青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保险学财产保险案例

李亚青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于践行“五育并举”、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意义重大,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相关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本文从保险学专业必修课“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出发,提出“四多一线”课程思政设计方案,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突出以诚立信、以德修身、以情动人,努力践行“大思政”理念,以期为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一、“财产保险”课程介绍

“财产保险”是高等经管类院校本科专业保险学的必修课程,也是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金融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该课程兼具理论和实务双重属性,主要内容既包括财产保险的概念和分类、财产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还包括对财产保险领域主要险种的详细介绍。总体而言,该课程具有三个特色。一是应用性。枯燥的理论需要放在现实应用或典型案例中才能更好诠释。在阐释核心概念(如保险利益、代位追偿等)时,如果没有引入典型案例,学生很难真正掌握。二是学科交叉性。该课程与法学、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特别是,财产保险经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联系密切,只有熟悉相关法律知识,才能掌握课程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三是发展性。在数字经济时代,保险业经营正面临数字化转型。保险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等都在不断创新,相应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财产保险”课程思政设计

(一)思政设计理念

结合《纲要》精神,“财产保险”课程的思政设计理念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诚信服务、德法兼修”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思政设计的系统性、时效性与趣味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多课堂、多渠道”育人,以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同步提升的目标。

(二)思政设计思路

从“财产保险”的课程特点出发,围绕素材构建、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四多一线”的课程思政设计。

1.“一条主线”:诚信服务、德法兼修

保险业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诚实守信、知法懂法、德法兼修。保险经营的首要原则是最大诚信原则。保险服务业特别强调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而“财产保险”作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如财产保险合同、损失补偿原则、财产保险理赔等,均与法律密切相关。因此,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应当遵循“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工作主线。

2.“多渠道”构建思政素材库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方位收集和挖掘思政素材,构建思政素材库。线上思政材料重在收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公众号、各类自媒体平台,搜集财产保险典型案例、保险业发展的热点新闻等,尽可能利用图表数据、视频资料充实思政素材库。线下思政元素重在挖掘。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从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财产保险经营原则、财产保险险种介绍中挖掘与家国情怀、法治精神、职业伦理等有关的思政元素,以此为基础考虑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方式及途径等。

3.“多途径”改进教学

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课堂革命,并为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契机。在教学手段方面,通过引入雨课堂、云班课、MOOC等平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隐形思政”自然地嵌入专业课程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1]。在教学方法方面,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分组讨论、模拟法庭等方法,积极引入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案例教学[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诚信品格和法律素养。

4.“多课堂”联动培养

在培养模式上,既要重视“第一课堂”师生的互动,也要重视将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及包括实习实践、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第三课堂”,在多课堂联动过程中实行“隐形思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其中,“第一课堂”是指传统课堂教学与互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第二课堂”是指与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要以赛促教,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积极参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课堂”包括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校友交流等活动,通过多渠道参与社会实践,构架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增强学生的行业自信、社会使命感。

5.“多维度”综合评价

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实行“多维度”评价,具体而言,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过程与结果。除了期末考试外,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加强学习过程评价,全面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品德修养等情况。二是兼顾知识与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兼顾线上与线下。不仅要重视线下学习效果,还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和地理界限,拓展学习空间,将线下学习延伸至线上,加强师生交流。四是兼顾学生与教师。逐步构建和完善师生互评机制,不仅要评价学习效果,也要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学生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形成“督导听课、同行互评、学生网评”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并把课程思政效果作为评价指标。

三、“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思政点的挖掘与实施方式

第一,梳理各章节知识点,深入挖掘“财产保险”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第二,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结合主要知识点认真筛选相关的热点新闻、典型案例、图表、数据、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资料的整理,构建“财产保险”思政素材库,并及时更新思政资源。基于上述工作,对课程思政点进行素材匹配,并寻找适当的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尽可能做到“隐形思政”。

例如:根据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从保险公司获得的保险赔偿不能高于其实际损失,即被保险人不能因为保险而额外获利。在解释这一原则时,可以通过新闻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强调保险的本质是止损而不是获利,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保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特殊地位,强化行业担当。又如:在航空旅客责任险国际赔偿标准的教学中,针对“中国人的命不如外国人值钱吗”这一问题,可通过图片分享、课外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美两国的政府行为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人权观,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二)课程思政实施要点

1.以诚立信,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直品格

诚信是保险业经营的首要原则,也是保险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应将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敬业、守时、求真等品格影响学生。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注重“滴灌式”思政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和学习讨论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诚实、守信、正直、敬业等职业道德素养。

2.以德立身,在案例研讨中实现德法兼修

广泛引入各种典型案例,开展研讨式教学,使学生逐步成为“德法兼修”的专门人才。财产保险案例研讨离不开相关法律条款的诠释,而任何法律条款的背后,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往往都体现着对道德观念的考量。例如:在机动车辆保险中,酒驾是违法行为,驾驶人因为酒驾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驾车逃逸不仅违法,还可能触犯刑律,构成交通肇事罪。被保险车辆因上述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属于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在相关案例研讨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法律条款的解释,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做遵纪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

3.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中强化家国情怀

中国财产保险业厚积薄发,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述财产保险发展史、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等具体险种的发展历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追踪保险行业的亮点和热点问题,分享典型保险企业的成长案例或保险业界精英的成功故事,增强学生的行业自信、行业认同和行业使命感。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要适时穿插“中国故事”,做到以情动人,以故事教化人和影响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三观”、塑人格,心怀家国天下。

猜你喜欢

保险学财产保险案例
“新财经”改革背景下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
“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保险学: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保险学: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