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州关帝庙建立与历次重修考

2023-06-05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关帝庙重修

侯 慧 明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太原 030031)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关公神话传说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说南朝陈国皇帝陈伯宗托言“关羽显灵成神”,于光大年间(567—568)在关公被害之地当阳县东三十里的玉泉寺西北为关公立庙,并在玉泉山为关公建冢,这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座关公庙。到了隋朝,随着关公“显灵”以及庇护百姓的神话传说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关公庙的新建也随之变多。

一、解州关帝庙始建及宋金元重修

民间祭拜关羽起源于关羽故里河东解梁县,即今山西解州。关公早年在家乡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深得民心,当关羽被害的噩耗传来时,乡民为了感谢关公以前的义举,应该是对关公进行了祭祀。这一推测从常平关帝庙现存树龄1800年左右的柏树可兹为证。

(一)宋金解州关帝庙

据比较可靠的史料记载,解州关帝庙是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元祐七年(1092)重修,“侯本解人,庙于郡城之西,庙久不治,里中父老相与经营,加完新焉。时维太守张公、别乘张公相与为雍容镇静之政,而解民熙然乐之。日有余暇,可以致力于神矣。”[1]168这次重修属于官民共同营修,但根据最早的关公庙出现在陈隋时代推测,解州关帝庙建立时间应该早于宋代,在陈隋时代已经建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解州关帝庙在金代曾重修,据田德秀撰《嘉泰重修庙记》“解实公之故里,庙在郡城之西,春秋祈祀,送迎奔走,四远之人,惟恐其后。本朝虑公之庙岁久将毙,特降明命而完新之。”[1]174“嘉泰”为南宋年号,对应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此次重修属于政府官修,民间已经开始春秋祈祀。

(二)元代解州关帝庙重修

解州关帝庙在元代多次重修,据王纬撰《泰定修庙记》载:“至治三年(1323)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宝童前马、晋宁路达鲁花赤中书、刑部尚书马思忽前马、晋宁路总管二公,谓纬言解州故城之西武安王庙,国家屡诏守臣以时致祭,此典礼也。庙岁久弗治,又大德七年(1303)地震庙坏,提点崇宁宫张志安撤而新之……圣朝至元三年(1266)宗师靖应真人姜善信奉世祖旨,护持本朝凡庙之恒产,悉主之俾修其庙。姜公两建道院于庙左,即今崇宁宫。志安靖应之孙,皇庆元年(1312)又奉仁宗旨,护持之初,志安与其众劳心勤力,言于州,州董其役,仍率僚佐属县,皆割奉以助,百工献艺。”[1]180全真派靖应真人姜善信获得元廷支持,管理天下庙宇,从至元三年(1266)之后解州关帝庙应该也被全真教管理。至元二十六年《敕赐靖应真人道行碑》载,姜善信(1198—1275),字彦诚,“自童丱,已有超俗之志。及长,白诸父母,求为□□□□□□之年,□□南□□□山求其所师者。寻又走商颜,为季父所追,迫令还家。未几,复辞去亲,知其不可留,听其所如。闻莲峰真人靳道元住玉□洞,志操□□□□□□□为门□□□□□□其□□纳之,授以相术,诸阴阳韬略之学……峰殁,即以法席付之。……见禹庙倾圮,慨然以修复为事。……庙成,上褒其功,因问禹以所行之道,公引《尚书》‘世犹古之世也,陛下诚能思”[2]2546靖应真人姜善信在解州关帝庙左侧建立崇宁宫道院,还曾经修建龙门大禹庙和平阳尧庙,并委派全真派道士管理。其徒孙张志安报请官府修缮关帝庙。

又据元陈献撰《至正饰庙记》载:“庙在治城之西,壮丽魁于寰宇,郡人有蔡荣者,睹其神庙颓圮,乃作而新之,至今三十余载。其子玉,念先志之未就,复施财傭工以喷饰之。”[1]182至正年间(1341—1368)关帝庙的重修主要由地方人士主导,似乎此时全真教徒已经不再管理关帝庙。

二、明代历次重修

明朝有历史记载的大规模重修有10余次,规模大小不等,其中嘉靖年间次数最多。

(一)明代前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洪熙元年(1425)因年久将圯,“崇宁观道士李仲谦等完而新之。钟楼台砌,耆民张敬原等创而建之。正殿簷柱,士民刘恭远等采而饰之。”[1]190此次重修由崇宁观道士主导,士绅参与共同完成了修缮。

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关帝庙正殿,由知州张宁组织重修。《成化修庙记》载:“寿亭侯庙在解州城西,创于宋。历代以来,累圮累葺。尔者知州张君宁重构规制弘壮其前簷。以石为楹者八,树表之门之左右。”[1]193

(二)明代中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正德年间,解州知州侯惟聪主导修缮关帝庙,据韩文撰《正德修庙记》载:“距解城之西百步许,旧有关王祠,乃宋祥符甲寅敕建。元祐壬申复敕重修。历金元以来,或以坤震,或以兵燹,废而复兴,不知其几。我朝追崇复敕,有司春秋,严祀著为令典。俗传四月八日,乃王受封之日,本身邻邦士夫军民赍香币走祭庭下者,肩摩踵接,无虑数十万。正德五年(1510)春,古鄘李侯惟聪来守是邦,以原建寝宫,率多倾圮,即构材僦工,撤而新之。经始于是年七月,落成于正德九年十月。”[1]206正德五年(1510),解州知州李惟聪见原建寝宫多有败坏,遂重修关帝庙,历时4年有余。

嘉靖二年(1523)朱实昌撰《嘉靖修庙记》中载:“太祖高皇帝复侯故封,弘治间始以春秋祀,著为令典。然远近之民,犹以四月八日为会,以勤报赛。至者不远千里而来,因以为市,人有施舍香钱及赋其市地之厘,岁不下二百金,少亦半之。嘉靖二年,莱阳王君士英按部谒庙,剥落不称明祀……乃委平路知县桑景孝,即以其金为工费,重加修饰。用有不足者,取之官。又令平阳推官乔年发赎金以佐之。于是官无重费,民不告劳,凡门墙、坊牌、献殿、正殿、寝宫、行廊、皆修饰一新。前当大道,则于东西各建砖门,以时启闭……造诸祭器,悉易以铜,熔为四狮于门外。”[1]209嘉靖二年,山西巡按御史王士英拜谒关帝庙,见其庙貌败坏,遂委托平路知县桑景孝重修关帝庙,门墙、坊牌、献殿、正殿、寝宫、行廊、皆修饰一新,并在关帝庙前大道东西建砖门,造诸祭器,铸四铁狮子于门外。工程开始于嘉靖二年五月九日,经一月完成。

嘉靖二十五年(1546)王忬撰《嘉靖重修武安王庙记》载:“嘉靖丙午,余督鹾政于河东,按部至解拜王于祠下,顾瞻庙貌,颓然响圮。余语知解州孔天叙曰‘守土者与有责也’。天叙唯唯退而谋诸人,得州之右室,司之巨商诸乐施者,凡若干金。余亦发财之羡余,以相厥成。遂分遣儒官卢时耆、马永健、廉敖、姚安、孙著斩材伐石,备物鸠工。径始于是秋之仲,落成于孟冬之初,凡三越月而献功。自殿寝、行廊以及坊壁、台砌饰故增新,丹朱炳耀。”[1]210嘉靖二十五年(1546)解州知州孔天叙接受巡盐御史之命令,动员商户捐资,官员捐俸,自殿寝、行廊以及坊壁、台砌修饰一新,经三月完工。

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州解情组织重修关帝庙。解情捐俸禄,众人集资以修关帝庙。据康顺之撰《嘉靖重修解庙开颜楼记》载:“解之庙侯也久矣,而为楼以栖乐者,则始于国朝,弘治时,其匾曰‘开颜’。而楼敞东西南三面,若张握然。其南楼撤于正德间,东西两楼亦久且坏。太守东平解君情捐俸金,令儒官张濡、道正杨演澄、乡人姚安、李芬、贾世荣、孙著等,复醵金葺之。乃树坊于南,以承楼之缺。又建坊于午门之南,而侯之居益崇且严矣。”[1]211这次修建主要是修缮戏楼,并在西楼之南面建牌坊,又于午门之南建牌坊。

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大地震,关帝庙遭到严重破坏。知州王维宁至庙拜谒,怅然而叹,遂捐俸金以修关帝庙,工程始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于是捐俸金若干,香火余缗隶于公府者若干,复请之监司,得金若干,赋市地之厘金若干,郡之士民及四方之助施者又得金若干,共计二千余金。……为正殿者七间,仍环以石楹,为寝殿者七间,东西为行廊者百十有余间,内外有门,陈乐有楼,翼翼煌煌,还旧规而丕新之矣。”[1]218此次维修因为是在地震之后,修缮工程量比较大,耗时三年多,最终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竣工。

(三)明代晚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万历初建麟经阁二十八楹,高九丈,翼以二楼,廊七十四。万历二十二年《郭宠与妇谷氏肩铎募众建庙碑》记叙了郭宠与妇谷氏募众建庙近一年,响应者百余家,募得百余金。“铁铸圣像二、香炉一、回子狮子各二,贡解梁,置大庙之两廊。”[3]152该碑记是解州关帝庙由村民募捐修建庙宇的首次记载。

明天启元年(1621)《新创莲池记》载:“因香火抵充国税,累年缺修补费,殿庑渐颓圮。先州守唐公有感于黄冠之奏,转详院道批允修葺,委前王二守,估地工费约一千七十两零。适唐公升去,熊公相继,未久迁,廷至二年外未行……张堂尊见坊南隙地数十余亩中一池,深丈余,即慨然曰:‘此地可种莲。’……时已季春,即远购莲秧数十株栽其内……春正月,庙工报完,堂尊即捐俸金金圣躬。旋又修老子庙暨官厅,旋又创莲亭三楹……经始于万历四十八年二月,断手于天启元年三月。”[3]196张起龙担任解州知州后,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将筹划数年未举的修缮庙宇付诸实施,并创建莲花池,天启元年(1621)三月完工,至此关帝庙的格局已趋完善。

明崇祯十一年(1638)解州信女路氏前往蒲州募捐,得到众乡民响应,于崇祯十三年(1640)夏实现了“重贴寝殿关圣常君金身、关圣娘娘金身”[3]208的心愿,此次重修由一女性发起,且捐资者90%以上为女性,这是十分罕见的。

三、清代历次重修

清朝对关公的崇拜更胜于明朝,对解州关帝庙的重修亦是达到鼎盛时期。

(一)清代前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康熙四年,陕抚贾汉复“以占籍曲沃,居近圣人,捐廉重修。”[3]323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崇宁宫,《重修崇宁宫三清殿庑碑记》载:“吾解有崇宁宫,其名则昉于宋,为关帝庙香火设也。元季修之,明嘉靖时两修之,牧伯黄公菲菴、赵公问义同传不朽。贞珉岿然尚存,可听其殿庑颓废荒秽,而弗之理耶?甲申鼎革,陵谷变迁,诸羽流窃割廊庑余地,攘为己私。住持而佩累若者,又有所利而为之。闤闠之雄,日相率饮博于中,嫚神亵道,未有过而问之者。岁在壬子,今牧伯天行陈公,简羽流之勤而直者,以又轩李子仁彦署道正司事……于是量其入各输赀以赎故地,复规制如旧。请命于牧伯,牧伯曰:‘可!’乃捐俸助成之……始于壬子秋,迨癸丑春,前后仅五月而告成功……三清正殿五楹,仍旧贯碧瓦朱薨,鸟革翚飞,神像俱焕然矣!旁庑二十楹,敝者新之,缺有补之,亦复其旧。”[3]227陈天行于清康熙五年(1666)任解州知州后,任命李仁彦署道正司事,革除道士割地售卖、中饱私囊、饮博嫚神、不守戒律的流弊,赎买故地,恢复规制,主要修复了崇宁宫道院,用时5个月。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于关帝庙大殿之内。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初三日,庙会期间,关帝庙忽遭炽火焚毁,“举所为起敬起畏者,尽已消归乌有”[3]262。李从善在灾后进行募化和修缮,但因工程浩大,未能完成。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经过解州,拜谒关帝庙,敕令修复,“今上御极之四十有一年,岁壬午夏,关夫子庙灾。越次年,癸未冬,皇上圣驾西巡,道幸解,见之怃然,敕加意修复。会当事者弗善事,遂中格十余年,来过者叹,拜者泣,徒奔走于荒烟蔓草而已。”[3]268虽然是康熙皇帝的敕命,但因当事者不善事而搁浅。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解州知州祝增到任开始重新修复,“越己丑(1709),海宁祝老公祖来牧解。甫下车,赡拜彷徨,即锐意兴复,大力独运。首从春秋楼起,以次创复。洎三年壬辰,公以循良冠河东,今抚宪苏公特题超升平阳大尹,承天子命,踵成前事。公益鸠材庀工,其用不赀,经营措办,运化若神。甫二年而厥功告成,不减于初。”[3]268从康熙四十八年解州知州祝增复修到继任者陈时续修,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缮基本完成。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刻康熙二十八年之规约碑,重申对庙产的保护和监督。[3]264

(二)清代中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韩桐到任后,在百废俱兴中,承前辈之迹,致力于关帝庙的修复工程。后因调任忻州,由张镇代之重修关庙。《重修关帝庙记》载:“至本朝康熙壬午,陡遭回禄之变,画栋雕梁,荡为灰烬。越数岁,海宁祝君增照依旧规重建,迄今五十余载,廊庑倾颓,金碧剥落。前牧中州韩君桐,劝捐五千余金,择绅士之老成者董其事,殿阁长廊以次葺补,重绘帝之遗事于壁间,功兴未半,旋调忻州。山左张君镇,踵而修之,经营区画,备极匠心。以从前乐楼逼近正殿,士女喧哗,颇觉亵渎,遂移建雉门内,而雉门复增高之。重立牌楼,益加宏敞。午门旁增置牌坊各一,盖鸠工庀材已三载于兹矣。又念庙南旧祀结义神像,内有池沼遗址,疏其湮塞,砌以砖石,植以芰荷。其中央建亭榭三楹,总开四面,额曰‘君子’。高墉四围中,桃红与柳绿相映,修竹偕古柏交加,自春徂冬,清香远袭,仿佛昔日桃园胜境也。”[3]290这次重修,图绘关帝故事于廊壁间,又将乐楼移建雉门内,增高雉门,重立牌楼,午门旁增置牌坊,结义园内种植荷花,建亭榭,前后历时三年有余,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修缮。

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言如泗重修关帝庙,“庙南有园,左右莲池,前为君子亭。林木蓊郁,池泉清澈,颇有幽趣,游人于兹憩息焉。后建结义庙三楹,左关,右张,中位昭烈,遥与大庙相对。余莅州瞻谒,心窃不安者久之。粤稽三国本传,昭烈为平原相,夫子与桓侯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桓侯传又称,夫子年长数岁,飞兄事而已。结义名称非古也,矧君臣分定,并坐一堂,且君庙北向,臣庙南向,神其安否?余进州人士而正告之,桃园结义正史不传其说,夫以异性不啻同气友恭,推及朋侪。夫子一片丹诚,同心戮力,共扶汉室,始终不渝。不特可以风后世之为人臣,并可以风后世之为人弟、为人友者。其说至今存可也。师其意,不妨留其迹,爰撤像绘图,仿佛当年微时景象。并重构数楹,勒石于内,题额曰‘结义园’。”[3]292他认为结义庙位置不当,刘备为君居中,庙宇应该南向,而此时关帝庙宇南向,刘备庙宇反而北向,不符合君臣上下等级之规制,将庙改为北向,进而认为“桃园结义”也非正史记载,因而恢复三人未称帝时的“情景”,绘图刻石贡阁中,改额“结义园”。

乾隆三十五年(1770)民众捐造关帝行轿。[3]301乾隆三十七年李友洙任解州牧,历时5年修缮关帝庙、扩建结义园,“疏渠引泉,复达于园之前后三池。阁之后,面渠筑三楹,颜曰‘教忠堂’,尊夫子之道也。环以长廊,辅以夹室,结构宏整,风气益固。两池之旁各建舟亭以临之,一曰‘秉正’,一曰‘尊王’,明结义之志。于是园之胜概毕臻,规模亦略载矣。人有余力,彻庙之内外更而新之,若御书楼,若大殿、乐舞楼、午门、两庑画壁、钟鼓楼、庙城及门东西坊两重次第修理。起癸巳孟春,迄于丁酉季夏,阅五载而工竣焉。”[3]307此次重修,主要是恢复了结义园,并增设舟亭,对御书楼、大殿、乐舞楼、午门、两庑画壁、钟鼓楼、庙城及门东西坊也进行了重修。将殿堂命名为“教忠堂”,舟亭以“秉正”“尊王”命名,无不表达向关帝学习,教导民众“忠诚”“守正”“尊王”的思想。

嘉庆十年(1805),分守山西河东平蒲解绛霍隰地方水利兵备道兼管山陕河南三省盐法道刘大观主持重修解州关帝庙。这次重修规模比较小,“嘉庆九年(1804)甲子,河东旱,民饥。圣天子忧之,命缓征,舒民力。乙丑又旱,民益以不支,命发帑抚恤,又以廪粮,食河东二十六州县之饿者。一夫失所,惟有司是问……是帝庙之重修,观尤不敢不竭其诚,用殚其力也。解州刺史吴君率乡耆、翰林院待诏马见龙、江西安远县知县马凌云、陕西试用知县侯在忍、寿阳县训导李逊志等襄理其事。”[3]324此次重修关帝庙正值旱灾之后,主要依靠官府力量。

三年后,解州知州成宁于嘉庆十三年(1808),对解州关帝庙又一次开工修缮,“虽庙貌尊严如旧,而栋宇渐就倾圮,赡拜之下,愀然动容。窃欲鼎而新之,以费巨未敢发也。适河东观察来谒,言及此举,观察瞿然曰:‘此盛事,必当为;为之,必不可缓。’乞余捐廉倡始,不足者募之。及旋太原,又谋之方伯金公。方伯曰:‘某前任河东,蓄此志而未果,适拜湖南臬司之命,至今耿然。今得捐俸以酬夙愿,不胜幸甚!’自是廉访观察郡守以下皆趋义,输金各有差。诸郡富户及河东商人亦踊跃从事,经画一载而费集。敬卜戊辰八月二十七日兴工,次年六月初六日告成。”[3]323此次重修主要由解州知州成宁组织募集资金,地方官员、富户、商人均参与其中,用时9个月完成修缮。

嘉庆二十年(1815)解州一带再次发生了大地震,关帝庙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立于道光五年的《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载:“州牧保英上其事于当路,经衡体斋、成果亭先后两中丞暨僚佐捐俸以助,而运商与往来行商亦共乐为输赀,约得银七千有奇。未几,保公去任,州牧徐公承庆,实经始之而未竟也。余莅任兹士,拜瞻之下,怅然久之。因亟择晋绅中之老成董其事,经营区画,鸠工庀材,倾者扶之,缺者补之,漫漶者修饰之。起功于甲申五月,至乙西秋季,凡阅十七月而落成。自殿庑行廊以及坊壁台砌,去故取新,坚固壮丽如昔焉。”[3]347震后庙宇毁败,州牧保英即上报,筹银7000余两,保英调离后,继任州牧徐承庆亦着手筹建未竟,后在知州张秀芝的主持下,道光四年(1824)五月开展重修工作,用时17个月至道光五年秋终于完成。此次重修庙宇费时之长、历任官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解州关帝庙自道光五年(1825)修缮后,历经40余年,其春秋楼损毁严重,楼将倾圮。咸丰九年(1859),知州叶筱珊即筹划重修,但因筹费艰难,到同治六年(1867)方才动工。知州朱煐接任后,采取多种筹资措施,重修春秋楼,终于同治九年(1870)竣工。“春秋楼仍复旧观,凡庙宇廊房碑门楼阁靡不换然一新,金碧照耀。又常平庙、结义园均藉一律修饰完竣。园内旧有池,池栽芰荷,仍疏凿种植,以复其旧,并植桃百余本,志当年胜迹焉。”[3]382解州关帝庙大规模重修的同时,常平关帝庙也一并得到修缮,从咸丰九年(1859)到同治九年(1870)间对庙宇的重修是碑刻所见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治重修关帝庙工程主要由官府主导,两庙同时重修,动员官员、商户、民众数量甚巨,捐资巨大,同时制定庙宇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将庙宇的庙产管理权从道士手中收归绅商组成的董事会管理,由官府监督。“从盐纲筹银三千两,乃克诹吉修建,而经费不敷尚巨。程公立斋到任,又会同绅耆邀集士庶客商,或计资,或按地,或分铺户,定施助之多寡,共集银一万四千五百余两……所用尤不给也。煐闻之,窃用慨然。盖帝庙每年房地租银为数略计二千两,何听其悉归乌有?每遇大工,动须国帑民赀,方能举办。噫!此司土者之责任也!爰不辞怨谤,剔积弊,定章程,即于是年四月会毅然举行。”[3]382从盐税中筹集经费,又按照商人资产、民人地产、商铺摊派集资,同时使用关帝庙出租房产、土地的租金等,将两处庙宇修葺一新,共耗资约两万两白银,可谓耗资巨大。同时,对庙内的房产、田地等财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制定了12条规定,以清除历年资产管理积弊。

(三)清代晚期解州关帝庙的重修

光绪年间解州关帝庙再次遭受火灾,“自光绪丁未、己酉间,连遭回禄,致将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华、西华二门、钟楼及牌坊并庙内外廊房百余间、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大门概成灰烬。解之绅商士庶触目惊心,欲重新之,苦力不举。幸蒙前清解州直隶州知州李公保邦,转详河东观察陈公际唐,体国家崇祀之心,察士民尊神之意,派员勘验,估工需银三万余两。陈公许由盐务项下筹银一万五千两,令本地绅商士庶担负银一万五千两,合成三万两,计大工可成。不意道署只领银三千两,商界募款尚未交齐,民军忽起而工止矣。计前之修成者,庙内外廊房百余间,乐楼、大门、文经门、武纬门、东华门、西华门、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等工约计费银一万四千两有奇。民国成后,时势变迁,盐款由运司专管,道署无从筹凑,午门、牌坊、钟楼、崇圣祠大门各工因之停顿。迨民国八年,士绅因前工未竟,设法筹款,复谋兴修,午门始克动工。”[3]436此次开始于光绪三十三年的修缮规模大,耗费甚巨。

“午门一役,十余年来未有敢言建筑者,诚以工程浩大,筹款维艰,非得强有力者爲之提倡,万难集事。幸我知事徐公莅任是邦,入庙展拜,瞻望咨嗟。进士绅而问其故,士绅且殷殷恳请。公慨然曰:‘是余之责也!汝第鸠工庀材,我当有以筹之。’先拨志诚公局加增三成房租益之,以该局存款二千元,再将贡院万寿宫房屋地基作价购买,以资弥补。有此巨款,克日兴工,仍有不足,商民捐助。开始于九年正月,且告督工士绅,绘旧日午门图以进。”[3]437民国十一年(1922年)才逐渐恢复。

抗日战争期间,解州关帝庙被日军炮火毁坏,“自国是日非,兵连祸结,延至二十七年仲春初,解县因受战事影响,遂致崇宁殿、圣母殿、嗣圣殿、春秋楼、刀楼、印楼并廊房百余间东西官厅等处多被炸毁。”[3]461其时运城已经被日寇占领,处于沦陷区,因此碑文比较隐晦,并未直言是日寇炮火毁坏庙宇。重修碑文后刻有日本守备队日寇名字以及维持会汉奸名字是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证,也是一些数典忘祖汉奸的罪证。

总之,关帝庙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建立,历任地方官员都将修建关帝庙作为重要职守,持续修建,规模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宋元祐年间重修,时隔约80余年,到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再次重修也已经过去110余年,到元代至元三年(1266)重修,时隔50余年,之后大德七年(1303)重修,时隔37年,到皇庆元年(1312)再次重修,时隔9年,到泰定年间(1324—1328)再次重修,时隔约12年,到至正年间(1341—1368)再次重修时隔约30年。明清时代修缮更为频繁,史载明确的重修在明代约有11次,清代约有14次。庙宇颓坏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风雨侵蚀以及地震、天火等规模性损坏,但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明末战乱、人为用火不慎,以及日寇炮火的破坏等原因导致庙宇损坏。一般情况下,砖木结构的建筑5年到10年左右就需要修缮,30年则需要大修,应该有很多的规模不等的修建活动并未载入史册。

解州关帝庙在历史上屡次重修,规模大小不等,大则整体维修,增设建筑,小则为塑像贴金绘饰,或者增设塑像、楹联等,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官府官款以及庙产收入,其中又分为香火收入与庙产租金收入。商人、信众等的布施则发挥了辅助性作用。寺庙维修持续时间则短则数月,多则数年,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甚至直接由皇帝下达敕令修建,而国家巡盐御史、省府官员下令重修,并直接参与其中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重修次数多,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充分说明关帝庙已然成为国家从最高统治者到地方官员高度关注的神圣庙宇,关帝庙在解州民众心中也具有最为崇高的神圣地位,同时也表明国家和民众对关公的虔诚崇奉。

猜你喜欢

关帝庙重修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线上建课重修的探析
福建东山关帝庙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关帝庙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