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缙云壶镇“五·廿八”活动中的妇女主体性
2023-06-05杜钰婧
杜钰婧
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已取得卓越成效,作为乡村的主体,村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受益人,其中也包括农村妇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妇女群众的“她力量”再次引起了学界的思考,其关注的主要是农村妇女发展和农村地区性别议题中的思想与行动问题。
乡村振兴对农村妇女群体来说,一方面,在“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地区,推动男女平等的阻碍远大于其他地区,加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力量博弈,城乡差距也在分裂女性群体内部的团结,农村妇女落入了性别和地域的双重弱势境地;但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妇女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农村妇女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而农村妇女的自身强大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大可能性。[1]
要形成和促进乡村“她力量”的传播,最根本的是农村妇女自身要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并转化为外在实践,这就是乡村振兴中农村妇女主体性的建构与演变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依托浙江省缙云县壶镇大型活动“五·廿八”集市开展了实地调研。这场集市吸纳了壶镇56 个行政村的村民参与,为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农村妇女样本。
一、主体意识:农村妇女先进观念的找寻与建构
马克思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但“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人的特性所在。[2]47主体性是主体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其特质为内生性和能动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以及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主、自觉、选择和创造的特性。[3]主体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想法的差异都会对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乡村振兴的潜力就根植于此。因此,对主体性的理解可分为四个角度:第一是自主性,是指主体独立自主进行判断、选择和决定自己思想及行为的能力;第二是自觉性,是指主体能明确认识自身目的和选择的价值及行为模式的能力;第三是选择性,是指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进行系统规划以获取最优解的能力;第四是创造性,是指主体通过实践创造出全新实物的能力。在这四个方面,农村妇女的“她力量”都有所突破。
(一)自主性:打破依附,独立自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妇女的独立来自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新时代农村家庭内部夫妻权利的互动模式正在向男女平等的形态转变,农村妇女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其主体性进一步彰显。壶镇“五·廿八”集市在场的女性人数要远多于男性人数,无论是摆摊的摊贩还是前来采买物件的村民,男性只占少数。很多摊位的摊主都只有一位女性,她们对商品的售卖种类、售卖价格和售卖方式有着完全的自主权。而从购买产品的女性也可以看到,她们可以自由挑选喜欢的产品,在付款时也不需要受到男性的限制。无论购买何种产品,女性都有发言权。
调研中访谈了两名女性摊主,A 摊主摆的是卖炸串和缙云特色小吃的摊子,另一位大学在读的摊主B 主要售卖网红产品。两名摊主表示,她们得到要开市的消息就决定要来摆摊了,她们可以自主支配摆摊获得的收入,并不需要完全用于补贴家用。这两个案例说明,农村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和家庭中的事务有着自主性。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做事,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男权社会中父权制的影响,而时刻听命于父亲和丈夫。可以说,“依附性支配”在新农村已不是主流。
(二)自觉性:以我为主,平衡各方
农村妇女的自觉性提高,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在日常生活中,妇女经常受到“工作—家庭”两者的选择困扰,农村妇女的主体性受限于家庭和性别的双重束缚。许多农村女性都要被迫放弃个人价值,以维护家庭价值。
调研现场的摊主C 表示,她并不是全职做地摊生意的。平时她在家主要从事微商工作,售卖的产品以奶粉、洗衣液等日常用品为主。选择微商作为职业,一方面是收益较高,并且能扩大交际圈,对于处在农村人情社会中的留守女性比较友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陪伴老人、孩子和打理家务的考虑。但被问到真正想做什么时,她表示现在就很好,想不到别的工作可以做了。在这位农村妇女身上可以观察到,虽然农村女性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家庭分工中的夫妻平等互动模式已成为常态,但长期的思想教化让她们将“妻子/母亲”的身份置于女性的主体认知之前,大多数农村女性还是面临着母职角色的困扰,为孩子的担忧会影响她们在某些事情上的选择。这也使农村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主性与多样化受到了压制。
(三)选择性:女性特质,优势叠加
在从事行业工作时,女性角色的性别化和去性别化是一个凸显的性别议题。女性在工作中的“去性别化”是观念、制度和现实的共同影响,女性特质有助于形成亲和力和感召力,在情感治理和指导关怀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塑造男性特质和中性气质,更多的是出于掌控风险和解除纠纷的情况,需要以强硬、果断的态度去制止矛盾。[4]因此,更多的农村女性会选择男性化和女性化进行优势叠加的中性化特质。
调研中有一位在校女大学生D 来集市当志愿者,以此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表示,如果现场有人起摩擦,大家都会让她赶紧避开,很多体力活也不会安排给女性志愿者做。但在她来看,很多工作是力所能及的,这种“体贴”反而让她产生了因为是女性而被小瞧的感觉。在集市的其他角落,中性特质或男性特质也比女性特质更为常见。农村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着多重角色认同,在各种场合中不断切换女性特质和中性/男性特质的使用方式,甚至有些农村女性为了规避风险,还时刻以男性的作风习惯示人。这种出于社会现实影响的女性去性别化现象,对农村女性实现“她力量”的主体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创造性:主动创造,被动认可
目前,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空间依然有限,农村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并不能直接带来政治地位的提升。农村女性作为创造主体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较大的限制,关乎女性合法权利的很多问题也很难进入村民议事的主流。农村妇女权利不能靠农村妇女主动创造,而要靠其他因素被动给予,就是对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一次冲击。
家中女儿正要毕业的E 就表明,她非常希望女儿报考公务员,因为这是一项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但她也知道女性要发展到高层是很困难的,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说明,农村女性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明显:主动争取的东西争不到,被动卷入的东西卷不赢。但即便如此,也有大量农村妇女将从政看作下一代女性奋斗的目标,这是她们观念中最好的出路。因此,农村妇女主动创造的成果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到农村妇女参与政治选举,只要是农村妇女自己想要的、符合条件的,就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农村妇女的主体意识。
二、主体角色: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活动
农村妇女力量的崛起,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提高,使得她们在面对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各种机遇和问题时不再是“局内的局外人”。她们正在成为作为主体的“局内人”,从“她者”生存的边缘地带向新农村的共建中心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性提高促进了“她力量”的实现。
(一)经济主体:乡村经济建设中的致富力量
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市场驱动的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给妇女工作机会和家庭性别平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妇女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显著提高,男女双方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相对占比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缩小,催生了一批经济方面的农村妇女典型。
F 是一位缙云土爽面制作者,她不断摸索和创新缙云土爽面的制作加工技艺,纯收入能达到200—300 元/天,实现了技术致富的目标。在她的带动下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制作和售卖土爽面,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妇女的经济收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收入,让F 产生了强烈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她的经济收入增长也使她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提升。又如,G 是一名手工艺制作者,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售卖成品手鞠球和松果工艺品,像现场展示的一对喜球,其售价能达到每个600 元。手鞠球成品以大小和花样为定价标准,球越大、色彩越丰富、纹饰越烦琐,其售价就越高。她的收入足以支持自己的日常开销。
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妇女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她们能自给自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同时,经济地位的提升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农村妇女在情感、经济、思想上的独立都在促进她们主体性的建构,有助于从根本上为农村妇女增能。
(二)政治主体:情感治理和调解纠纷的骨干力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农村妇女自主意识的增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得到了更多保障,她们政治参与的行为模式也日益多元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妇女开始主动争取竞争体制中的话语权,在村委会中的比例日渐提高,并且由于强共情、细心、温柔的女性特质,“她力量”成为调解村民纠纷、维护乡村稳定的主体。H 是这次壶镇“五·廿八”集市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段时间,她负责确认摊主信息、做好登记,为后续对接做实做细基础工作。除她以外,壶镇还有许多妇女干部也都在各自岗位上分头开展筹备工作,从宣传造势到摊位招商,切实展现了农村妇女干部的“她力量”。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实现与扩大,离不开妇女主体参与意识的崛起。同时,传统性别观念的破除,也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道路扫平了一些障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庄治理的权力结构由当初村委会的单一选择转变为村委会、专业协会(如当地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作社等多元并行的宽广格局。这些体制外的空间能为更多农村妇女提供参与村庄治理的渠道。农村妇女在各行各业都“拧成一股绳”,就会有更高的政治地位,并以此推动更多的妇女站到一线发挥“她力量”。
(三)文化主体:本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力量
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的富裕,又包括精神的富足。乡村振兴对文化传承和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一批乡村文化女性精英崭露头角。她们一般活跃在科教文领域,从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以现代化的创新形式对其进行改造,将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和当地妇女生计联系在一起,在保护、继承、创新文化的同时,为改善妇女就业、提升当地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I 是一位缙云织带文化传承者,她从小就学习织带编制工艺。在现场,她会细心讲解和演示织带编织技艺,并向大众普及缙云当地的织带文化与畲族织带文化的异同。她表示,最开始做织带是因为喜欢这些艺术,后来靠着手艺实现了经济独立。到现在,她更加重视织带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她的目标是让来百廿间的每一位游客都了解缙云织带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又如J 是一名稻秆画技艺传承人。她所创作和展示的稻秆画与别处不同,除了以仙都等山水自然景色为内容的画作,还有很多展示缙云当地文化故事的作品,如黄帝像,就非常新颖独特。她把缙云文化和历史作为稻秆画创作的灵感源泉,作品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农村妇女个人的爱好和技能可以转变为实在的文化影响力。而在地方支持和旅游业、市场化进程的机遇中,农村妇女也能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丰收”,这对农村妇女个人主体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村妇女由于身处人情交际的大网络之中,所有主体身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她力量”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结合体,持续对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
三、结语:赋权乡村妇女,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是涉及乡村经济、生态、文明、治理、生活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更多的农村妇女以积极的主人翁态度走出家庭空间,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和振兴,才能真正展现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乡村振兴图景。目前,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在承担着主要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照料工作,而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尚未实现全方位的觉醒。因此,“她力量”不应该被遮蔽;相反,只有充分尊重农村妇女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动她们的建设力量,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惠及大众的意义。
为此,农村女性和全体社会都要共同努力。首先,要从农村妇女的主体性出发,赋权妇女,把妇女的发展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考虑农村女性的利益诉求,实现农村女性内驱力和外力推动的双力合一;其次,要充分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妇女模范代表,宣传推广农村妇女勤劳致富、主动参政、传承文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让农村妇女互相传帮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美美与共。在乡村振兴中,政府和社会不断促进农村妇女的“她力量”赋能,切实提升农村妇女主体意识,有广度、有深度地实行农村妇女帮扶项目,必然能让“她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图景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