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3-06-05高俊波朱锋钊杨佳琪张华琦严易
高俊波 朱锋钊 杨佳琪 张华琦 严易
摘要: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专干班”为研究试点,通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农牧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例, 旨在为其他农业类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举全党和全社会各界之力推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农民是主体,人才是核心要素。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包括农业产业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基层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我国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和乡村振兴治理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1]。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涉农高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办学优势,加强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乡村治理人才,从而引领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排头兵。如何发挥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涉农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一、涉农高校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 “三农”人才培养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
“三农”问题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 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 个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 兴、组织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人才结构不 合理、总量匮乏、流失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 振兴发展[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短板,“三农”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
(二) “强农兴农”是涉农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科技、文化等优势,赋能乡村振兴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涉农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农”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强化“知农爱农”新型农科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中发挥“头雁”效应。
(三)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地方涉农高职院校位于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充分了解当地“三农”问题根源和特质,在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乡村振兴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其他高校,地方涉农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政策的倾斜引导下更有利于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开展,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上更加精准化。此外,近年来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贵州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贵州省“校农结合”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实施意见》《贵州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文件,要求各高职院校从强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七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地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二、涉农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状
(一) 主动意识不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涉农高职院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能否实现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意义。我国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匮乏、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致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农高职院校必须主动提升服务意识和潜在能力,深入对接农村地方特色产业,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科技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目前,虽然众多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受困于生源压力和经费不足等因素,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意识不强,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和相关的考核激励政策,无法激发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3]。
(二) 办学定位不准确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农业复合型人才,涉农高职院校作为 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结合自身特点,更新办学理念、明确 办学定位。以服务“三农”为办学方向,树立“知农爱农”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强农 兴农”视为己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但我国大多数涉农高职院校趋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办学定位较为模糊,开设学科门类较多。相比于其他学科,农科专业主体地位并不明显,毕业生源数量有限,在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三)学科设置不合理
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農业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为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农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对接乡村产业需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技术与农业专业交叉融合,强化农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目前,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仍然延续传统学科设置,培养的人才类型较为单一,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匹配度不一致,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办学模式单一
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任务艰巨而复杂,需要各部门和社 会各界力量参与。涉农高职院校应完善“政、校、行、企”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政合作、校 校合作,联合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乡村振兴命运共同体,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平 台,形成多种主体参与的办学体制。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仍延 用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办学模式,在乡村振兴人才培 养上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五)培养模式不灵活
乡村振兴要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象包括农业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乡村治理人才等。在培养模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和多渠道,将学历提升培养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上应该更加灵活,注重集中与分散教学、农忙与农闲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部分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只注重了培养机制等顶层设计,忽略了培养模式和培养形式的细化,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中缺乏活力。
(六)思政教育有待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涉农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将耕读教育、职业道德、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引导毕业生树立服务乡村的“三农”情怀,灌输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热爱农村的理念,鼓励他们毕业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目 前,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涉农院校的毕业生返乡工作意愿不强,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较为普遍[4],因此,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刻不容缓。
三、铜仁职院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 以“农”为本,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所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国家骨干专业。学院以服务“三农”为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以全国高水平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办学定位着眼“农”、办学思路围绕“农”、人才培养面向“农”、专业建设紧贴“农”、科技服务惠及“农”,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养“爱农业、懂农业、善管理、会经营”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农学院,坚持以“农”为本聚焦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铜仁市乡村定制培养具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人才,简称“乡村振兴专干班”。2021年,农学院下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和生态农业专业首次开设“乡村振兴专干班”,共计招生100人;2022年,畜牧兽医专业、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各开设1个“乡村振兴专干班”,共计招生170人。
(二) 多元主体协同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多元化主体协同办学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多元化双主体集团办学,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致力于打造山地农牧人才培养新高地。2020年,铜仁职院与松桃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围绕地方农牧产业发展需求,为当地订单培养一批产业人才和乡村干部;2020年,铜仁职院与松桃德康农牧有限公司成立“德康产业学院”,开启了校企深度合作助推产教融合的新模式;2021年, 铜仁职院与铜仁市政府合作,依托铜仁职院开设“乡村振兴专干班”,实施“精心选调、精心管理、精心跟培、精心运用”等四措施,为乡村振兴定制培养基层治理人才。
(三)高水平专业群打造现代农牧复合型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批能够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实用技术从事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全產业链人才,传统的农科人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铜仁职院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趋势,组建了以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电子商务组成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支持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养、加、销”产业链,创新了“六双融通,互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平台共享,专业分立,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山地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培养全产业链人才。设置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素质教育平台课、专业方向基础课、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方向拓展课、专业群拓展互选课。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素质教育平台课培养学生乡村治理能力和塑造学生服务“三农”的情怀;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岗位生产与经营管理能力;专业群拓展互选课培养学生农业产业链的知识迁移与岗位迁移能力。
(四)“三农情怀”为乡村振兴人才铸魂
目前,涉农高校毕业生“离农”现象普遍存在,加强“三农”情怀的思政教育对于引导更多毕业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至关重要[5]。铜仁职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基于“三农”情怀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将“三农”情怀融入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将“三农思想”“三农情怀”“三农故事”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6],创建了贵州省情、历说农耕、乡村振兴专题等耕读教育特色课程,建成了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农耕文化馆、食用菌标本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实践教育基地;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现代农业科技、农村治理体系、农耕文化等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融入专业教育中,强化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价值观;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各类双创赛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领域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农业技术认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开展“一师、一村、一品”科技惠农服务,组织学生下农村、进农户、传技术,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养殖圈舍、生产车间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切身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美、奉献“三农”之美,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
结语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破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瓶颈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涉农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坚持以农为本的办学定位,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本领,通过 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淬炼学生“扎根于农、奉献于农”的品质,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李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甘肃农业,2022(11):31-35.
[2]兰应飞,张秒高,何昕.乡村振兴视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8):47-49.
[3]米振生,王闯,孙晓慧,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94-195.
[4]赵国琴.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06):29-35.
[5]谢旖,贺名叶,蔡宁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三农情怀”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1):93-95.
[6]周维维.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实施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15-21.
基金项目:2021年度贵州省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治理人才定制培养实践与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 GZZJ-
Y2021034;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ZI2021100102。
作者简介:高俊波(1982-),男,吉林蛟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兽医学。
(责任编辑冯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