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理论”视阈下重庆城市空间的影像再现
2023-06-05陈希裴鑫
陈希 裴鑫
摘 要:“第三空间理论”是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的后现代批判地理学的重要概念。索亚将后殖民话语与女权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文化批判实践引入“第三空间”,使得“第三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批评概念。以索亚“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研究电影与短视频中重庆城市影像的“三重空间”指向,并进一步分析在“第三空间”开放性视角下,重庆城市电影中外域者的文化身份迷思。
关键词: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重庆城市空间;影像再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传播形态下电影对重庆公共空间文化构建和推广作用研究”(2016QNYS40)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空间问题的思考上,开始关注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正如菲利普·E.韦格纳指出,当代西方“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把中心放到了‘空间、‘场所与‘文化地理学的问题上”[1]109。“空间”广泛被非地理学领域隐喻性地使用,空间的科学研究也逐渐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学界将这一变化称之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空间研究上升为社会空间理论,在整合不同关于空间论述的理论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后现代架构的空间文化理论——“第三空间理论”。这标志着空间研究脱离了边缘、零散的状态,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在理论层次上得以抽象化。
近年来,重庆在电影与短视频平台的“走红”与它多元的城市空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索亚的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城市电影与短视频中呈现出的“三重空间”指向,城市空间影像中蕴含的多元空间层次从而有所显现。这些重庆城市电影与短视频呈现的城市空间不单是对现实空间的再现,更是对城市空间背后意义网络的挖掘和创造性建构。从索亚的空间视角切入城市空间领域,通过引入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概念,本文试图探讨电影与短视频中重庆空间的影像再现。
一、走向开放的“第三空间理论”
爱德华·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是其后现代批判地理学的重要概念。“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曾被列斐伏尔、福柯等人所使用,并提出了他们对“第三空间”的理解与概念界定。索亚在吸收与借鉴这几位理论家关于“第三空间”的论述同时,在此基礎上逐渐产生自己的思考与理论建构。一方面,索亚用“第三空间”来凸显有关空间新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第三空间”只是一个尝试性的术语,是一个跨学科的批评概念。同时,索亚不限于界定“第三空间”的特殊概念,在他看来,“第三空间”与其说是一种空间,还不如说是一段开放的旅程[2]74-78。“‘第三这个术语——以及第三空间这个概念——自身并不神圣,也没有将自身神圣化。这种批评方法并不意味着在‘三面前止步,建立一个神圣的三位一体,而是要继续建设,继续前进,要在已知之外不断扩大知识的生产。”[2]77就如索亚自己所说,“第三空间”并非前两种空间的叠加或延伸,而更像是对前两种空理论的修正与超越,“三”不只是序号,更具有“他者化”与“开放性”的意味。象征、符号、政治与意识形态弥漫在其中,包罗万象的同时暗流涌动。
基于此,索亚认为:“‘第三空间起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结构与启发性重构,不仅批判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思维方式,还通过注入传统空间科学未能认识到的新的可能性来使它们掌握空间知识、恢复活力。”[1]110这种由“他者化-第三化”为出发点,超越了二元思维模式的“第三空间”,将物质、真实的空间与想象、精神的的空间涵盖在内。同时,它不拘泥于仅仅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简单叠加与混合,而是在摆脱非此即彼的对抗同时,表明其在亦此亦彼的逻辑层面上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真实和想象的混合物,具有一种亦此亦彼的开放性,生成于永无完结的过程当中。”[3]
二、重庆城市影像的“三重空间”指向
(一)城市物理空间的景观呈现
在“第一空间认识论”的概念下,空间主要被看作是一种偏重客观性的“物质化”的物理空间,其“外部形态”可以根据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加以度量,从而能够被直接把握。这种认识论更为偏重于客观性与物质性,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列斐伏尔指出的“空间的实践”以及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基于索亚关于“第一空间认识论”的论述,我们能够考察活动与事物的绝对、相对位置以及地点和环境;聚焦在空间与地方环境中,物质化现象的分布形态、图案变化与变异规律;关注我们生活与居住世界的可图形化的地理状况,其中包含人的情感、行为实践以及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组织形式,如:建筑、家庭、邻居、城市、地区、民族、国家等。作为一种经验文本,“第一空间”大致在两个层面上被阅读:“一是集中对表象进行准确描绘(这是空间分析的原始办法),另一个则主要是在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物理过程中寻求空间的解释。”[2]95电影中“第一空间”主要以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即城市景观的样态显现。电影的“城市性”属性使其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空间、城市景观的呈现从一开始便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重庆以其独特的地域景观与市井文化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城市空间结构。独特的地域形态使得重庆有别于传统的城市空间,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城市空间布局使影像呈现出别样的层次感。高耸密集的现代化都市高楼、商业街与传统瓦房、阡陌小镇的参差错落,加之坡坎、阶梯与索道、穿楼轻轨等组成的独特交通系统,构成了摩登城市与传统市井的魔幻结合。
《少年的你》通过把人物放置在重庆城市中的大型立交桥、高楼和小巷子中,高低错落的地域与穿插曲折的小路将主人公困在这座像迷宫一般城市中;《火锅英雄》里作为历史影像的防空洞,延伸到远处现代化的轻轨与高架桥;《生活秀》里位于影片前景的破旧老街与后景灯火阑珊的摩登大楼,都是典型的重庆城市空间。都市空间与城市街道为个体与城市的互动预置了多样的场所,而穿插其中的交通工具则成为了城市“街道”意象的延展。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所说:“街道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街道——特别是城市街道——本身,而且还包括它的各种延伸部分,如火车站、舞场、会馆、飞机场、酒馆,等等。”[4]《疯狂的石头》以在缆车上抛下的易拉罐为诱因,串联起空中与地面空间,连带了一连串的喜剧事件;《铤而走险》经由移动的索道车厢和固定的城市建筑体将绑架者与受害者所处的不同空间隔开,又彼此巧妙地使其交叠;《火锅英雄》多次出现男主角骑摩托车从千厮门大桥上穿行的镜头;《三峡好人》《秘岸》等影片中则大量呈现了桥梁的视觉景观。
(二)人物心理空间的城市想象
索亚所谓的“第二空间认识论”,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精神对抗物质,主体对抗客体”[2]102。在索亚看来,“第二空间认识论”则假定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是完成空间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主要关注列斐伏尔所提出的“构想的”空间。因此,最纯粹的“第二空间”形式则是观念性的空间,“它从想象的地理中获得观念,并将这些观念投射到经验世界中去”[5]。此外,也可以用“内倾”与“外向”[6]这两种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第二空间”。就“内倾”视角来说,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构想城市现实,从而在心目中“描绘”出一幅独特的“城市形象”;而“外向”视角则经由理想化的认识论角度,来实现“第二空间”对“第一空间”的控制,因而“想象的地理学”意欲成为“真实的地理学”,图像与表征则试图界定现实。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物质现实与“第一空间”就此不复存在,而是指物质现实的知识本质上要经由思维、“思维的事物”,才能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空间”在电影中则主要以人物心理空间的样态出现,呈现为人物心理维度对于当下自身处境的挣扎以及对梦想之城的遥想、怀想之城的回想。在《少年的你》中,刘念与小北有着相似的出生背景,他们身处社会底层,经历着日复一日边缘生活的同时内心饱受挣扎。虽然困居于破旧不堪的筒子楼与幽暗深邃的高架下平方,但他们仍试图挣扎着改变困顿的处境,于是与空间的反抗与斗争是他们走出去的唯一途径。如果说《少年的你》是困境中的挣扎与对梦想之城的遥想,那么《三峡好人》则表达了空间的断裂感与对废墟之城的怀想。影片展现了重庆奉节县城的破碎拆迁图景,充斥着人们对将逝家园的失落和焦虑。“青石街5号”是韩三明追寻妻女的唯一线索,而这里却早已被淹没于茫茫江水中。现代化的入侵使得历史性的空间破碎不堪,成为废墟而不复存在,对故土的怀想与重寻则凸显了人们的内心冗杂和混沌的生存体验与情感状态。
(三)数据网络空间的城市体验
索亚对“第一空间认识论”与“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详细阐述与批判性分析,为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他指出,“它(第三空间)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是我所说的他者化——第三化的又一個例子。这样的第三化不仅是为了批判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思维方式,还是为了通过注入的可能性来使它们掌握空间知识的手段恢复活力”[2]102。也就是说,“第三空间认识论”是空间思考的一种新型模式,它由物质与精神空间发端,在涵盖了真实与想象的空间同时,实现了对这两者的超越,是在亦此亦彼的层面上“重构”了真实与想象的“差异空间”。索雅的“第三空间”与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所提出的“社会空间”概念一样,两者都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并且都包含感知的、构想的与实际的这三种空间性。同时,索亚进一步指出,“第三空间”是一个极为开放的空间,是一个批评交流的场地:“那里地理想象拓展开来,包容进视野的一种多重性,那是迄今为止被认识论裁判们认为是互不兼容、不可结合的。”[2]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逐渐建构起一个庞大的网络空间,并因之颠覆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仅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转变成为虚拟环境,而且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同时也日益与虚拟空间和虚拟时间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既不具有牛顿的“绝对空间”的性质,也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空间”,而是一种无限的、非物质的空间概念。同时,网络空间与“第三空间”一样,充满了复杂的人类生活行为方式。随着网络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全新的人类生活空间,在不断改造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感受的同时,生成诸多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
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平台通过不断推出交互式媒介技术,在塑造城市意象的同时,构建了一种崭新的虚拟空间。借由抖音地标AR特效,消隐的城市实体空间再次显现,并引发用户的二次创作与具身参与[7]。作为抖音地标AR特效之一的重庆洪崖洞,在吸引诸多游客前来参观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参与集体记忆书写的机会,用户由以往只能在固定位置观看地标的凝视者,成为了一个可以对地标形象进行个人编辑、个人创作并在网络平台公开发布的创作家。与“第三空间”一般,网络空间也采用一个阈限的空间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延展性。
三、文化身份与“第三空间”
在当下文化研究的语境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在特定社会中不同人群的文化身份表征。换句话来说,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自己在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究竟是“谁”的问题。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问必然会涉及到历史、种族、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与亚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领域。通过考察当前文化研究对文化身份的关注,我们能发现这一过程逐渐带有明显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倾向。正如斯图亚特·霍尔等学者所提出的,我们可以将文化身份界定为一种共有的文化,“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8]。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身份经历着不断的变化,虽然文化身份总是来自某个地区,拥有自己的历史,但是“文化身份总是在可能的实践、关系及现有的符号和观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着”[9]。
关于文化身份究竟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变迁的、人为地建构起来的这一争议,也是索亚尤为关注的问题。在《第三空间》这本重要的空间理论著作中,索亚将“第三空间”视为空间差异结构的呈现,是在真实(第一空间)与想象(第二空间)之外又融合了真实与想象的差异空间。也就是说,索亚“将空间把握成一种差异的综合体,一种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着外观和意义的‘复杂关联域”[10]。借由索亚“第三空间”视角的开放性,我们能够发现现代都市中普遍呈现的文化交融景象,现代都市的繁荣与发展正是不同文化杂交、融合的结果。但是,在这样文化共生的空间中,外来民族文化、外地文化仍然是一种“另类”的文化身份。索亚以唐人街和纽约的小意大利城等为例,指出这些来自各地的移民虽然共享着统一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但同时又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活动。就如蓓尔·瑚克斯所说:“边缘就是在全体之中,在主体之外。”[2]126
语言是思維的物质载体,在重庆城市电影中,重庆方言在台词、旁白中的大量使用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一方面,重庆方言中所透露出的豪爽江湖气,与重庆独特的城市空间相互杂糅,呈现出典型的重庆城市符号;另一方面,方言也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在大多数重庆城市电影中,重庆方言总是与普通话和外地方言相互交汇,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以及外来文化身份边缘化的处境。在《火锅英雄》中,女主角于小慧是在重庆长大的外地人,在工作中她一直使用普通话交流,见到老同学时则努力说着不够标准的重庆方言。重庆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反复转换,代表着她作为外来者试图融入当地文化的困顿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自身定位的错乱与迷惘。位于两江交汇之地的重庆,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城市特有的码头文化。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连带着外域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重庆逐渐形成多元、包容的地域文化架构。不同话语与价值观在这里汇合、碰撞。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三峡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与三峡移民工程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异乡人”纷纷涌入重庆。《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和沈红是从山西来到重庆的外来者,城市的空间变化使得他们无法导向,从而迷失在一片断壁残垣的废墟之中。废墟空间中的漫游既是无目的的精神漂泊,同时也是对自身文化与身份的迷思。
四、结语
20世纪末的“空间转向”使得诸多学者把目光从空间、历史与社会上移开,开始将注意力聚焦于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在《第三空间》中,爱德华·索亚经由再次发掘福柯、列斐伏尔等人有关空间的论述,在总结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重新阐述了空间、时间与社会存在的三元辩证关系,提出了“三重空间认识论”。“第三空间”的提出,代表着索亚继续这一探索的尝试。而对“他者化-第三化”的批判策略的引入,则表明索亚所坚持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也使得他的“第三空间理论”呈现出极大的跨学科性与开放性。“第三空间”意味着一种开放与邀请的态度,“在探索更为开放的视野同时,将‘他者引入二元对立和将思想与政治行为限定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第三空间”超越了真实与想象的二元对立,在真实与想象之外“重造”了两者的“差异空间”,从而进一步探索亦此亦彼的逻辑可能。
围绕“三重空间认识论”概念下的影像再现,影像中的重庆城市空间呈现为以城市景观为主的物理空间、人物心理维度上城市想象的心理空间,以及一种无限的、非物质性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网络空间。在索亚“第三空间”开放性视角下,现代都市中普遍呈现出文化交融景象。通过考察重庆城市电影中外来者、外域文化面对本地文化时的无所适从,两种文化拉扯下自身文化身份的错位,我们能够发现在这样文化共生的空间中,外来民族文化、外地文化仍然是一种“另类”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侯斌英.去往真实的和想象的空间的旅程——析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09-113.
[2]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像地方的旅程[M].陆扬,刘佳林,朱志荣,路瑜,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黄继刚.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28.
[4]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78.
[5]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2):32-37.
[6]骆正林.空间理论与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的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49-56.
[7]毛万熙.公共空间的共同生产:数字媒介如何形塑城市意象——以抖音地标AR特效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9):31-39.
[8]霍尔.陈永国,译.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G]//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9-211.
[9]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截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1.
[10]黄继刚.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陈希,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
裴鑫,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