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23-06-05杨爱文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技能培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杨爱文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乐器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作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教师应加强对乐器教学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并使用乐器,进而充分感受音乐世界的神奇,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文章结合小学音乐(江苏凤凰出版社)教材,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乐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研究;技能培训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更加注重倾听与感悟,需要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去接受音乐。而乐器则是音乐的载体,也是产生优美声音的来源,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各种乐器,倘若学生只知道乐器的存在,却不清楚其用法和效果,便难以对音乐产生深刻的领悟,因此将课堂乐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升级的必经之路。

1   结合教学现状,制定乐器引入目标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情况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长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较差、个人素养偏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将引入课堂乐器的重点目标锁定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1.1调整学习状态,增强学生自信心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教师引入课堂乐器的首要目标。在传统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播放几首歌曲,让学生跟着曲调进行哼唱,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找到新鲜感,因而学生的表现也较为低迷,不懂得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神奇。而如果教师将一些乐器投入音乐课堂中,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在接触乐器及掌握乐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也能逐渐培养自己学习音乐的信心。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單元“花儿拍手笑”中的《花儿朵朵》时,因为本单元的歌曲格外注重旋律,能够与各种简单的课堂乐器进行合奏,为增添课堂色彩,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就引入了“响板”这种课堂小乐器,这种乐器结构较为简单,由一对手掌大小、贝壳形状的扁木片构成,且两个木片上都拴有细绳,可以套在拇指上,响板并无固定音高,学生只需用手指弹击其中一片响板就能使之发出清脆、透亮的声音。在响板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便掌握了本单元歌曲的整体旋律,能够跟着教师的节拍进行乐器操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对音乐课的学习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自信心。

由此可见,课堂乐器的投入对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脱离传统课堂中低沉、乏味、懒散的状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音乐,有效开发自己的音乐潜能。

1.2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感

优化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较为强烈的参与感,也是教师将课堂乐器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目的之一。众所周知,优质的课堂必然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通过良好的互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丰富学生的课堂收获。然而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无非就是教师唱、学生跟、教师播放、学生聆听。这种模式下的音乐教学很难让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使学生产生音乐课就是听听歌就行了,并不需要自己表现的错误认知。为此,教师有必要引入课堂乐器,让学生乐于且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例如,教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校园节拍”中的“乒乓变奏曲”时,教师以“打乒乓球”所产生的声音为例,这首曲子是较为经典的“变奏曲”,它表达的是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不同,声音的节拍也会发生变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仅凭借乐曲的聆听难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启发效果,很大一部分学生依然处于“不明所以”的状态中,很难正确且有效地理解“变奏曲”的真正含义,基于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将课堂乐器引入教学中。

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教师就特意引入了“小鼓”这种课堂乐器,小鼓的结构组成和使用方法也较为简单,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学生只需要用不同的频率敲击鼓面,就能使之发出不同节拍的声音。为了优化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避免个别学生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教师特意要求学生进行齐奏,在齐奏的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要集中注意力,保证敲击的频率相同,一旦产生细微的变化就会导致节拍出现混乱,教师便可以直接揪出“开小差”的学生。对比之下,课堂乐器的投入给音乐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互动配合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

1.3调动身体器官,改善学生协调性

将课堂乐器导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调动学生的身体器官,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许多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但却缺乏协调能力,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身体上诸如眼、耳、口、手、足等器官,可谓“空有蛮力而缺乏技巧”。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将乐器导入课堂教学中,乐器的使用往往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身上的多个器官,这个过程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肢体配合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在教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乐”中的《其多列》时,教师可以将“口琴、碰铃、响板”等课堂乐器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挑选各自喜爱的乐器进行操作,并且教师还为学生配上了各种身体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学生身体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达到了课堂乐器引入的目的,并且在提升了自身的协调性。之后,学生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促使自身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   考虑实际需求,确定乐器选取类别

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乐器的选取时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合适的乐器,想要保证乐器的合理性,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2.1结合课标要求,规范乐器类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师选取乐器的重要参照,严格落实其要求,能够有效避免乐器选取的盲目性,使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精准有效。认真研读课标,可以发现,课标将乐器种类的选取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难以掌握高难度的乐器操作方法。因此,在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选取的课堂乐器当以“打击乐器”为主,这些乐器的操作以摇动、打、刮、摩擦等方法为主,绝大多数都没有固定的音高,易于掌握且容错率较高,只需要经过简单的练习便能上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这些乐器对歌曲进行伴奏,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配合演奏。当然,教师在引入打击乐器进行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时,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控制演奏速度、力度和节奏,让学生以认真学习的态度进行乐器操作,而不是胡乱把玩,影响课堂秩序。

第二阶段是三至六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自主进行一些简单乐器的操作,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引入“竖笛、口琴、小提琴”等难度较高的乐器,教会学生演奏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较为经典且重要的歌曲。并且教师还可以适当升级演奏的难度,要求学生一只手打节奏、一只手打节拍或者用手打节奏、用脚打节拍,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2.2根据本身属性,确立基本条件

教师在选取课堂乐器时还应考虑到乐器本身的各项属性,可以将区域文化、地域特征、教学环境等作为重要的参照物,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结找到合适的对象,教师可以确立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其一,课堂乐器应当容易获取。由于地域条件和文化的差异,每个地方的流行乐器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有的地方流行“锣、鼓”类乐器;有的地方则流行“琴、笛”类乐器,教师应当尽可能选取易于获取的乐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乐器进行实际操作。

其二,教师选取的乐器应当易于学生掌握,所谓易于掌握,可以解释为“一吹就响、一触即发”,如此一来,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就能让学生清楚使用方法,借此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其三,教师也应考虑到价格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小学都没有配备或很少配备适用于音乐课的乐器,因此大多数乐器都需要教师或者学生花钱购买,为了减少师生经济负担,教师应尽可能选取如“口琴”等价格便宜的乐器引入课堂中。

3   基于学生水平,分段乐器教学方案

在开展小学音乐乐器教学时,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段开展乐器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掌握必备的技能。

3.1亲身演示,起好模范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大多都停留在模仿、照搬、照抄的行为上,教师在引入乐器教学的最初阶段应当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亲身为学生演示各种乐器的操作方法,规范学生操作乐器的动作要领。

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中的《春天来了》时,结合本首曲子的教学要求,教师特意在课堂中引入了乐器“竖笛”。引入“竖笛”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竖笛的分类,其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低音笛、次中音笛、中音笛、高音笛以及超高音笛,分别对应着F调、C调、F调、C调、F调,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演奏以C调高音笛为主。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常用竖笛指法技巧。最后教师通过实际演示为学生讲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学生的手较小,时常可能出现堵孔不准确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强锻炼的方式解决。开始练习时,学生可以观察气孔的位置,尝试精准地用手指堵住气孔,熟练之后,学生可以闭上眼睛练习堵孔,通过声音以及手感判断是否完全堵孔,通过反复的练习能够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教師还发现有些学生气息控制得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呼吸的节奏和方法,有效控制吹气,保证竖笛发出的声音平缓而持续,消除突兀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竖笛操作产生了最基本的认识,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3.2合奏指导,强调配搭有序

合奏指导也是教师开展乐器教学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小学阶段,乐器教学通常都是以班级的形式进行的,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其他同学进行配搭演奏,切实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春天来了》时,教师已经为学生讲解了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且告诉了学生本首曲子的节拍以及在演奏时应当注意的各种事项,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奏。为了避免人数过多,导致音色混杂的情况出现,教师特意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合奏乐团”,每个乐团的人数和水平较为接近,并且选取一名竖笛掌握扎实的学生担任乐团长,对其他学生的任务分工进行统筹安排。在实际“合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小组的低音声部控制不佳,无法凸显竖笛的特性,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对低音的发音进行了一系列练习,还对乐团成员的“低音比例”进行了调节,通过这样一番操作与整合,学生的合作配搭也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合奏指导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既要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纠正。在教学中,教师应秉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心态,耐心且细心地指导学生进行配搭练习。

总而言之,课堂乐器是小学音乐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灵活借用课堂乐器展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学生长远意义上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希望教师加强课堂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乐器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将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中。

参考文献:

[1]陈田甜.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5(2):34-34.

[2]杨荣向.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4):3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原本性艺术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2021-L-109。

猜你喜欢

技能培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浅谈美军士官技能培训特点及启示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飞机维修技能培训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士官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