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2023-06-05黄利晓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红色资源

摘要:加强党史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全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让学生深切领悟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把红色文化的实践性、感染性、实效性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政育人渠道,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将党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之中,以探寻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

关键词:党史教育;高校思政育人;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要深刻认识到学习党史的必要性,这也是大学期间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历史、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才能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历史养分、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因此,大学生学习党史是对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伟大精神和理想信念的继承,使他们有更加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去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纵观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深入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原因,要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就要从党史学习的过程中探寻答案。

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党史,成为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为什么要求大学生学习党史、怎么学等问题又是贯穿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学习党史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中坚定了正确的方向,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党的红色基因息息相关。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信仰源泉与革命动力[2],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可从党的红色基因去理解共产党的成功密码,感悟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如何坚定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从党史中领悟其精神内涵和科学的方法论,认识到学习党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有力的思想武器[3]。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构建党史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至整风运动期间,他号召全党兴起学习党史之风[4]。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要讲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性,使党史学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党史学习真正具有实效性。可见,学习党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让大学生知道从党史中汲取的精神养分使他们能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从历史坐标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不同时期都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永葆青春活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在思政教学中深刻把握党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又要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社会实践等相互融合,这样才能使党史学习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

二、思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一) 优化思政课堂教学与创新党史育人模式

首先,大学生学习党史,校内课堂学习是基础,思政课教师就成为了党史课的排头兵。思政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体框架内抓住历史发展的主动脉,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分析其内在规律和运行机理。同时,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去审视史料,始终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分析态度,决不能将野史或不真实的史料作为学习材料。因此,党史教学必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回应学生的疑点困惑,做到历史与逻辑、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思政“小课堂”,讲好党史“大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情景教学、情感教学等方式,用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让史料能在课堂上发声。教师在教授党史知识时应注重寓教于乐的音像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课堂上播放《长津湖》《建党伟业》等红色电影的精彩片段。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党史教学中的专题讨论工作。思政课专题化课堂教学中主要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要做好课前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最大范围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专题讨论过程当中[5]。教师为了提升党史专题化教学效果,要预先设计好某一专题,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党史,也能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 注重课堂党史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除了在校内课堂学习党史知识外,还应开展党史学习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团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学党史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赴红色革命老区,重走长征路探寻红色足迹,在追忆红色记忆中,深刻感悟红色文化。通过追寻红色足迹,参观革命老区的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追忆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岁月。

思政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研究一套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例如,可组织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团队共同表演话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导力。

总之,思政教师要将校内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党史育人教学模式,以此让学生们真切领悟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精髓,让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去锤炼党性修养、增强使命担当。

三、挖掘运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红色资源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及载体的总和,今天我们可以将其开发利用,能够彰显出当代价值[6]。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进行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将地方红色资源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以創新的教学模式讲好党史,仍需高校思政教师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究。

充分挖掘运用各区域的红色资源是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的有效途径。红色资源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将红色资源生动地运用到课堂中丰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7]。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从人物寻访里体悟红色文化,也可以从文物、史料中得到启发、借鉴等。同 时,挖掘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根据环境和受众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己所讲授的对象,利用有形的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讲好红色故事。教师可利用当地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档案馆等充分挖掘和运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堂中。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可以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系。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能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有一定亲近感,能让大学生由乡土情怀上升至爱国情怀,使乡土红色文化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载体。

思政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内容层面的时代转化。例如,可将红色纪念馆、红军会议会址等作为思政课教学点,以“宣讲+现场体验”的互动教学方式形成德育培训新思路。在广西和贵州可以组织当地大学生实地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讲好红七军精神,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方红色文化的渲染力。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讲好党史,带领学生探索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结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以革命年代涌现的大批革命先烈、和平年代的大批楷模等为榜样,以他们的人生信念和信仰为标杆,构筑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寻党史学习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途径,将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下能更加深切地领悟红色文化,从党史学习中凝练担当意识。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和运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以乡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探索一套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使各区域的红色文化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载体。思政教师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董振华.中国革命的成功密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174.

[3]宋月红.从学习党史国史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J].桂海论丛,2014,30(01):62-65+2.

[4]洪认清.中国史学思想会通·近代史学思想后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199.

[5]周泽红,杨洋.“1+4”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及完善——以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8(01):123-128.

[6]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5):73-76.

[7]周利生,汤舒俊.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2.

基金项目:2018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18- GZQN07。

作者简介:盘应福(1979-),男,瑶族,贵州榕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史、环境史;黄利晓(1990-),女,侗族,贵州荔波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方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董国珍)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红色资源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利用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