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多维度构建路径

2023-06-05钟凤

艺术评鉴 2023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义高校音乐构建路径

钟凤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要坚持育人导向,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因此,高校要发挥音乐主渠道作用,多维度构建高校美育民族化。本文探讨了高校音乐美育的大致发展历程,高校音乐民族化的价值,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指出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多维度构建路径。新课标下高校可从加强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构建综合立体课程体系、强化高校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民族器乐艺术实践活动、多角度完善美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来构建音乐美育民族化,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关键词:高校音乐  美育民族化  发展历程  价值意义  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129-04

一、高校音乐美育的大致发展历程

音乐作为高校美育建设的重要手段,经历了长时间建设、实验与发展。纵观高校音乐美育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改革期。

(一)萌芽期

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提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美感教育,并将其设立为“随意科”。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肯定了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个学校大都停止开设音乐课,音乐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音乐美育更无从谈起。

(二)发展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工作逐步进入健康发展轨道,音乐教育也进入恢复发展的新时期,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重新确立。1989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是要广泛开展对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宣传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三)改革期

21世纪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美育。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实施能够反映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9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美育要聚焦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艺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主渠道。

美育属于一个发展性概念,它不仅保留了每个时代的烙印,还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含义。如今,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实践应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陶冶其心灵情操、培育其健康审美力、升华其高尚人格,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精神。

二、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价值

音乐美育民族化,指的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民族艺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审美教育。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要坚持育人导向,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见,推动美育民族化时不我待。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可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相比于化学、物理等知识性课程,音乐具有其自身特殊的美育功能,更容易潜移默化进入学生内心世界,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产生相应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高校音乐教学首要关注学生的德育素质,我国民族多樣性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音乐对德育任务的完成具有协助作用。音乐美育民族化通过优秀民族音乐教学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审美体验,使其在多民族音乐中体会多彩的思想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自身品德。

(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高校音乐美育过程中挖掘出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大学生学习这类文化,将获得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观念,从而提升自身审美情趣。例如让学生欣赏歌剧《刘胡兰》《江姐》,可以让其体会当时抗战中前线人员的不易,认识真正的英雄,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也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就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要实施音乐美育民族化,就要挖掘我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例如在课程中挖掘我国国粹——京剧,通过让大学生自创表演,使其亲身体验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所包含的美,培育他们认识、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美的能力,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此外,各高校还可以举办传统节庆、名家讲坛、音乐展览等,让民族经典音乐融入新时代美育旋律,让大学生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的鉴赏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三、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推动音乐美育民族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切实可行的办法,同时也展露出当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必须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实践工作。

(一)美育民族化认识水平有待加强

新时代的学校美育提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许多高校在推进美育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美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利用文化实践、艺术展演等活动,营造一个积极的高校美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美育发展。然而,在推进美育过程中,高校存在美育民族化认识水平不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如未设置专门的美育民族化教研室、未制定相关教育法规、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系统不完善、教育体系和运作机制不系统等。

(二)美育民族化框架构建有待完善

美育民族化课程建设作为高校美育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受到应有关注。当前,中国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立体的美育民族化课程体系,导致在教学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具体,未能明确各阶段学生具体美育民族化目标;二是音乐美育课程单调,未做到学科融合,在传授音乐美育民族化知识时,与其他课程交集较少,未做到多领域互补。在此教育形式下,学生仅能学会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缺少创造力;三是没有系统的教材,美育民族化课程是一类学科,需要开发与建设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系统可运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推进音乐美育民族化建设。

(三)美育民族化评价形式有待多元

由于当今社会多元化,使大学生在美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要求。但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相比,高校提供的美育实践活动存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比较局限、评价形式不丰富等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涵盖不同层次学生的美育评价体系。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扩宽实施途径,更新评价形式,才能更好、更直接地实现音乐美育民族化教学。

四、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多维度构建路径

美育是高校整个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建设内容。高校必须适应新课标需求,主动寻求各种途径,做好音乐美育民族化工作,将中华“美”的精神发扬光大。本文将从五个层面对新课标下高校音乐民族化美育建设工作进行探讨。

(一)加强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构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

1.积极响应并落实高校美育政策,加强制度保障

当前,国家十分关注高校美育工作,发布了一系列“美育”相关政策。深化和落实政策精神是推动新时代音乐美育民族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与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该政策所包含的美育民族化精神,提高认识,鼓励地方研究,制定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法规,为其实施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高校美育要把握好重心,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要明确党和国家强调发展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需求,看清我国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工作开展的新局面,全面认识美育工作、明确高校美育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美育工作的指导,要把学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纳入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经费,加强对高校的教育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扶持和发展美育民族化事业。

(二)构建综合立体课程体系,推动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

课程建设是实施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关键环节,是培育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必须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或探索综合、立体的音乐美育民族化课程体系,推进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实施,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1.科学定位音乐美育民族化目标

《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中,教师应明确高校美育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每课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与修养的比例,培育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推动音乐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高校要推动“学科美育”,适度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美育民族化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并艺术性地向学生传递,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例如语文课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美育民族化教材资源,在大学中国音乐史课堂上,教师讲解中国古琴演变史,以及其美的价值时,就能运用带有民族化色彩的古文穿插讲解,让学生不仅体会古琴之美,而且能感受古文语言之美。

3.编订音乐美育民族化教材

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当地优势,编订高校音乐民族化教材,美育教材中的音乐教材既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文化,充分体现民族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推动高校美育实施。各高校可以建立民族音乐教材专家小组,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从而使专家充分挖掘和探讨当地民族文化,加速撰写民族音乐教材,并投入应用。例如《花儿》是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位于宁夏固原的宁夏师范学院就可充分挖掘花儿的民族特色,将多种类型的花儿编订成一本音乐教材,并将此作为课程教材的重要部分,开设相关课程,计入学分。据此,大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宁夏“花儿”之美,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4.发挥隐性课程效用

高校要营造浸润性校园音乐美育民族化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园环境相當于美育的隐形课堂,在高校美育建设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高校通过构建学校文化环境、校舍环境、秩序环境等措施,增强以美育人的实效性。例如,高校可利用宣传栏、广播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环境隐性传播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美育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三)强化高校博物馆基础设施,构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

高校博物馆、体育馆、音乐厅等基础设施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条件与规模的重要参考标准,还是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美学空间。民族音乐博物馆既能使大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通过美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从而推动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发展。

1.发挥展品和藏品优势

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展品和藏品进行文化输出,各高校应广泛收集各类优秀民族音乐作品集、民族乐器、民族音乐英雄人物故事等,作为藏品供大学生欣赏和学习,提升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另外,高校博物馆还应注意藏品的陈列与摆放,高校馆藏的陈列语言在发挥馆藏艺术内涵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高校博物馆可举办各种民族音乐文化展,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高校博物馆还可综合运用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解说导览、角色扮演与动手实践等具有趣味的新方式,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受到美育理念和民族艺术教育的渲染,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四)开展民族器乐艺术实践活动,构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器乐在民族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高度凝聚了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自古以来,民族器乐艺术家就留下了许多“无形”财产,推动了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1.设立民族乐器学习角,建立民族乐器展览角

各高校可设立民族乐器学习角,建立民族乐器展览角,促进美育民族化发展。民族乐器学习角、展览角可召集古筝、扬琴、中阮等民族乐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乐器之美。还可通过组织民乐团选择经典的民族器乐作品,进行民族器乐展演活动,传承民族音乐,促进高校美育建设。例如在建党周年纪念大会上,民乐团可以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十面埋伏》演奏欣赏,大学生既能充分感受琵琶之美,又能体会紧张、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感受刚柔融合之美。

2.开展民族器乐专题讲座、音乐会

各高校可开展民族器乐专题讲座和音乐会,让民族器乐艺术家进校园,促进高校美育建设。例如高校可以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邓建栋等,组织“欣赏民族器乐二胡美”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理论学习、演奏家现场器乐演奏,大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二胡韵味,激发学生学习二胡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器乐的热爱,最终提升学生的高尚品格,达到美育目的。

3.组织民族器乐创新活动

各高校可组织民族器乐创新活动,把传统民族器乐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大学生创新之美。例如各高校可以组织“民族器乐与流行音乐作品创新”征集比赛,鼓励学生用传统民族乐器改编和重新演绎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并拍摄成视频。如用扬琴来演奏《贝加尔湖畔》,将它改编成一个重奏作品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冲击之美,在此过程中,又润物细无声地使大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发挥民族器乐与美育相结合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培育自主审美意识,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五)多角度完善美育评价体系,构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工作需要健全美育评价体系,这也是高校美育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美育评价体系要以新课改要求和新时代高校发展新需求为依据,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采用多种主体评价方法促进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革。美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美育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为高校美育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支撑,促进其完善。要建立健全教育监督考核体系,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学生民族艺术素质考核情况、高校实施民族艺术教学扶持状况等列入考核体系。加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教育监督,将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教育工作与效益作为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将之列入大学教育质量考核指标,或列入“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之中。

2.评价方式创新化

各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高校美育民族化评价体系新的活力与生机,促进其改革和创新。国家对于各校美育评价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特别关注与支持。例如,2019届GAE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美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有专家提出:“要把美育发展到多个学科,使美育成为推动多学科对话的领域,并利用基本技术和硬件设施进行教学和数据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美育评价中,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可促进美育评价智能化与个性化,更好地发挥评价育人作用,使美育评价机制更好地为高校美育发展服务。

五、结语

邓光华先生认为:“优秀民族音乐之所以对促进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领域的美育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因为民族音乐具有民族感应、道德规范、社会凝聚等审美价值功能。”新课标也重新强调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明确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推动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因此,高校需认识到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价值;从多维度构建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为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M].济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3]高登科.中外美育专家共同探讨美育标准评价体系[DB/OL].中国新闻网,2019-06-19.

[4]董洪哲.以“大美育观”填补美育意识的空白[J].教育科学,1994(01):15-17.

[5]陈宗花.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3年.

[6]汪俊武.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97-101.

[7]邢红梅.对新课标下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0(01):123-125.

[8]王一川.文心涵濡:大学美育新方案[J].美育学刊,2022(06):1-10.

[9]丁欣.艺术类“非遗”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2(18):93-96.

猜你喜欢

价值意义高校音乐构建路径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创新学分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
论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