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有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2023-06-05张家海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枝江市名师教育

张家海

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宜昌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市义务教育学业评价命题组成员,枝江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枝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生物学教学》《教师博览》《师道》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出版或参与编写《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做一个不再倦怠的教师》《名师说课》《如何成为名师——名师工作室百问百答》《初中生学习技巧》等教育专著多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站满二十八个春秋。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总感到冥冥之中有一束光,照亮并引领着我一路前行。

求学:梦想之光

我曾是一个两次高考的落榜生。我出生在三峡地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南部偏僻乡村,资源不富足,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落后的条件禁锢着一个人的眼界和思想,人们生活最大的理想就是天天能填饱肚子,顿顿能有白米饭吃。最为刺痛的现实是,每当乡里“七站八所”的干部来村里时,总感到他们有意露出一种凌驾于庄稼人之上的优越感。看着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身影,想想自己将来这“一眼望得到头”的辛苦日子,一颗幼小心灵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努力读书跳出这农门!

还记得每当老师布置关于人生理想的话题作文,同学们说着那些“当科学家”“当医生”“当解放军”等等高大上的理想时,我却一时间找不到那种兴奋的感觉,唯有一个孩子“看到什么说什么”的真实声音:“长大了我要当老师!”

是的,不知道是被恩师们的情怀感染,还是我自己好静厌动、循规蹈矩的性格使然,抑或是父母亲望子成龙“跳出农门”的愿望的强烈驱使,我从念小学起就做着“当老师”的人生梦。一直想着,一直做着,每一次大型考试后,都要拿着往年20%录取率的“尺子”悄悄比对自己的名次。直到有一天,高考成绩下来,看到面前令人尴尬的分数,那一刻,内心深处一个滴血的声音告诉我:你没跳出农门!

怎么办?是重复着父辈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生就此到头,还是选择复读再拼一回?我只记得那个暑假日子特别难熬,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毅然决定复读一年。好在,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支持我。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现在想来,网友们这句话似乎就是对当年的我说的,因为经过复读后的第二次高考,我再次名落孙山。有过来人把高考季称为“黑色的七月”,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二次失败者,又何止是“黑色的七月”?那一年,我度过了人生最难熬的一个暑假。

有些人注定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贵人。让我决定再次复读,最终“逆袭”高考的人,是我当年的一个同学。那一年,正当我追梦无望,老老实实在田间犁田耙地,脑海中不时发生着激烈思想斗争的时候,这位同学从复读班发来的一封邀约信,给了我再一次捧起书本的力量。终于,在她的鼓励下,第三次高考我突破了第二批录取分数线,被湖北省宜昌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录取。1992年9月,我开始为期三年的生物化学专业学习,总算是圆了我的第一个人生梦。求学梦的实现,点燃我的事业之光。

乐教:初心之光

经过高考的磨砺,我心里萌生了一个信念:高考关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1995年秋,我满怀信心走上了工作岗位:七年级班主任、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外加五个班跨年级生物课。我知道,这破先例的安排是学校委我以重任。我心里暗暗发奋,要把自己的课上好,要把分内的管理工作做好。

课堂上,我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教师用书摆在案头,指导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我一板一眼地围着学生打转。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力求生动有趣,最大化地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讲授,我从问题入手,引发孩子们思考;还有练习、小结、作业,每一个环节,我都力求写出详案。每次进教室之前,我都会提醒自己:“生物”要上成“活物”。那时候,我内心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让学生喜欢我的生物课,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生物这门实验性强的基础课,孩子们无疑是喜欢的。每次实验我都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课本上的实驗内容,我从不打折扣,买鲫鱼、购菜豆、摘叶片、备牙刷、做米酒……乐此不疲。即便没有学生实验,我也总是将瓶瓶罐罐、枝枝叶叶带进教室,唯恐学生说生物课不好玩。

为顺应孩子们爱动爱玩的天性,我向学校申请成立了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逢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就带领孩子们一起观看我从师专带来的植物标本,给校园里各种植物命名挂牌。周末,趁自己尚无家庭负担,常常与他们玩在一起,观察种子萌发,做叶脉书签,给书签命名——附名言,写古诗;或赠送,或留存,或贡献给生物成果展览室。

开学一个月后,为迎接省“普九”验收,我又主动请缨,在校园里主办了首次生物学习成果展览。除了孩子们自制的各类生物标本,我还把当年大学野外实习时留下的昆虫标本、腊叶标本全部奉献出来,虽然有几分不舍,但是看到全校师生赞许和享受的眼神,我觉得付之一展是值得的,内心深处不免再次肯定自己:生物课就应该这么上!

可是,没过多久,我差点把自己全盘否定。入职两个月后,学校如期举行期中考试,摆在面前的成绩让我大跌眼镜:我所教的七年级两个班、八年级三个班,无论是优秀率、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均落后于另一位老师带的几个班。

“怎么搞的啊,与同事差了这么大的口子呢?”想着教导处主任半是关心半是提醒的话,我瘫软在办公室的座位上,百思不得其解。“张老师啊,你是新老师,有一股热情是好的。可是,学生成绩上去了才是硬道理哦!”坐在对面的一位老班主任,望着满面沮丧的我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副科,又不计入中考分了,还那么认真上课干吗?你看某老师,平时的课都是让给主科老师上的,考试前出一套考题大纲让学生背,不一样考在你前面吗?”一番话,好似泼来一瓢冷水,让我全身上下感到透心的凉。

我错在哪里?正当我要对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打上问号的时候,一群孩子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我:生物学习成果展上的腊叶标本和叶脉书签都不见了!失望、惊异、好奇、听候发落,一一写在孩子们脸上。原来,孩子们是这般在乎这些小玩意儿,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他们的这一颗颗好奇心呢?我更加坚信教学要“围着学生打转”,决心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前辈教师指导下,我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反思两手抓,在“落实”两字上做文章。2003年,自教育局评教学质量奖开始,我每年都能收获一个或大或小的教学质量奖。反思感悟之余,2004年,我的教学论文《合理的课时分配是实施新教材教法的可靠保证》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上发表;2007年,又一篇论文《让生物学课堂“活”起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上发表。与此同时,还有十多篇指导学习方法的文章在《初中生学习技巧》上发表。2008年,我被认定为枝江市中小学骨干教师;2009年,被授予宜昌市师德标兵;2010年,被枝江市人社局和教育局联合表彰为枝江市优秀教师;2011年,成功晋升高级教师。一路前行,一路欢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写作:思想之光

2016年10月,我的教育随笔《找到做教师的感觉》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直到这时,我才无意中发现,我写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文字,长长短短已有千余篇,其中有约200篇的散文、随笔此前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同事和朋友见了我的书,纷纷赞叹我不简单,居然出书了。其实,我自己从来都没想过出书这事儿,这份幸福或许真的就是天道酬勤的最好印证。

我的写作生涯是从师专开始的。那时候,我们几个外省学生离家远,平时很少回家。周末,孤独之余就和书本报刊做伴。读着,想着,渐渐萌生了动笔的冲动。有一天,寝室同伴告诉我“大作”获奖了,兴奋的我急忙跑去宣传橱窗看——是的,我的处女作《草垛》获师专橘颂文学社征文二等奖。信心加持和兴趣使然,我的第二篇散文《父亲,该有件新衣》发表在共青团宜昌市委机关报《三峡希望报》上。

记得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暑期集训会上,我见教务主任给论文获奖老师颁发红本本,那时候就在心底暗暗告诫自己:写作就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一定要写出成果来。之后,相继有《汽水饭》《土豆情结》《家乡的石碾》《母亲的口头禅》《父亲的“劳动观”》《走,散步去》《各凭各的心》等十来篇生活散文发表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上。

在写作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作为教师,我的教学思想还十分浅薄,对课堂、对教师、对大教育缺乏系统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写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一份专业“守望”,正所谓教师要“务正业”,要不断地为教育、为教师、为学生鼓与呼,不断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犁与锄,探寻教育的那一方光和亮。

教育“守望”促使我把写作更多地聚焦到孩子身上。校园、教室、课堂成为我思考、实践、写作的“试验田”。我关注课堂上的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写了《被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要“围着学生打转”》《课堂教学该读点脑科学》《给学生创建一个有效的学习场景》《老师,请把学生拉到身边来》等教学随笔,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江西教育》《教师博览》等报刊上;以校园和大教育为着眼点,写了《“管”出精细,“理”出和谐》《打造家校目标共同体,只需缩小“两颗心”的距离》《“感恩秀”再多一些又何妨》《做教师,不做警察》等教学反思,分别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等杂志上。

随着观察、思考、实践的深入,2010年我加入了50多个报刊编读群,参与的征文和收到的约稿渐渐多起来,收获的反馈也渐渐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我平均一周有一篇文章见刊,分布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民族教育》《中国德育》《生物学教学》《教师博览》等60多种报刊上。我知道,发文数量不能说明一个教师对教育的作为,但至少能说明他对教育有持续的思考,说明他还保有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文章发表过程中的编读往来,使我的文字功底得到锤炼,思想体系得以引导构建。

写作,不仅仅是收获看得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点燃一道思想之光。以写促思,打开了专业视角,革新了专业理念;以思促行,启发了专业智慧,提升了专业能力。2017年3月,我的一篇教育随笔《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在《师道》发表后,很快被《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多家媒体转载;2020年8月,我的专著《做一个不再倦怠的教师》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我参编的《如何成为名师——名师工作室百问百答》出版发行。知识和思想体系上的进步,得到众多媒体编辑认可,我相继被聘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湖北教育》核心作者、《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通讯编辑、《初中生天地》特约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网特聘编辑。

阅读:文化之光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十年,我是在读书和考试中度过的。正如同事们笑话的那样,那几年我都是“烤”过来的。是的,自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从容走过了一段寂寞的日子。

1996年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2000年考取高中教师资格证,2004年获本科学历,2005年报读硕士研究生班。在收获那些看得见的红本本的同时,我收获了更多看不见的成长经历,而经历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宽度、厚度和高度。我想,后来爱上阅读就是那些坎坷经历为我播下的种子。

2012年暑假,再也没有考试的日子里,孤独感渐渐袭来。一天,耐不住寂寞的我开始在书柜里找书读,突然一个醒目的书名映入眼帘,正是我多年来心心念念想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想到,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時代,我居然能把这么正统的红色经典一口气读完。往日的那般枯燥乏味一扫而空。

我知道,无论是起步时间、读书数量,还是阅读质量,我都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读书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呼吸那般自然舒适。为推动自己阅读,我把这种感觉写了出来,以《读书,在享受中学习》为题刊发在《教师》杂志2017年第1期的卷首语上。这让我看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联。读报刊,让我有了模仿写作的“先生”。刚开始那些年,我会到阅览室把学校订阅的报刊收集一整套,放在办公桌上一一研读,研究报刊的风格,分析文章的体例范式,感悟文章的思想以及当中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我现在的文字,从文章的标题、格式、用语、切入、收尾,到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所感所悟等等,都是通过阅读报刊,从那些优秀作者、编辑们的文字里偷师而来。

读着读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油然而生。在省内外笔友们的影响下,《教师博览》《师道》两份杂志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这是两本富有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的刊物,同时又价廉物美,深受全国各地中小学老师喜爱。我自己就是这两本杂志的忠实读者,每年自掏腰包订阅,每月享受杂志到来、手不释卷、勾勾画画的过程。读完还不舍得丢弃,还用针线把12本装订成合订本。过段时间想起,又拿出来,查阅再品,竟有风月常新之感,回味无穷。

读经典名著,源于一些报刊文章中所引用的文字的指引。我在阅读时发现,作者们在文章的恰当关口,就会搬出名家的论述做支撑。文章因为这些引用,更显有血有肉,更添几分可信度和说服力。读的文章多了,便产生买书、读书、用书的冲动;读的经典多了,脑子里的东西便多起来,写文章时似乎也灵光了不少。

时至今日,我读过的经典有《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漫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窗边的小豆豆》《追风筝的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悲惨世界》等几十本。2016年、2021年,我主持的县、市两级名师工作室成立后,我毫不犹豫地把专项经费用在给团队成员订阅杂志、购置图书和开展读书活动上。我告诉同伴们,要在读书写作方面快速成长,《教师博览》和《师道》就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在我的推荐下,工作室连续两年集体订阅《教师博览》《师道》,我还鼓励他们自选专业书籍,并给予无条件报销承诺。

辐射:使命之光

一个农村初中的生物学教师,能有今天的专业发展成绩,无疑依赖于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政策,无疑借助于全国各地名优教师同人的辐射之光,无疑借力于全国各地教育报刊编辑老师的引领之光。如何回馈社会?如何让自己走得更远?我认为唯有带着更多同伴发展进步,在同伴互助中共享资源,在相互映照中充电蓄能。

2016年5月,我被评定为第一届宜昌名师,枝江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2021年8月,我被评定为第二届宜昌名师,宜昌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宜昌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作为市县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建立工作室,我就应该“工作”!为搭建研修平台,我秉持“感化一个是一个,能读一本算一本,成熟一个好一个”的信念,先后组织两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制订研修员职责及专业成长规划,竭力把团队打造得足够优秀,把团队淬炼得更加强大,以期给团队成员更大的、持续的辐射力和引导力。2021年,我带领团队申请“宜昌市初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评价研究”市级课题,以“一道双翼”为载体,定期开展“每周一读”“每月一写”“每季一课”研学活动。通过“走出去”,工作室先后到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宜昌市金东方初中开展“送课下校”活动,到枝江市马家店中学观摩学习市级课题研究交流会;通过“请进来”,相继聘请枝江市教研中心主任李本法、枝江市科规办负责人谢远品、湖北省特级教师胡平先、四川省语文骨干教师张道明、广东省南粤名师周世恩等知名专家做客工作室,专题研修教育新闻写作、课题研究方法策略、教师阅读与写作等专业发展课程。一句话,搭台子、压担子、给票子、辟路子,多措并举为团队成员“收果子”专业成长赋能。

2022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共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高手教师》《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等4部专著,在《中国教师报》《莫愁·家庭教育》《新班主任》等媒体发表论文和随笔15篇,获市级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并且有3堂课获评省级、市级精品课。在同伴们抱团取暖、光芒相映之下,我自己于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師,2022年获宜昌市委组织部和人社局联合颁发的记功奖章,顺利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回顾我走过的岁月,求学时,虽有厌学、辍学、复学、落榜;为师后,又有绩效垫底、优质课上砸、评职称“被”让位、论文经常性被退稿,但这一系列看似坎坷的遭遇,实则幸运之神一直垂青于我,每一步都赶上了党和国家好政策,每一步都有一束光在指引。我想,未来的日子,我仍将继续向光而行,让教育更明亮,让教师人生更明亮。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枝江市名师教育
小鬼当家
货比两家乐趣多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枝江市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经验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