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成长的六大行动策略

2023-06-05廖仁华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研经验育人

廖仁华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以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总是从实践层面开始的,可以从以下六个行动策略去开启成长的路径。

一、从他律走向自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固定型两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虽不完美,却可以改变,能力、智力等通过努力都能得到提升,有不足的地方就去学习。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只要不断努力就会做得更好。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智力、能力等是固定的,于是他们拒绝挑战、害怕困难、安于现状,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大大受到限制。

现在不少老师对成长缺少自己的主动努力,更多处于被动状态,在学校的安排、推动下参加学习、参加活动。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他律成长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很难主动面对教育的发展,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成长。

如何突破教師这种“被动发展”?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策略——突出教师主观的努力,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内因中去寻找和激发自己成长的能量。

一是树立一个理念,成长是自己的事。爱默生说“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海德格尔说“超越自己”。他们都告诉我们,在成长上一定要突出“自己”“自为”。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一个理念问题:成长一定是自己的事,不指望、不依靠、不等待。

二是明确成长目标,做好生涯规划。调查发现,优秀教师在成长上都做了生涯规划,都设定了自己的成长愿景,并详细规划了自己的成长路径和策略,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思考之上。我想,我们普通老师要想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也需要理性规划自己的成长,坚信“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并不断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三是坚持终生成长,永不停止自我驱动。有的老师为什么能保持事业长青?他们的秘密是“自我任务驱动,永不停止成长”。教师成长是终生的事,不可半途而废,让成长受限。如何终生成长?时常自我任务驱动,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为自己树立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任务,坚持终生学习不已、研究不止,自我扬鞭,砥砺前行。

二、从学课走向创课

有一个普遍现象:有些老师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教学水平就停滞不前了。是他们停止了学习吗?不是,他们也会去听名师、专家上课,有时还仿照名师上学习汇报课。那他们的成长困境在哪儿呢?其实在于学而不思、学而无得上——他们只停留于依葫芦画瓢的浅层模仿和学习,没有真正结合自身的情况深入学习,没有深度思考后的创造性学习。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所以,仅仅停留于浅表性的学习,不但让人学不到真本事,还会因学得多、不消化而犯糊涂,课堂教学水平仍旧难以提高。

如何突破“学课”这种浅表化困局?好的策略是从“学课”走向“创课”。所有的学课都是为了自己课堂上的创造,没有自己的不断“创课”,教师教学水平就很难提高。

如何“创课”?“磨课”和“课例研究”是很好的创课方式。

“磨课”是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多次实践,反复推敲,最终创生出好课的过程。磨课一般情况下是为示范课、参赛课做准备,是指反复多次打磨一节课,把课堂效果提高到最佳的程度,从而呈现一节完美的课堂、创造的课堂。

“课例研究”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常态研究。做“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为“选题—选课—设计—实施—总结”五个环节,其研究成果称为“教学课例”,表达形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创课”除了要重视团队创课的方式外,还需要重视个人创课的方式。个人创课就是要不断深度地研究自己的课堂。我们发现不少优秀教师终生都在创课,工作几十年所上的课,没有简单的机械重复,没有完全相同的备课,没有完全相同的教案,没有完全相同的课堂。他们一直在与时俱进,将自己的新思想、新想法、新要求转化为教学实践,力求将创造的想法、创造的做法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统一。

“创课”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可以促使教师的成长由理论走向实践,由进步走向成功。“创课”也可能会有不足、有遗憾,但它是教师成长和进步中的不足和遗憾。一次“创课”就是一次提升,一次“创课”就是一次成长。

三、从经验走向反思

当老师工作到一定时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方式时,他们就成为成熟型教师,就可以按照“经验”去从容对待工作。即使条件、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些“经验”仍能起到重要作用,此时老师们便会更加坚信自己的“经验”,往后他们就会拒绝学习、拒绝创新。这样,老师们就像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子,反复在“经验”上转圈圈。

如何突破“经验”困局,重新获得发展呢?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早有回答,他说“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怎么开展教学反思呢?王福强老师提出了五思:一是思成功之举,二是思败笔之处,三是思教学机智,四是思学生见解,五是思再教设计。这“五思”策略值得老师们借鉴。

反思要做到持久而深刻,对某些重要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持续多次反思,力求做到对经验的过程、经验的依据、经验的结论保持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从而最终获得相对正确的经验和理性的认识。

教师要坚持写反思笔记,每次反思都形成较为完整的反思记录,让散乱的反思变得深刻而有条理,“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没有记录就没有反思”。凡是经历过的好素材,凡是闪现的好想法都及时记录下来,让反思在记录、整理中熠熠生辉。

四、从教研走向科研

在中小学教师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奇怪而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不少老师忙于教研活动,从不缺席教研活动,但其个人成长并未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而得到较快提升,甚至可能多年停滞不前。他们认为参加教研活动就是在搞教育科研,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其实不尽然,“教研≠科研”。教研活动对初入职的教师或青年教师的成长确实具有较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对走向成熟的教师而言效果不会很好,可能难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研与科研是两个不同又有着联系的概念。教研大都是对已有理论、规律进行实践与运用并获得感性认知和经验的过程,平时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都属于教研范畴。而科研是教研的高级阶段,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和研究教育问题,不断探索、创造,形成新的理论或认知体系的过程。从教研到科研,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的必然路径。

一线老师如何做科研?我建议从小课题做起,这非常符合一线教师的成长规律。

何为小课题研究?就是指课题研究角度小,一般无须审批立项,可由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它的特点在于“小”,选择切口小、研究范围小、所解决的问题小、解决问题时间短。做这种“小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老师快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思维,形成科研意识。教师只要会做小课题研究了,以后再做教育规范化课题研究就轻车熟路了。

五、从会说走向会写

教师应该是思想的智者,需要会说会写。但现实中不少教师会说不会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写比说困难。写作是一个记录、整理、反思、提升、创造的过程,是思维对生活的深度加工,是思维、思想的高度提炼。不写,写作能力自然就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老师们形成了不敢写、不会写、写不出来,观点和思想都止于嘴巴的情况。这样,教师的深度思维就没有得到锻炼,其成长自然就缺乏高度。

怎么突破這种困境呢?

一是要明确写作的意义,增强写作的动力。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曾说:教师专业写作可以梳理和砥砺自己的思想,反思和批判自己的实践,交流和传播自己的经验,记录和留下生命的痕迹。可见教师专业写作是多么有意义、多么有价值的事情。

二是明确教育写作的丰富形式,寻求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教师的写作形式多样,有教育日志、教后记(感)、教学课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叙事、阶段性总结反思、学术论文、课题报告、教育专著、教学范文等等。我们可以从最符合自己特点的写作形式写起,享受这个专业写作和成长的过程。

三是传播写作成果,寻求合适的传播渠道。传播是对写作成果的认可,更是思想的交流。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参与论文评比、发公众号、报刊发表等,教师要从中找到恰当的交流和传播方式。

教师的写作史就是教师的成长史。从说到写是浅层思维到深度思考的转变,是思想质量的跨越和提升。写作最终要形成写作习惯,时时写、事事写、处处写,能写、会写、善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六、从教书走向育人

中国从古至今,教书育人都是一体的事,韩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就是其代表。然而现在有些老师只教书不育人,他们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育人是学校的事、是班主任的事、是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事,自己尽量少掺和。

从小的角度说,这样的老师是教育观念、成长状态出了问题,仅仅把教师当成知识的传递者,需要重新认识教师的工作性质。叶澜曾说:“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们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这个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既要传递知识,更要传递人类的精神财富。

往大方向说,这样的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担当出了问题。教育是大格局的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一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这个大事就是指教育。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党和国家,关系民族复兴,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期望未来世界有多美好,就要要求现在的教育有多美好。古人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今天的人民教师更应如此,关心教育乃至关心天下。

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成长。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坚持并落实“立德树人”,从只教书走向教好书、育好人是唯一的成长路径。

如何“立德树人”?

一是立好己。在育人实践中锻炼好能力,完善好人格。不仅要追求“专业”的成长,还要追求一个“全人”的发展。

二是育好人。将育人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不管在怎样的教育岗位上,都要更好地履行育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成就己。教师要在全面育人中成就自己的专业、成就自己的人格、成就自己的格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自己锻炼得越来越优秀、卓越。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教研经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