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中昆曲元素的借鉴与应用研究

2023-06-05廖文卓

艺术评鉴 2023年9期
关键词:如梦令演唱

廖文卓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古诗词与音乐高度融合凝练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和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当今新的文化热点和社会风尚,不仅起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作用,并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唤醒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共同信念。本文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下简称《如梦令》)为例,以“昆曲元素”的借鉴与应用为线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  《如梦令》  演唱  昆曲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001-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民族院校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ZL21007;本文为2021年第二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名称:高等院校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02581007;本文为2022年校级研究生质量提升项目[精品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与鉴赏》,项目编号:YJS22042。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选自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作品,多配以钢琴伴奏,这种艺术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中百戏之母的昆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被誉为世界级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昆曲的唱腔值得深入研究、发展与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从相互借鉴融合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戏曲艺术结合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昆曲的典雅悠扬与汉语诗歌的清新雅致和谐相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昆曲元素的借鉴与应用,讲究的是“字”“情”“腔”“韵”这四者的运用,在声乐演唱中把这四点运用得当,更能将古诗词的魅力和昆曲华丽婉转的美展现出来,经典才能永流传。

一、《如梦令》演唱中昆曲元素的借鉴

《如梦令》是南宋词作家李清照新婚不久,初到汴京之时,忆往昔旧游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一位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出游少女泛着扁舟游赏山水,在溪边亭中游玩到日暮降临之际,还沉浸于优美的景色当中,直到醉酒尽兴才乘舟返回,却不小心进入荷花池的深处。在清澈的水面上,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荷叶簇拥着荷花仙子随风摇曳轻舞,少女在仿佛仙境一般的美景里迷失了归家的路途,她着急地奋力划船,船声惊起一群鸥鹭齐飞。这一美好情节,从此深深烙印在词人的脑海之中,以至于婚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如此活灵活现,仿佛身临其境。这首短短的闺阁小令仅有33个字,寥寥数语抒情造景,将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李清照常以自身经历为素材进行创作,所以其词作能够营造出情景交融、情融于物、情融于心的意境。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号易安居士,是一个情感非常敏感而又细腻的女词作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创作的诗词独树一帜,文风柔美,含蓄婉约。她出身书香门第,在生活优越的环境之下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早年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婉转柔美,与其家庭和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李清照家庭生活宽松,文学氛围浓厚,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婚后夫妇生活幸福美满,再加上她身处社会太平繁荣的时期,这些都促成了李清照早期温婉词风的形成。其词作风格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体现人生每个阶段不同的性格与心境,在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清新淡雅;在少妇时期的温柔细腻,豪放潇洒;在晚年时期则深婉含蓄,时常表现出相思之苦与亡国之恨。《如梦令》一词是她前期之作,演绎时就要怀揣着少女的心境去联想。

《如梦令》的旋律是由现代作曲家王超编写的,优美婉转,波澜起伏,旋律的每个音符与歌词紧密相连,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他使用了中国调式特有的起承转合,使作品更具中国的古典风韵,全曲的曲式结构简洁明晰,还原了这首小令的本真面貌。音乐上借鉴了中国戏曲元素,情感上层次更为丰富,不是单一的情绪递进而是笑中含泪的情绪叠加。字里行间除却闺阁小令的明媚烂漫之外,还悄然裹挟着回忆时欲盖弥彰的淡淡哀愁。这首作品的调式是D羽雅乐七声调式,音乐曲式结构为重复乐段结构,虽然这首作品为中国调式,但是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创作手法,其中包含半音阶旋律走向,二度、三度平稳级进,离调和转调,巧妙运用大量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作曲家将西方创作的优点与中国调式相结合,中西合璧,表达了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昆曲乃我国百戏之母,昆曲最大的艺术特点便是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演唱《如梦令》这首婉约词作借鉴昆曲元素可谓是锦上添花。昆曲唱腔非常讲究“字清、板正、腔纯”这三绝,在演唱昆曲时,其一就是要求咬字清晰,其二需唱对板眼,其三要唱到“气无烟火”。

昆曲的第一标准为“字清”,昆曲对咬字清晰度有很高的追求,咬字清楚准确,腔体发声才纯正,“字正腔圆”实则“字正”重于“腔圆”。魏良辅的《曲律》里写道:“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昆曲实际上是依托于字音与声调,“以字为主,依字行腔”是昆曲基本的歌唱原则,现代民族声乐唱法中的咬字应继承昆曲这一优良特点。演唱《如梦令》时的咬字遵循“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让听众听清楚每一个字的起音落音,方能使其理解歌曲含义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

昆曲尤为强调“板正”,板即为节奏,板眼规整是基础,但唱时应灵活运用,心有板眼则情真意切,演唱者内心节奏需稳当且分明,分清顿挫疾徐、轻重缓急,以情带声则板眼纯正。《如梦令》这首歌曲速度较缓,这是一首4/4拍的歌曲,节奏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巧妙地贴合了这首词娓娓道来的语气与风格。曲谱上运用了大量的连音线,奠定了歌曲具有典雅含蓄的特点,歌唱时需连贯悠长。《如梦令》的词婉转含蓄,昆曲的唱腔轻柔婉转,细腻优雅,有机结合便能体现出独特的古典韵味。演唱时借鉴昆曲行腔,圆润流畅,柔和连贯,行腔的流畅则取决于气息的厚实与否。昆曲的身段表演基础要素为“四法五功”其中五功是指“手、眼、身、法、步”,在对于《如梦令》这首歌曲的表演上可以吸收昆曲元素,如昆曲中的身段、手势、眼神与法则,借鉴昆曲的肢體动作,合理设计并运用在歌曲演唱之中,进而使歌曲的外部表演自然展现出优美典雅的形态,在舞台表达上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打动观众。

二、《如梦令》歌曲演唱中昆曲元素的应用

(一)“字”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咬字是展现艺术修养的第一步。中文讲究“字正腔圆”,字必须吐清楚,字是听众的直接感受,理解歌曲字面含义后才能体会更深层的艺术意蕴。“字头、字腹、字尾”是一个字读音的组成部分,演唱者要清楚它们之间的比例,注意把握这三者的时值长度。

《如梦令》篇幅短小整个唱词仅有33个字,歌唱的情感富有诗情画意。演唱之前需要反复多次朗诵歌词,在练习过程中掌握语感,同时避免在演唱时出现错词的情况。在演唱《如梦令》时注意每一句话的首字都必须是强音,唱出强弱对比的力度。在处理节奏韵律的同时,个别咬字亦要加强气息的流动,叹着气唱这些字,如:“常”“溪”“日”“醉”“不”“归”“藕”“花”“渡”“滩”“鹭”。除了力度,如何正确咬字也是颇为重要的部分,要咬住字头、字腹延长、字尾归韵,每一个字交代清楚才能深入人心。“常”字的字头“ch”,在演唱时要突出辅音的气流声,并快速归韵到“ang”上,归韵时口型保持圆润并微微松弛打开。“亭”字的“ting”切勿发为“tin”,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t”字头辅音气流声突出以后迅速转到字腹“in”口型保持不变,适当延长保持元音最后归韵后鼻音。“醉”字是一个出彩的字,要唱出如痴如醉、扑朔迷离之感,把咬字力度放在字腹“u”和字尾“i”,演唱时头腔共鸣点位置挂高,带着微笑打着哈欠把字唱出来,依靠后咽壁的力量往上前方推送。“歸”字适当运用上哭腔,把笑中含泪的情绪递进带入,使其富有起伏之感的特色处理。“路”字牙关要调整开度,笑肌微微上抬,音高走向使声音位置顺着先上后下的方向缓缓滑行。“误入”两字字头易混淆,字头“w”和“r”要吐露清楚,归韵在“u”时注意口型圆润且小。“藕花”二字都要咬重,但“藕”稍微要比“花”轻一些,“花”字尤其要突出绽放之感,咬住字头“h”后字尾“a”口型有先包围后冲出来的感觉,把字重点唱在开口音上,此时气息要向腰的两侧扩张,扩张的力量使“花”字具有稳定流畅的听觉效果。“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该作品的高潮点,连续出现两次“争渡”一词,演唱时便要有对比,后者要比前者的力度更强一些,需要调整牙关开度,后者要比前者牙关开度更大一些。“渡”字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提前把气吸足,使劲往下叹着唱,腰腹往外扩张,如果气息不够或呼气肌肉松懈了会给人一种气息漂浮和高音上不去的感觉,“渡”字是全曲最高音亦是炫技之处,气息下叹依靠后咽壁力量正打哈欠来唱,顺着亮音展现出豪放潇洒之意。“鹭”字是全曲最后的尾音,时值有8拍半,咬字位置头腔共鸣点挂高,在延长过程中做出先渐强后渐弱的力度处理,有空灵、余音回荡的独特韵味。仄韵格律是这首词的特点,每句尾音押韵在“u”母音上,如:“暮”“路”“误”“处”“渡”“鹭”,在演唱中应从声母迅速转到“u”的字音上,在听觉效果上声音统一,避免出现倒字的问题。这就要求演唱者加强u母音的练习,“u”母音音色虽不如“a”“i”等母音音色明亮,相对而言较暗沉,但随着气息的推动与冲击可以到达头腔共鸣的至高点,达到厚实立体之音效。

(二)“情”

一首歌的情是体现歌唱者乐感的关键,咬字、唱腔、技巧最终都是为歌曲的情感服务的。唱歌不能单纯追求声音上的完美,那样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歌唱,俗话说就是“不走心”。每一首歌有每一首歌独具的韵味,而不同的人去演绎同一首作品也将会是不同的味道;不仅声音不一样,演唱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都各不相同,呈现出来的作品便会不一样;甚至同一位演唱者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去演唱同一首歌,呈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效果。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感情的处理就在于歌唱者对歌词的理解和研究,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情感,那么唱出来的感觉也会截然不同。李清照的词,时常伴有道不尽的悲情哀愁。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是她前期之作,风格开朗、欢快、活泼,演唱时要注意风格的把握,做到以情带声、以情感人,根据少女的心境去联想和演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叙述词人流连忘返又被鸥鹭齐飞的画面所惊喜震撼的情景。“情”的处理离不开旋律的律动,旋律的律动又在于气息的律动,歌唱时气息要紧锁腰间像海浪拍岸一样去推动。如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推了三次,“常”“溪”“暮”都强推一下,便会使听众感受到力度的强弱对比。首先要怀着回忆的心情,其次怀揣着少女浪漫天真的情怀,尤其是“沉醉”二字体现出娇羞之感,其中“醉”字唱出酒意微醺、陶醉于美景的状态,既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的演唱,还要灵活运用滑音的技巧,增添抚琴吟唱的韵味。在“醉”和“知”字后有四分休止符,要及时收音,有干净利落且俏皮活泼之趣。“归”字用上哭腔,渲染出悲情色彩,并且道出不想归家的心情。随后“兴尽晚回舟”,尽兴过后是时候该泛舟回家了,尤其在“回舟”二字可以急切一些,会更具代入感。“误入藕花深处”,忽又变得愉悦地描述泛舟场景,视野往前推去是少女身处这美妙的荷塘之中。紧接着两个“争渡”表现激动,作出力度的对比,后者力度更强并往前推送,给听众一种力量感和推进感。最后道出鸥鹭齐飞的场景,展现出安逸洒脱和畅快的心情。歌曲的歌词重复分为两段,但两段伴奏织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处理歌曲时第一段速度稍慢娓娓道来,第二段反复时要与前段有明显对比,速度上轻快流动起来,歌唱情绪和感情色彩就会相对更丰富饱满。

(三)“腔”

歌曲演唱的精髓体现在腔体的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应具有戏剧腔,这点可以借鉴昆曲的行腔润腔,使其富含古典之美。昆曲音乐要求一唱三叹,所以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本着“以字为主,依字行腔”的原则方能唱出古典诗词典雅精致的美感。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便是“一字多音”,结合昆曲的一唱三叹,先叹后唱气息便具有动力和流动性,有扎实的气息支撑“一字多音”的行腔润腔便能连贯悠扬。《如梦令》作品中“常”字的旋律是“5 765”,这是一个波音,加上戏曲腔便有摇曳悠扬之感,“溪”字的处理亦是如此。“日”字是该句长音,中间十六分休止符的时候运用昆曲的“断腔”轻轻顿一下,保持着声断气不断,使之保持连贯华丽。“暮”字在旋律中可采用润腔中的拖腔,加入倚音的润腔,不仅听觉上更流畅顺滑更增添古曲韵味。“归”字依照旋律的起伏,可适当加一点哭腔,能展现出婉约派的悲情风格。“惊起一滩鸥鹭”中“一”字可以采用昆曲唱腔中的“擞腔”,亦可理解为音乐中的颤音,突出歌唱时的泛音音色,也更具戏曲韵味。“鹭”字用“拖腔”演唱,表现出词人意犹未尽之情。

(四)“韵”

韵乃歌曲艺术意蕴,《如梦令》这首作品需要清脆明亮的甜美音色,首先需要将自己与歌曲联系为一体,声情并茂地去描摹出李清照眼里的美好自然风光,抒发陶醉于美景的真情实感,既要展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无限遐想,也要展现出豪放感叹之意,凸显出一个个性鲜明、不同于一般闺阁小家碧玉的女子形象。

对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意蕴表达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更需具备文学修养,理解透彻词作者与曲作者的思想感情,演唱流露真实情感。词中体现的不仅是李清照单纯美好的内心写照,还体现出婉约派代表性的风格和思想内涵。经过结合昆曲唱腔处理,《如梦令》这首歌会更具中国古典婉约的魅力,更能体现出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传统韵味。

三、歌曲演唱舞台表演中昆曲元素的应用

舞台表现技巧主要在于歌唱者对视觉欣赏的表现,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重要手段之一。古诗词看似歌词简短精练,实则内涵丰富,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語言还有眼神的传达能够辅助表达作品的情感,更加衬托出艺术的审美高度。昆曲的身段要诀之一“欲左先从右,视上先顾下”。若身段肢体向左运动时,须先稍向右,从右至左,显得婀娜多姿,从而引起观众注目,反之亦然。昆曲的身段要诀之二“手眼身随步,肩肘腕一家”。需“眼与心合”,心之所想都应与眼神的传达一致,凡手眼动作,必须有步法上的协调,同时躯干也要与之相应。身段动作,十分之七在两手,而手之动必须与肩肘腕成为一体,如打太极拳行云流水方为美妙。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以作者回忆自己的往事开头,眼中的目光自右向左向远处望去,右手跟随目光的方向,向远处探去,想象自己身处其境。“沉醉不知归路”,表现作者极为感性的状态,演唱“沉醉”二字借助右手表达情感、将右手收回放至胸口处,此时眼神应是扑朔迷离的醉态,演唱“不知”二字头可轻轻摇摆,显示迷惑之意。演唱“归路”时把右手缓缓下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前半句表现作者兴奋的状态,以及尽兴后的雅致,后半句陈述作者误入迷途,在慢慢探索出路,演唱至“误入”时可以把双手向上抬起,至“深处”时将双手徐徐下落,这两种状态都需要表现在脸部。“争渡,争渡”此处的音高达到最高处,情绪也达到高潮,借助双手向上的动作辅助发声,“惊起一滩鸥鹭”借助双手向下的动作表现情感的起落,亦似是鸥鹭惊飞后又下落的画面感。

四、结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体现着古代女性对封建枷锁束缚的突破,是深闺女子对自由的向往。演唱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演唱功底,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要会解析作品、研究作品的演唱和处理,剖析作者和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润腔特点,使歌曲的演绎更具有古诗词歌曲特有的古典气质。在这个流行歌曲泛滥的年代,古诗词歌曲犹如雪地梅花,独树一帜,却始终散发着属于它独有的清香,想要成为世人广为传承的佳作,必须是多方元素相结合的,通过将中国古诗词、西方曲式、戏曲润腔相结合,会有更多的古诗词歌曲为大众所喜欢,并且大众的艺术审美会更上一层楼,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永世芬芳。

参考文献:

[1]李凯玉.李清照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的声与情——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J].大众文艺,2019(05):13.

[2]姜亚君.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演唱的意韵表达[J].艺术评鉴,2018(06):17-18.

[3]刘茜.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周来达.试论昆曲字腔[J].中国音乐学,2018(02):46-64.

[5]张志谦.昆曲曲腔关系析论——基于唱词、唱腔、唱法三角合力结构的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88-89+130.

[6]刘明澜.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J].中国音乐学,1993(03):27-38.

[7]武俊达.昆曲唱腔的装饰音及其记谱法[J].音乐艺术,1987(02):24-28.

[8]韩静茹.潘之恒戏曲表演论在昆曲表演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8年.

[9]原源.中国民族声乐对传统昆曲演唱技术的借鉴与发展[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

猜你喜欢

如梦令演唱
如梦令
如梦令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如梦令,长相思
如梦令
猜猜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