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

2023-06-04肖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群文阅读

肖舒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本解读、课标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分析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群文阅读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任务需要各个学科付诸实践,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是将具有关联的多文本整合起来进行的阅读教学。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可以通过对比更多地关注到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加强意义建构,帮助学生从“篇”到“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属于亭台楼阁记,二文均作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后,在创作背景、艺术手法、思想内涵方面二文皆有一定的相似性。简言之,二文存在一定的关联,是可以基于某些关联进行教学整合的阅读整体。本研究试图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进行文本解读,再基于文本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一.核心概念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在这篇作品中范仲淹传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和“先忧后乐”的崇高思想。同时,《岳阳楼记》也首创了散文赋游记。《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六一风神”的代表作品。《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思想及艺术技巧是其成为经典作品的原因之一。

二.文本分析

1.《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相同点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文本体裁上属于“记”,更是“哲人游记”。“记”的主要功能是叙事。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叙事不是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论是《岳阳楼记》还是《醉翁亭记》都添加了抒情和议论的部分。范仲淹更是开了宋朝记体散文议论化的风气。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以赋为记”,骈散结合。《岳阳楼记》“以赋为记”体现在铺叙手法的运用,铺叙是对景物进行多方面的勾勒和描写。第3、4段在对比描写岳阳楼阴天和晴天不同景色时运用了铺叙的手法阴天和晴天,范仲淹描写景物宏观、微观场面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近景和远景相结合。《醉翁亭记》“以赋为记”的明显表现是21个“也”字的连用,“也”字产生反复咏叹的感觉,形成流畅的韵律感,这是辞赋的语言技巧之一。此外,《醉翁亭记》写太守与民的宴饮图,从宴前、宴中、宴后三个角度进行叙写。这两篇课文都是用散句叙事,用对偶句写景,句式骈散结合。《岳阳楼记》中有两两相对的和自对的对偶句,前者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后者如“政通人和”,整句和散句交错,使得句式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2.《岳阳楼记》分析

文体分析。《岳阳楼记》属于亭台楼阁记这一小类,亭台楼阁记兴于唐朝,主持修建亭台楼阁的人会在建筑完成时请人作记。按照一般“记”的规范,文章开头会写所记之物的地点、建造过程、特点等,《岳阳楼记》显然突破了“记”的文体规范。

艺术手法分析。《岳阳楼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对比和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淫雨霏霏”的洞庭湖景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形成对比,“感极而悲”和“其喜洋洋者”的心境形成对比,“古仁人”和迁客骚人形成对比等。第3、4段写两种览物之情,就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来突出第5段范仲淹自己的思想。《岳阳楼记》中对学生来讲最有难度的手法是互文,因为学生接触的较少,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他修辞手法,如夸张、借代(“锦鳞游泳”)基本上都是学生可以自己分析的。值得学习的是范仲淹对烘托手法的纯熟运用,第3段和第4段的画面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相应的“悲”或“喜”的情绪。同时这也得益于语言的细致传神。

语言分析。除了上述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岳阳楼记》的语言还具有音乐性。具体表现在:双声叠韵,如“潇湘”;回环复沓,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叠音,如“霏霏”“浩浩汤汤”。此外,《岳阳楼记》中多二二式的节奏,如“阴风怒号”“沙鸥翔集”。语言凝练,首段51个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等。

结构分析。《岳阳楼记》的重心是第五段范仲淹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作者却用两段来阐述他所反对的观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范仲淹反向提出的观点,第3、4段是范仲淹对反向观点的具体阐述,第5段中范仲淹对反向观点进行否定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结构新颖又独特。第3、4段写景照应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同时也为第5段的说理具有铺垫作用,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主题分析。《岳阳楼记》表现了范仲淹崇高的思想。此外,其中也暗含了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劝谏。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古仁人的忧患意识和滕子京的处境是相符合的。范仲淹想要劝慰滕子京。

3.《醉翁亭记》分析

语言分析。《醉翁亭记》独特的语言主要是指欧阳修对21个“也”字的运用。“也”是一个虚词,通常我们会关注到虚词的语法意义,而忽视掉虚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意义。事实上,《醉翁亭记》中的“也”字具有情绪意义和语气意义。孙绍振在《〈醉翁亭记〉赏析》[1]一文中提出:“‘……者,……也的句式节奏是二分式,带有提问和回答式的意味;这种判断句的句法结构提示了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用一般的描写句就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字放在句末在情绪上具有确信和肯定意。“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一句中的“也”含有欧阳修的自得之情。

主题分析。《醉翁亭记》中“乐”字共出现了10次,文中反复渲染欢乐的气氛,若是不进行“知人论世”就很容易认为欧阳修的情感只有“欢乐”。从生活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欧阳修写作此文时不足40岁,不足以到称呼“老翁”的地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欧阳修自进入仕途之后不断遭遇家庭和仕途危机。欧阳修在第一次被贬前往夷陵的途中告诫自己不作“戚戚之文”,努力在逆境中保持从容。因此,《醉翁亭記》虽以欢乐为基调,但多次对“乐”的强调反而暗含了欧阳修为缓解内心苦闷而做出的努力。

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可以感受到欧阳修的“重理节情”。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不仅是自然之乐,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乐。

结构分析。“环滁皆山也”勾勒出全景,接着写“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这一中景,接着再写“酿泉”这一近景,最后把视线聚焦在醉翁亭上。然后欧阳修描绘了山间的朝暮和四时,接着又写太守与民宴饮图,最后写太守、民、禽鸟散会回归的情景。整篇课文都是围绕“乐”展开,分为山林之乐,宴酣之乐,人情之乐,禽鸟之乐。

4.《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背后蕴含的文化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吸收了道家“超脱”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忧乐观”的进一步发展。《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属于“哲人游记”相较于唐朝的“诗人游记”增加了说理议论思辨的成分,这是因为宋朝的儒学以理学为主体,宋朝以理性作为时代精神。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游记,同样是遭受贬谪后所写的作品,为何《小石潭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凄清冷冽的感觉。虽然《岳阳楼记》的情感基调是“忧”,但总体上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在逆境中仍然有所作为,仍然持有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二人豁达、宽阔的胸襟。这是因为唐朝和宋朝的文化不同。唐朝将政治功名作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得柳宗元无法走出贬谪带来的“阴霾”。与社会责任相比,宋王朝更加重视文人的人格修养,因此政治功名不是宋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更不是宋人唯一的人生追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欧阳修才可以驱散贬谪带来的“阴霾”,变得豁达。

三.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存在诸多关联,尤其是在后面一文三诗的对比下更为凸显。进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首先需要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程标准(因没有学生,所以暂时不考虑学情)。

1.课程标准分析

这两篇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该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构建的艺术世界,即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象,欧阳修笔下的宴饮风情图。强调学生要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即《岳阳楼记》中的对比和反衬,《醉翁亭记》中的曲写;同时还包括两篇文章所共有的抒情和议论。强调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即《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崇高思想,豁达胸襟,对滕子京的劝慰;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和复杂的感情体验。强调学生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即《岳阳楼记》中的节奏、句式、炼字;《醉翁亭记》中的“也”字和句式。

2.教材学习活动分析

除了常规的对诵读和积累文言实词的强调外,单元提示语提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也抒发了情感,包括政治理想等,提示本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和历史文化,强调文言虚词的作用和积累作品中的名言警句。

分析《岳阳楼记》的“预习”学习活动发现编者强调理解课文内容和朗读;分析“思考探究”学习活动发现编者关注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政治情怀。“积累拓展”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养成积累的意识。

分析《醉翁亭记》的“预习”学习活动发现编者强调结合创作背景体会欧阳修的思想情感和虚词及其艺术效果;分析“思考探究”学习活动发现编者关注本文的写作思路,句首连接词,欧阳修的志趣。积累拓展”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对虚词和成语的积累。

3.教学活动设计

古诗文单元必要的学习活动有字词梳理和朗读。关于字词梳理,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好“字词梳理表”,字词梳理表包含:实词积累、通假字、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字词梳理表”建议放在课前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完成表格,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在课前核对相应的字词梳理内容。此外,因《岳阳楼记》涉及的艺术手法较多,但是真正需要教师花时间讲的可能只有互文、对比和反衬。对偶不作重点关注是因为八年级上册三单元骈文作品较多,例如《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且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反衬下学生学习对偶较为容易,因此建议新手教师将对偶这一语文知识放在八上三单元进行教学。借代不作重点关注是因为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中“沉鳞竞跃”与《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类似。其他比喻、拟人、设问、夸张、反问修辞手法不作重点关注是因为较为简单。当然,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决定了教师教学的起点,因此较周全的做法是课前检测学生是否能分析上述的艺术手法。关于朗读,朗读可以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个学习目标。如果教师选择将朗读作为感知作品的方式,那就需要细化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课文需要有次数要求,水平要求,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指导有:朗读正确清楚(读准字音,不读错停顿点,速度合适等),朗读能够传情达意(节奏快慢合适,语音轻重合适等),朗读要利于熟读背诵(朗读时口、耳、眼、挠并用,借助节奏和语气等帮助记忆)。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都是“以赋为文”“以论为文”。二文突破“记”主叙事的功能,将抒情、议论加入作品中。“破体为文”是二文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八下所学的《桃花源记》与两篇课文进行对比以突出《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的抒情和议论。这两篇课文“以赋为文”,突出的表现是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抒情、议论、叙事。教师可以将整句和散句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醉翁亭记》中“以赋为文”还表现在21个“也”字的连用,建议教师将课文重新排列,在范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者,……也”的二分式节奏,语气意和情绪意;《岳阳楼记》中“以赋为文”还表现在对比写“览物之情”那两段的铺叙手法运用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中运用铺叙手法的段落,方便学生在对比中提高对铺叙手法的感知和理解。

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涉及到对课文炼字的分析。《岳阳楼记》中主要分析的是“衔”和“吞”,《醉翁亭记》中主要是分析“翼”“若夫”“至于”“已而”。教師可以采用“增删换改”的手法分析这些字词的艺术效果。

《岳阳楼记》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运用了反衬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全文对比鲜明。这些特点可以在教学范仲淹写作目的时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岳阳楼记》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层层递进,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岳阳楼记》属于亭台楼阁记。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之后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入亭台楼阁记的定义,让学生分析出《岳阳楼记》显然已经突破了文体。接着再引入相关创作背景询问学生“范仲淹为何要突破文体规范,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以引导学生分析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劝谏与抚慰。

《醉翁亭记》主要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豁达胸襟,但是欧阳修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并不是只有“欢乐”。建议教师引入相关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以“按照范仲淹的评价标准,欧阳修属于迁客骚人还是古仁人?”一问作为思考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欧阳修暗含在文字里的苦闷、不满和力不从心。

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遭遇贬谪,处于人生逆境时写作的这两篇作品。建议教师引入相关创作背景将欧阳修、范仲淹与柳宗元进行对比,突出范仲淹崇高的思想和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进而突出范仲淹和欧阳修在逆境中仍然有所作为,仍然保持舒缓旷达的可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主题之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事实上,忧乐观是儒家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暗含了道家思想。此外,范仲淹也表達了个人的行为准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建议教师可以作适当的传统文化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传统文化。

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虽是基于文本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学习活动分析进行的设计,但是缺少了最为重要的学情分析作为设计依据,因此上述建议仅供参考,教师在实践时要根据学情进行创意性修改。此外,《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作为教师与历史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学科联结点;范仲淹传达的个人行为准则和欧阳修的“重理节情”可以作为教师与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学科联结点。这些值得研究者进行更多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孙绍振.《醉翁亭记》赏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2):4-7.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群文阅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