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内涵研究

2023-06-04刘莹莹于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语文

刘莹莹 于为

内容摘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分析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本前提。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切入点,围绕该单元的单元导语、课文内容、单元学习任务等模块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单元的编排新变化、新特点。包括围绕“学习之道”统整经典文本,提升认识的全面系统性;学习提示紧扣思辨特色,指引自主研读方法;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迁移能力培养;注重借鑒多文本论证特色,提升说理能力;构建新教材助读系统,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 高中语文 单元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教育的基本形态与任务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高中不仅是大学的预先学习与选拔,它更多地承担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第二次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重新编排,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各地区推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呈现诸多变化,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分析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新教材必修上册的第六单元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专属单元,拥有着丰富的思辨色彩,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相对于人教版教材,它打破文白分界线,以“学习之道”作为人文主题,统领六篇经典文章,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和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训练。文章横跨古今,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通过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等内容,多重任务结合,锤炼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构筑语文核心素养。

一.围绕“学习之道”统整经典文本,提升认识的全面系统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紧扣“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学习任务群为路径,人文主题为基本统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该书的第六单元隶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此处的道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为学习的道理,即为什么学;第二层为目标,即学什么;第三层为道路,即如何去学。三层含义依托六篇课文,充分展示其内在含义——重视学习。本单元课文不同于人教版教材同类别单元,它打破了文白分界,以任务群的形式凸显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学习路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对“学习之道”的理解与掌握。

六篇课文中,《劝学》通过对学习方法、道理、意义和要求的论述,来鼓励学生学习。《师说》以对比论证为主轴,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道理与不学习的危害。两篇课文为古人对学习的态度,让现代学生充分感受古人对学习的渴望和奋斗的宗旨。《反对党八股(节选)》通过批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问题,运用多种说理方式,语言极富革命特色,展现一个革命人对待党内问题的警惕性,系统阐释了学习对我党的重要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时政,抨击教条式、浮夸式学习,抨击盲目学习外国,而丢掉本国传统文化的错误现象。这两篇文章取自近代,关注革命时期,人们对学习的内在关怀,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思维拓展。而后两篇自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则是对自我学习时的方法和态度进行了介绍,注重生活与学习的双重感悟,强调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在生活中学习,热爱学习,懂得学习的方式方法。本单元的文章皆是围绕“学习之道”组织文本,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路径指向,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以带动核心素养另外三个部分的齐头并进,全面贯彻“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等内容加强了学生对“学习之道”的认识水平,锤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思辨的方式提高对学习的认识,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与目的,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推动自主探究学习的展开,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观念。

二.学习提示紧扣思辨特色,指引自主研读方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指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2]学习提示处在人教版教材中“研讨与练习”的位置,设置在每个课节后,主要提示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和学习路径,也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学习提示综合了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紧扣思辨特色。以《劝学》和《师说》的学习提示为例,两个课文属于古文,文本强调的是学习意义与态度,因此学习提示要求要结合荀子、韩愈的主张思想以及“耻学于师”的社会背景,以期通过思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的依据,观察作者的论证方式与论证结构,这样的提示信息充分体现思辨特色,从高位的角度,锻炼学生思维,进而得到思考深度的升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结合学习提示提出有关的问题,例如询问学生,他们从《劝学》可以看出荀子有怎样的思想主张?学生可能会回答不出来,此时可以运用学习提示进行提醒,学生通过思辨发现,《劝学》的主要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学习提示已经提出,他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对学习的排斥。学生在分析出这样的内涵之后,可以进行学习提示的横向迁移,到《师说》中来,学习提示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耻学于师”,韩愈写本文的目的也得以展现,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学校的要求,也更能够提升其思辨能力。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指明学习顺序,指引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对《劝学》《师说》的提前预习。学习提示也在《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中进行了提出,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读懂课文、学会写作和懂得自学。这些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研读提供方法指引,提供阅读方法和学习路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迁移能力培养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新课标指出要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语文知识系统,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要求教材的编排要倾向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统编版教材设置单元导语这一板块。单元导语是每个单元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指出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重点,该模块以引导式语言为基本,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单元导语的设置依旧围绕“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展开,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突出强调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是说学生在学习活动后,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其他情境中的能力,是否能够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检验能否真正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劝学》结合该单元的单元导语,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态度,进而分析作者提出问题,论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作者的语言机智、逻辑思维,作者采用了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其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进行论述,增加了语言的逻辑性、思辨性、生动性,让说理变得更易于接受。最后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逻辑思维模式、语言掌控方法,学会结合不同情景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论证方式,以合理的方式、准确的角度、精炼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单元导语的提示迁移到《劝学》学习,从《劝学》我们同样可以迁移到同为古代论说文的《师说》的学习中,首先把握作者认可从师学习这一观点与态度,其次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写出了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文章。最后学习作者写作手法的同时还可以分析作者的哪些观点值得继承,哪些则需要发展与更新。

单元学习任务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设计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例如,本单元提出了三个单元学习任务,这三个任务不是简单地系统性叠加,而是逐级递进,形成一个阅读—写作链条,最终目的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既能够对阅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够链接到写作之中。该任务以为写作为目标导向,整合之前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的学习任务,重点关注学生的写作方式与结构;阅读文章之后,体会作者思辨的指摘,探讨作者是如何解释与把握学习之道的。最后以完成写作任务为落脚点,三个任务层层递进。要想出色完成第三个单元任务,一定需要对前两项任务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前两个任务为第三个任务做铺垫,是能否高质量完成第三个任务的基础与前提,这样环环相扣的任务设计,侧重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借鉴多文本论证特色,提升说理能力

思辨性文本的论证是其不同于文学欣赏文本的特征之一,思辨意蕴丰富,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从思辨中感受论证的魅力,提高对论证的理解,锻炼论证的能力以及总结论证的方法。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以及单元学习任务中可以看出,注重借鉴多文本论证特色,提升说理能力。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组元形式,以人文主题为组元纲领,该单元选文都是经典的思辨性论说文,在论述说理上各具特色,与思辨性表达与阅读的任务群高度契合,这样的内容设计进而有助于学生进行多文本论证,多文本论证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进行对比,分别分析其论证思路以及论证方法。例如,《反对党八股》作者首先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其次罗列每条罪状及其危害并给出解决方法,最后明确必须抛弃党八股,采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密、语言诙谐、幽默。其中运用了大量不同的论证方法,比如引用俗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需要的道理论证,以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的典型事例来使论点更加令人信服的举例论证。对该内容进行横向迁移,可以迁移到本单元另一篇同时代文章《拿来主义》之中,《拿来主义》作者以犀利的语言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和结果,然后阐述“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中运用到了“鱼翅”“鸦片”等比喻论证,“送去”“拿来”等对比论证。把两个文本进行多文本论证,这种多文本论证有利于借鉴多文本论证的特色,学生依托不同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发展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的论证方式在课外阅读时,同样可以进行迁移。例如在进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时,能够通过其中的写作方法,快速确定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并将文章分层解读。学生在进行该类文章阅读时,通常表现出迷茫和不解,这主要也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结构理解不足,对内容的阅读浮于表面,在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强化后,学生会将能力迁移至课外,达成最终的双向迁移,完成学业目标。

五.构建新教材助读系统,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难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新教材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通过各项助读系统的形式,引入多元评价的思想,多元评价是包括有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单元任务通过对文章说理性的解读,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如单元任务的第一题即为摘抄文章句子,谈心得体会。摘抄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谈论的方式也可以是不同,比如学术汇报、小组讨论以及文章分享等等。这样的形式可以让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材是教學的支点同时指导着教学评价,教材对于课文的学习要求是教学评价的基准出发点。本单元的评价标准在该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就有所体现,即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出符合要求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例如,《拿来主义》的学习提示中分别从文章主旨大意、文章脉络层次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三方面做出了提示,同时也隐含着评价学生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学会破立结合的写法;分析作者如何进行有效论证,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这样的学习会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相较于之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更具有即时性,对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促进有着积极的正向意义。

单元学习任务是整个单元的目标导向,同时也蕴含着评价要求,单元学习任务综合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该单元学习任务也是如此,首先要求“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并完成相关任务;其次梳理作者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最终以写作任务为最终导向,三个任务层层递进,难度逐步提升,这也代表着层层递进的能力要求以及逐渐提高的评价要求。单元学习任务整体任务设置非常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支点与辅助,统编版高中教材第六单元的变化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语文课程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中教材的学习立足于义务教育,面向未来大学升学的要求,秉承国家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帮助学生积累必备知识与提升关键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3.

[2]陆志平,张克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02):7.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于为)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