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基准下小说教学的个性化解读

2023-06-04刘东清童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主题新课标个性化

刘东清 童欢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新高考背景下,部分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天性无法得到释放,创新思维能力低下。师生对文本多样化解读的意识亟待加强,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能力明显不够。本文从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能力提升的意义与价值,以茹志鹃《路标》一文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多角度个性化探讨《路标》的主题,提倡广大教师真正转变思维模式,从聚焦教到注重学,从掌控课堂到开放课堂,加大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更多关注课堂互动生成,使师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擦出更多智慧灵感的火花。

关键词:主题 新课标 个性化 茹志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学业质量水平第4级和第5级中明确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新高考背景下,部分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天性无法得到释放,创新思维能力低下。师生对文本多样化解读的意识亟待加强,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能力明显不够。

一.高中語文小说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单一化。教师一方面明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束缚,无法放开手脚,不敢大胆创新。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小说,教师往往会选择一种业界最认可的标准解答来进行讲解;学生则通过教师给出的标准解读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直接将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告知学生,然后顺藤摸瓜,在恰当时间给出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结论,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看似和谐高效的课堂,实则学生收获有限。

简单化。对于小说主题的解读,教师习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解读极容易使小说主题理解脱离文本,形成公式化,套路化,政治化,教条化的理解,久而久之,会禁锢学生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另外,受限于教学时间和任务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教师只能选择高考考什么,上课就教什么,将原本充满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小说教学变成了背诵答题模板的套路游戏。教师缺乏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指导。学生只能通过机械刷题,完成阅读任务,求取较高分数。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为了追求考试分数最大化,阅读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人云亦云,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二.个性化解读的意义

个性化解读,即是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重新认识,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和延伸拓展,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本,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一千个读者是一千个哈姆莱特。相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由于阅读方法和阅读偏好的不同,往往读出不同的意味。每个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来理解小说。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时代的变迁不可逆转地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多元而激烈地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人才一方面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和人格,特别需要有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事物具备多维度思考分析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能力。

2.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

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解读重构文本意义。套路化、统一的、标准化的解读对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束缚,而个性化的解读,多角度的理解恰恰能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新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也不再限于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等,而且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提出个性化,有新意的理解。在高考评分时,我们经常看到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的表述。这也充分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个性化解读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3.师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教育育人的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参考书的束缚,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迫切需要走出文本解读一元化误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对文章进行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阅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跟上学生的思维步伐,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荣誉感也必将增强。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时代的学生肩负更加光荣和繁重的使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极强,更容易以自己的方式走进文本,从而达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目的。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三.常见的小说主题解读方法

1.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读者有强烈的导引作用,是解读文本的金钥匙,也是读懂文章的纲要。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往往会紧扣文本的标题,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因此,从标题入手解读小说,可作为小说主题解读的第一步,也是一块深入赏析小说的“敲门砖”。

2.从形象入手

小说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还包括事物形象。小说形象的塑造是为其主旨服务的,形象鲜明的形象有助于小说主旨的凸显,小说塑造形象的意义所在往往也折射出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意义。因此,从分析形象入手,可以有效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

3.知人论世,从背景入手

知人论世能帮助读者在欣赏小说之前和作家交朋友,了解并认识作者。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会对不同作家形成区别与他人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而这些会直接影响他们创作的作品。知人论世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另外,文本时代背景也是读者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蕴藏着特殊的时代意义。

4.从情节入手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形象,从而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来源于生活,是时代和现实的缩影。小说主题往往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通过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想象小说中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型,从而达到欣赏和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主题,是中学语文教学常用技巧,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

5.从细节入手

细节描写不仅串联小说的各个环节,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是刻画人物最本质特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一篇作品。”抓住小说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刻画,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体味小说思想主旨。

6.从环境入手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情节发展的助推器,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情节和人物形象是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直接反应社会生活,揭示主题。自然环境描写间接揭示小说主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从而揭示小说主题;一种是借助自然环境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四.茹志鹃《路标》主题探究

1.《路标》情节、人物介绍

故事情节:战士伍原在为同伴尋找补给的路上迷了路,在绝望中遇到聋哑老乡的故事。

人物简介:本文主要人物是伍原,是八路军战士,他身上肩负着递交小榕入党申请书和为老邹找到给养的任务;次要人物有老乡,是聋哑人;次次要人物,已去世的小榕和重病咯血躺在只有伍原才知道的某处等待救援的老邹。伍原、小榕和老邹是我军战士;老乡为普通百姓。

2.个性化解读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上文提到的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归纳整理学生对本文主题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

从标题入手,分析《路标》的象征意义,然后归纳小说主题。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的分析方法是先分析表层义,然后分析深层义,即比喻、象征、双关义……文本中写道“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可知本文路标的表层义就是指路上的痕迹,换句话说,也就是给自己或同伴指引道路的标志。文中还写到:“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起就有希望。”我们不难发现,路标对于八路军伍原而言,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与希望,在极其困难绝望的处境下,伍原发现的那一点如豆的,飘忽闪烁不定的昏黄的灯光就是路标,就是希望,而灯下的聋哑老乡也是路标,也是希望。所以路标象征着希望。从标题分析,本文启示读者,面对困难,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伍原,他是一名身兼重担的八路军战士,身上背着埋在河边的小榕的入党报告档案,还藏着咯着血的老邹的秘密,他必须找到补给才能不负同志的托付。当“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的时候,伍原流下了“无声无息的泪水”“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但是,伍原并没有放弃思考,“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可以看出,伍原身上有一股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力量,也许是求生的本能鞭策着他,也许是坚定的信念驱使着他。小说歌颂像伍原这样拥有坚毅品质,绝不放弃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身上的责任担当精神。这样解读无疑是正确的,符合时代主题,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师生都乐于接受解读。

知人论世,从茹志鹃小说创作特点看,皮元珍在《略论茹志鹃小说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一文中认为:茹志鹃小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截取生活片段反映生活侧影和时代风貌,歌颂普通群众的美好心灵。如《百合花》反映的是1946年解放战争题材,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赞美了军民情和人性人情美,洋溢着诗情和深意。后期创作拓宽了题材,主题由单一地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转为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通过揭露假、丑、恶的事物来讴歌真诚美好的情操。显然,茹志鹃后期作品对社会人性挖掘更加深刻。本文创作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属于作者创作后期。作者创作进入成熟期。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讲述了八路军与老乡的故事,从军民关系入手,再结合茹志鹃小说创作的特点,可以暂时把小说主题归纳为赞扬军民鱼水关系情。

顺着赞扬军民鱼水情这一思路,进一步梳理小说。文本中,八路军伍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迫切需要老乡的救助,在老乡没有认出伍原的身份之前,伍原的反映是“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没有老乡的帮助,八路军伍原毫无办法。可以看出,老乡是伍原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小说主题固然讴歌军民鱼水情,赞颂人民军队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但本文中更强调军队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老乡的帮助。所以这篇小说从传统赞颂军民关系深化为赞颂百姓对于军队的重要作用,或者说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笔者认为,这样解读更契合茹志鹃后期作品的特点,也更深刻,更有意义。

通过对茹志鹃《路标》一文的主题探讨,不难发现,从不同侧面分析,文本的意义完成不同。只要教师放开手脚,给学生足够空间,学生是可能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的。不可否认,学生以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个性化解读,可能使解读出现灵活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学生或抓住某个无关紧要的细节,无限扩大或衍生作品的意义,或由错误认知得出非理性,甚至错误的结论。教师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在阅读体验,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从整体把握小说,帮助他们克服由于自身局限导致的解读偏差,要避免任意解读。

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是一个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多遍地阅读理解、体会和理解教材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展现出来。教师要真正转变思维模式,从聚焦教到注重学,从掌控课堂到开放课堂,加大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更多关注课堂互动生成,使师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擦出更多智慧灵感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欢欢.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2021(08):60-61.

[2]南学玲.小说主题的提炼与概括方法[J].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2015(09):24-25.

[3]梁茂芬.小说主题多元解读的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3):152-154.

[4]皮元珍.略论茹志鹃小说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J].理论与创作,1993(05):22-24.

[5]汪晓晶.中学语文经典文本个性化解读探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新课标个性化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