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2023-06-04刘奇
刘奇
内容摘要: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有着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创作理论,《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是他在这一创作理论指引下取得的艺术实践成果。小说揭示了备受争议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他这一艺术实践中,不难看到王尔德无时无刻不在展开着对道德的追问。首先具体分析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各自的表现,揭示出艺术与道德两者的冲突和融合;接着就对三个主要人物进行逐个分析并挖掘其体现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王尔德为何会背离他的唯美主义艺术理论形成如此矛盾冲突的艺术道德观。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道连·格雷的画像》 艺术 道德
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作家、戏剧家,也是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以及“为艺术而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唯美主义者们一致认为艺术中不应该存在任何说教的因素,唯有“美”才是艺术的永恒追求,但他们却难以将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世界之外,总会与生活中的道德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出版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学术界对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的评价一直是持否定的批判态度,但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只是王尔德给他的艺术作品戴的一副假面具,其真实面目还在继续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去探索。
王尔德对待艺术与道德两者的关系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文学作品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有的写得博大精深,有的写得稀松粗劣。仅此而已。”就是在这种“艺术至上”的理论前提下,王尔德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唯美主义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能够发现道连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他总是需要和整个社会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与社会的关系保持就离不开社会道德。因此,尽管道连的不断作恶并不能影响到现实社会里的他,但其作恶的行为本身就表明他难以摆脱现实道德的规约而独立存在。就连这个高举着“艺术至上”大旗的王尔德也承认他写的这个故事里含有某种道德。这就不得不造成了王尔德“艺术与道德无关”的唯美主义同他的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就在这矛盾冲突中我们也能看到其内在联系,触及艺术与道德的交融。
一.《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艺术与道德
王尔德尤其倡导“艺术与道德无关”等理论,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理论只得到了部分的论证。当我们仔细深入阅读作品并加以推敲时会发现,王尔德虽然标榜艺术与道德之间毫无关系,但小说中的道德隐喻是随处可见的,这使得艺术与道德两者都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1.唯美主义的艺术至上
自《道连·格雷的畫像》这一小说出版后,它就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理论的作品。有学者就曾说道:“作品以独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巧妙的象征显示了作家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追求。”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哥特式故事,也为我们分析研究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王尔德认为,“通过艺术,也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实现完美;同样,通过艺术也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抵御现实存在的可鄙的危险。”王尔德继而提出了“生活模仿艺术”这一美学理念,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生活”理论截然相反。在这部作品中,年轻帅气的道连因为看到画家贝泽尔为自己所画的画像后受亨利勋爵的一番人生大论而突然想要青春永驻,甚至愿意为了自己永葆青春许愿灵魂交换岁月。那么疑问是:“为何这么多年道连看镜子里面的自己没有这么强烈的愿望?”究其原因就是道连因为看到画家所画的画像,感受到了艺术之美,并得到了亨利勋爵对“美”的启发后感慨青春之短暂和艺术之永恒,所以道连才会无所畏惧地祈祷自己能像画中人一样青春永驻。正是由于道连受到艺术之美的启迪,并开始对艺术之美展开追求,他甚至认为艺术至上,甘愿为了自己永葆青春而舍弃自己的灵魂,这正表明了道连把艺术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2.反叛道德的道德世界
小说一出版就被贴上了“无道德”的标签,当时有评论道:“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疯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小说中虽然有着“艺术至上”的理念,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语言和小说的整体情节构思中可以看到王尔德虽然主张对道德的反叛,并认为“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果在伦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但是王尔德却一直在反叛道德的同时塑造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道德世界。在小说的开始,王尔德就借着亨利勋爵的口说出英国是一个美德只挂在嘴边的国家,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腐败随处可见。王尔德借助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为了揭露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随处可见的伪道德,还是为了批判社会道德的堕落、告诫人们遵守道德,护卫灵魂。
王尔德在小说中竭力塑造道连这个超越现实道德、沉溺于纯美唯美主义的艺术形象。因为在画像前愿望的实现,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追求享乐,追求各种感官的刺激,却丝毫没有留下任何犯罪痕迹。但我们看到的道连只是王尔德在他唯美主义艺术理论指引下的有意刻画,实际上王尔德借助画像,把道连身上的道德特征转移到了画像之中。在现实中生活的道连不可能与整个社会环境所割裂开来,道连面对产生细微变化的画像做出了激烈的反应,而这一表现无疑是道连内心的道德意识所致。道连在追求艺术反叛道德的同时,殊不知自己内心深处有着清醒的道德善恶判断,最后道连也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道德败坏的罪恶而自毙身亡。王尔德营造出这样一个反叛道德的道德世界应当就是他创作这部小说的道德教化目的。
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
在小说中艺术与道德的交织无处不在,而王尔德试图以唯美主义的艺术反叛资产阶级社会时代全部的道德。王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表白:“贝泽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我;道连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本章主要从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分析艺术与道德两者之间的交织。
1.画家的角度
贝泽尔作为王尔德的“本我”,体现了王尔德真正的唯美主义理想艺术追求。他是一个对艺术有着狂热追求甚至愿奉献出生命的艺术家。小说中未接受亨利勋爵侵染的道连是贝泽尔艺术追求的具体形态,可是贝泽尔追求的艺术显然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他这种对于非物质艺术的痴迷是令常人都无法理解的。道连曾经对贝泽尔说道:“你喜欢你的艺术胜过你的朋友,我对于你不过是一尊青铜像而已,也许还不及,我敢说。”道连的这句话表面上似乎只是对画家贝泽尔的误解或者调侃,但其实深刻地暗示了艺术与生活的难以融合,这也是小说揭示的一个悲剧预示所在。
贝泽尔虽然信奉唯美主义理论,但是他同时也具有着人道主义的道德。画家追求灵魂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坚定地维护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他虽然崇拜道连的美,但是内心深处有着对干净灵魂的执念与追求。于是他总是对出卖灵魂后的道连加以道德教诲,希望他能够保持善良,即便在最后发现道连画像的秘密后也是极力规劝道连并为他祈求上帝的宽恕。王尔德通过画家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世俗道德位于艺术之上的主仆关系是不被接受的,同时画家贝泽尔被道连杀害也表明了艺术不应当建立在道德之上。
2.亨利的角度
亨利勋爵作为王尔德口中所说的“世人眼中的我”,提倡新的享乐主义,追求感官刺激和瞬间的激情。亨利勋爵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唯美主义道德观,他虽然一直唆使道连从事一些违背道德的事,让道连逐渐脱离世俗道德的约束,但令人惊讶的是如此提倡“不道德”的亨利却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在小说一开场就谈及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种种令人发笑的伪道德,嘲笑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功利主义道德。虽然身处在虚伪的道德社会,但他也能够一直保持着平静淡然的心态,超脱于世俗,远离罪恶。亨利勋爵追求的唯美主义艺术道德与画家贝泽尔的人道主义道德不同,他看清了这个虚伪的道德世界,对此作出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在那个到处充盈着世俗伪道德的社会时代,亨利将道连看作最好的实验对象,利用他自己独特的享乐主义道德哲学来感染这位白璧无瑕的少年。他是诱惑与邪恶的化身,为世俗伦理所不齿,而恰恰就是这一反理性、反道德的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唯美主义道德观。
3.道连·格雷的角度
道连出身高贵,外表优雅美丽,画家贝泽尔就是在这样一个外表和灵魂都很完美的道连身上发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对于追求艺术至上的画家贝泽尔而言,道连给了他全部的灵感。道连一直生活在艺术的宫殿之中,从一开始他就是画家贝泽尔理想的艺术形态,之后不断地追求永恒美、艺术美。当他发现了女演员西碧儿在饰演莎士比亚戏剧时有着独特的艺术美之后,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女孩子。然而道连并非是喜欢上了西碧儿这个人,而是喜欢上了艺术化的西碧儿。最后为了爱情脱离了艺术的西碧儿,却只能遭到她深爱的道连的鄙视,他无法接受这个毫无艺术美感的西碧儿,于是便狠心弃她离去。王尔德在这部小说中,将道连刻画成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他将道连的灵与肉分割开来,一个是我们现实中能看到的、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理想的道连,另一个就是画家贝泽尔为道连所作的画像中的道连。王尔德正是借助画像,把道连身上的道德特征转移到了画像之中,把这些道德给隐藏起来。这样的刻画手法巧妙地使得道连摆脱现实道德的束缚,成为一个追求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典型人物。而这一画像和道连共同组成了一个既分裂又融合的统一体,画像不是普通的一般意义上的画像,它是道连人生中的道德记录,承载着道连罪恶和作恶的一切。自道连为了永葆青春将他自己的灵魂出卖之后,画像便使得道连灵与肉分割开来。随着道连追求艺术享受的一步一步深入,道连的画像也逐渐变化,在道连谋杀画家贝泽尔之后達到高潮。他的容颜并没有因为这些罪恶而改变,但是象征其灵魂的画像则变得极其丑陋,道连在现实里的恶行在画像中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
三.《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在王尔德所处的那个世风日下的维多利亚时期,伪道德蔚然成风,王尔德以唯美主义艺术道德观作为武器,有力地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文中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对话、独白以及他们的经历来展示的。
1.艺术中的“不道德”价值
王尔德认为艺术的好与坏是与审美标准相关,那么就不存在艺术的创作得受制于社会伦理道德。只要能够表现美,这个表现的范围就没有限制。不能因为顾忌了社会道德舆论就开始束缚自己的艺术。艺术创作中各种道德的与非道德成分只是创作中的素材,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艺术家追求美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于与题材保持的一种审美关系,而题材是没有崇高与低劣之分的。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一书的故事也是历来为人唾弃,认为其完全没有道德底线,是一部下流低贱的作品。可是小说中题材的“不道德”却并非如人所说的是一本有毒的、充满道德沦丧的臭气的书。《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是借助这些罪恶、色情和颓废来揭露和批判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中的虚伪道德,这就发起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猛烈一攻。艺术中的“不道德”因素能够促进艺术创造,在王尔德看来,艺术家可以不加限制的选择所要表现的对象,美德和罪恶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五彩缤纷的颜料,没有主次之分,只要能够产生美的艺术效果,那就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
2.艺术与道德的相辅相成
王尔德在书中通过道连·格雷的经历,认为艺术不应该建立在完全否认道德之上,完全否认道德的艺术追起和真正的唯美主义追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自身的发展而牺牲社会公众的利益,这绝不是王尔德在小说中提倡的艺术道德观,这样的方式最后只能导致走向自我毁灭。这一小说的主题就是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中的虚伪道德,通过无限制地表现一些“不道德”因素,批判了因为道德堕落而失去灵魂的受惩之人,告诫世人应该遵守为人的道德。王尔德虽然一直是提倡“艺术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但是王尔德的这一观点并不能否认文学作品与道德的不可分割性,这只是王尔德以此作为揭露和批判黑暗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理论武器。
在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中,艺术与道德虽然对立,但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艺术自身有其自己的艺术道德,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逻辑体系,我们不能用世俗道德标准去评价其好坏。艺术既独立于道德同时又依附于道德。王尔德强调艺术不应当受到世俗道德约束,但艺术并非完全不涉及道德,相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更高的道德。
通过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深入解读,我们更加了解了该小说的思想主题,也对作品中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尽管王尔德主张在艺术作品中没有限制地表现犯罪、色情和消极等“不道德”主题,对待艺术呈现极端主义的倾向,但是王尔德其实有着自己明确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在王尔德眼中,虚伪才是最大的不道德,在维多利亚时期许多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过着极度虚伪、庸俗的社会生活。而上流社会和下层人民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伪道德泛滥,只有艺术世界才是最真实的,艺术作品十分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所以它就是道德的。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唯美主义因素从未与道德分离,这两者不是互相分离,而是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以化为一把利剑,朝着维多利亚时期虚伪、功利、庸俗伦理道德发出猛烈的一击,同时也是对维多利亚道德造成的人性自由与发展的提倡。
参考文献
[1]曾杰.简论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69-75.
[2]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创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97.
[5](英)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郑晓园,魏文峰,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6](英)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项目名称:江苏大学第21批科研课题项目——王尔德童话中生态伦理意识研究,项目编号:Y21C09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