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2023-06-04史菲
史菲
摘要:民族院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是构建团结文明和谐校园,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当前,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质量和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文章从青海民族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入手,对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院校;教育培训
民族院校的语言文字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时俱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国家大政方针作出重要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语言文字教育面临新困难、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通用语言的教育功能,改善教育培训模式,不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全面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一、民族院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多样,形成了多民族、多语言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在民族院校长足发展,各民族学生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创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
2021年4月,《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自建校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助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全校各族学生熟练掌握普通话,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民族院校凝聚力。
(二)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语言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多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长期共存。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民族薪火相传的历史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汇集,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还包括《格萨尔王》《江格尔》等流传千古的伟大史诗,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多元与丰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文化智慧与文化基因,充分体现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还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民族院校要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
(三)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是一体多元的关系,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通用语言的整体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专业教学全过程,让热爱祖国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意识在各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各族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体现出各族儿女共同的语言需求,通过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能为各族学生创造语言交流与提升能力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各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素养,对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院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语言的习得需要客观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保障,在民族院校中民族地区学生占比较高,如青海民族大学90%以上的学生为民族地区学生,其中以藏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学生为主。从生源地来看,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来自青海省农牧区和边远地区,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受家庭环境和地域的影响,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本民族语言。
学生日常语言使用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语言面貌,直接关系到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对世代久居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使用本民族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则多是应学校教学要求后天逐渐习得的。以青海民族大学藏族学生为例,在日常用语习惯中,80%以上的学生仍以藏语为主,只是在课堂上或与不懂藏语的师生交流等必须使用通用语言表达的场合,才以普通话作为交际和表达的工具。
同时,民族地区学生因居住区域、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如,青海省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籍贯的藏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比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籍贯的藏族学生高,西宁市及海东地区藏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最好,60%以上可以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海西州藏族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音准和语言面貌较好,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可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二)培训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长期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在师范类专业开设普通话等专业基础课程,完全符合国家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教师职业用语能力不断增强,有效提高了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兴盛繁荣,语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语言能力,特别是职业用语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专业素养的积淀,还是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外在体现。当前,青海民族大学在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类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要求不高。如计算机应用、土木工程、数学与统计等专业,还没有安排足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全面提高各专业,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覆盖面还需要扩大。
(三)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來,青海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始终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校园安全稳定。但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的课程比较重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对语言文字知识蕴含的社会性、思想性、人文性、应用性知识内容涉及不足。
比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语音技能层面,培训内容偏重基础,主要聚焦于普通话语音音准、发音方法等理论知识,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及日常学习生活的言语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有关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和理论知识,但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需要得到提高。
(四)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学生较多,语言类别丰富。比如,青海民族大学除了招收本省民族地区学生之外,还面向全国招生,学生的民族类别包括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畲族、壮族等。青海民族大学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每年9月第三周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但是综观学校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应用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青海民族大学教育模式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生的特色化教育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族学生个体语言发展的学习需求。因此,除了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探索更具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培训模式,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效性。
三、民族院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出版针对性较强的校本教材
目前,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的教材比较多,内容大同小异,主要从普通话的概念、普通话语音知识、朗读、说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方面,阐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类教材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各专业、各年级、各民族学生。而在民族院校,由于民族地区学生人数占比高,民族语言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的语言。因此,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中,民族院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各民族地区学生语言基础和语音面貌,编写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校本教材。
在教学章节安排方面,除了必要的语音理论之外,教师应加大口语表达技巧等实践练习环节,如自我介绍、交流讨论、研讨发言、朗诵演讲、讲故事、辩论、访谈、面试等。在语音理论章节练习中,教师应结合不同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区别,针对性地设计发音对比和纠错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发音规律,突破音准难点,及时强化并不断巩固语音学习效果。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民族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推动发展的意识。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依照“返乡开展、就近施教”的实践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形式内容丰富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广大民族地区学生在家乡开展普通话口语培训、普通话推广宣传、传统文化宣讲、阅读写作指导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普通话水平与文化素养,还能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培训资源和有力支撑。
(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教学平台搜索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图、文、声、像等形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视听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借助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人人乐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条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昕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协同推广的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2).
[2]陈立鹏,李海峰.民汉双语教育:从顶层设计至基层管理[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