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与干预策略刍探

2023-06-03王琳娜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外部环境主题活动

王琳娜

摘要:“手机依赖症”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层面、心理层面、生活层面与学习层面,对学生自身发展与学校管理均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主要为心理诉求的需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瘾心理的驱使。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群体,提升学生自控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营造减少手机依赖的外部环境、转移学生注意力,以此多维度有效干预“手机依赖症”,帮助学生尽快回归健康生活。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自控能力;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4;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061-04

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手机已成为学生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学生不仅可依托手机获取各类信息,还可进行网络购物与缴费等,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部分学生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手机依賴症”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并提出干预策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一、“手机依赖症”的概念

“手机依赖症”又称为问题性使用手机症、智能手机上瘾、手机焦虑症等,其主要特征为使用者难以合理应用手机,无法控制手机使用频率与时长,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想查看手机信息,无意识中使用手机的时间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手机依赖症”分为“手机软件依赖”与“手机硬件依赖”。前者主要表现为沉迷手机游戏或社交软件等,后者主要表现为一旦离开手机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有的学生喜欢频繁刷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并且手机必须时刻在视线范围内,如果手机没在身边或出现故障时极易产生焦躁情绪,呈现物质成瘾的特征,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当前,“手机依赖症”并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中,但部分研究者认为其与网络成瘾的大部分行为有相似性,并同样具有一系列认知行为缺陷,可将两者视为一体。有国外学者指出,对信息技术、通信基础的心理依赖(成瘾)不应该与目标导向的依赖相混淆,虽两者概念具有一定关联性,但目标导向的依赖更关注使用技术的积极后果,而成瘾更关注技术使用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与技术使用的依赖心理状态有关,极易出现典型的强迫性行为症状。此外,部分研究者认为智能手机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将“手机依赖症”归纳进成瘾范畴。

二、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不良影响

1.身体层面

高职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极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首先,容易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极易出现失眠、多梦等情况,直接影响休息,致使身体超负荷运转,出现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次,容易导致颈椎不适。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会长时间玩手机,始终保持低头姿势,成为货真价实的“低头族”,这会使颈椎受到压迫,严重者还会患上颈椎病,甚至出现精神难以集中、意识混沌的问题。最后,容易患上指关节炎、幻听、眼疾等疾病。刷手机是手、眼睛、耳朵共同发挥作用的活动,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出现手指僵硬、抓握物品困难的问题,过度用眼则容易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眼睛疾病。

2.心理层面

高职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首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手机随身携带,手机在手里才有安全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极易受手机影响而分神,无法专心听课。其次,容易导致学生内心焦躁不安。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容易因沉迷手机而耽误学业,在产生焦虑情绪后又依赖于手机释放负面情绪,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内心焦躁不安。最后,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社交障碍。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紧张、害怕,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愿与他人交往等。大部分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更乐于依托手机与他人交流,忽视面对面交流,这极大减少了学生现实交往的时间,不仅会直接影响社交能力,还会导致社交圈变窄。

3.生活层面

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喜欢熬夜玩手机,甚至有时会选择上课睡觉或不去上课,在宿舍补觉,这会导致学生作息规律紊乱,生理活动难以保持周期性与规律性,出现生活没有规律、缺乏自制力与条理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还存在与他人攀比手机的心理,存在“手机象征身份”的错误想法,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这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对学生生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4.学习层面

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容易出现难以分辨“主次”的情况,将玩手机作为大学生活的“主业”,将学习作为“副业”,在学习中用手机代替课本,用刷手机代替写作业,将手机作为代替思考的工具,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充足、方法不恰当、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手机上,如玩游戏、看小说、追剧等,影响学习效果。甚至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将手机调成静音,突然出现的铃声极易影响教师教学思路与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扰乱课堂秩序。

三、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

1.心理诉求的需要

(1)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主要是依托社团、班级、学校等组织形式参加活动,每个学生都希望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他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而手机提供了平民化视角,每位学生都能依托其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主角,比如依托手机回答网友的问题,成为网络讨论话题的发起者,参加各类主题活动等,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些活动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阶段是学生构建自身价值体系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通常希望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现自我价值最简单、快捷的方式便是努力学习,通过成绩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此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手机携带方便,并且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学生还可以借助手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展示自身的特长,逐渐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满足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3)归属感需求。在校园生活中,学生通常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或与他人合作,需要及时接收或传递各种信息。而手机可以突破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各类信息,并实现无障碍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融入相关团体和组织、找到归属感提供新的渠道。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还是人们维持社会关系、保证自己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这也是部分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学生自觉抵抗各类事物的诱惑,坚持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努力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容易沉溺于某事物而无法自拔。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与生活较简单,通常是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一目标而努力,但在此目标实现后,部分学生并未及时设立新目标,制订人生规划,再加上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便无法合理规划和使用自己的时间,容易感觉空虚和迷茫,只好依赖手机打发时间。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最终便形成“手机依赖症”。此外,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由于自己没能实现理想而产生心理落差和落寞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虚拟空间中,以此寻求安慰,长此以往,便容易形成“手机依赖症”。

3.成瘾心理的驱使

成瘾行为通常是指因长时间使用某种产品而达到个体神经兴奋的行为,在意识到该行为有明显危害后,虽有意去改变但仍无法停止。当前,手机功能日渐完善,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满足学生各类社交需求,学生也已习惯依托手机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但是,部分学生因过度依赖手机进行社交而患上了“智能手机交际成瘾症”,以致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比如,部分学生手机不离手,经常查看是否有未读信息和未接来电,一旦忘记携带手机便产生焦虑情绪。手机的购物功能、娱乐功能等虽为学生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因过度依賴手机容易出现“网购瘾”“网游瘾”等,这会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比如,部分学生每天玩游戏时间或观看视频的时间长达两小时以上,部分学生虽有意识地减少手机购物、游戏等时间,但由于长时间应用这些功能已形成行为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戒掉”各种手机瘾,在成瘾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学生逐渐形成“手机依赖症”。

四、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干预策略

1.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1)创建网络学习群。教师可以创建网络学习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创建网络学习群,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进群。比如,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创建“浪漫主义音乐交流群”“古典主义音乐交流群”,并在群内定期组织音乐鉴赏与分享活动,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以此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2)开展多元主题活动。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兴趣爱好及对事物的看法等具有相似性,比较喜欢与手机有关的话题。教师可以在校园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设与手机有关的话题,如“手机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低头族现象”等,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使用手机的心得体会、过度使用手机对身体与心理带来的影响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美好征文比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以引导学生将对手机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

2.提升学生自控能力

(1)引导学生端正使用手机的态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首先,可以开展与手机相关的专题讲座,主要内容为手机发展史、手机在生活中的积极影响及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等,并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到操场、活动中心等自由开展活动,逐步摆脱“手机依赖症”。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学会理性处理自身各种需求。比如在需要与他人社交时,应该放下手机,在现实生活中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锻炼社交技巧,逐步建立自信,实现自身社交需求。最后,可以引领学生制订职业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学校可以让辅导员通过职业测评、日常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将其与本校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等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其对手机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2)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首先,学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常识性内容(媒介形态演变历史、相关概念、未来发展方向)与媒介技能方面的内容(媒介形式应用技巧),让学生详细了解媒介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评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在做好内容审核工作的前提下将学校的媒介平台交给学生管理,或由学生辅助专职工作人员管理,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一支媒介素养较高的学生队伍,借助朋辈影响力提升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平衡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时间。学校应强化纸质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征集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采购建议,做好文献资源更新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强化相关宣传工作,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文献资源情况,并结合作息时间适当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推进学生主动依托纸质文献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为学生平衡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时间提供帮助。

(3)强化心理建设,充实学生生活。首先,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在产生负面情绪时能够及时转移注意力,避免产生更大的烦恼。其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拓宽视野、锻炼综合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被孤独感影响,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營造减少手机依赖的外部环境

(1)政府应做好手机文化建设与网络生态监管工作。政府应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体系,并加大新媒体监管力度,严格规范网络行业市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为发挥手机积极作用提供坚实保障。除此之外,政府应与各大运营商携手监管手机不良信息,积极宣传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及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的规范,营造健康的手机网络文化环境。

(2)建设优良家风。家庭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家风可以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应强化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建设优良家风。学校可以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主题活动,在帮助其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掌握家庭教育方法与学生思想特点,并引导家长以身作则,避免成为手机“低头族”,为学生树立榜样。除此之外,家长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为学生创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为学生正确处理因依赖手机产生的不良影响夯实基础。

(3)社会应为学风建设提供支持。社会应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传播正能量,客观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大力宣传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在维护社会正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与远大人生理想,推动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营造健康文明的手机网络环境。同时,网络意见领袖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阳光、健康的形象,推动学生主动走出手机依赖的负面状态,积极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

五、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功能日趋完善,聊天、阅读、支付等各种功能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高职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过度依赖手机,产生“手机依赖症”。为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应明晰“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主要为心理诉求的需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瘾心理的驱使等,并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提升学生自控能力,营造减少手机依赖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帮助其克服“手机依赖症”,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坡,刘俊岐,张丹丹,等.大学生网络社交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01).

[2]刘诗洁,刘亚女,王林.运动干预和团体认知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06).

[3]尹静,李传英,马世超,徐瑜姣,李永升.大学生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压力感知的中介与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03).

[4]刘银章,邓晓丹,李小青.心理虐待和忽视与青少年手机依赖关系的潜在剖面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05).

[5]沈彦斐,解子秋,刘晓玲.正念训练对手机依赖者注意偏向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11).

[6]海玉娟,孙国晓.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05).

[7]杨笑颜,白玉佳,于媛媛,等.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

[8]阳泽,张竞文,谭颖,刘禄森.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延迟满足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

Explo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ng Linna

(Shanxi Pharmaceutical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re mainly manifested at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life, and learning levels, which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and school management.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mainly driven by psychological demands, poor self-control ability, and addiction psych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various themed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quickly integrate into the group; enhance students self-control abilit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create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reduc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diver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rvene i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helping students return to a healthy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heme activities; self controlability; external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外部环境主题活动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外部环境新特点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