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语境下迪士尼女性角色的重构策略研究
2023-06-03卓芽
卓芽
摘要:新世纪以来迪士尼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方式有诸多变化,本文以《冰雪奇缘》系列动画为例,试从文化传播角度聚焦迪士尼女性角色定位的改变及其背后成因,通过搭起角色外在表象和内在意涵的桥梁,理解迪士尼所代表的美式文化在影像传播过程中的包装方式;通过整体式分析,探索跨文化传播语境下迪士尼女性角色的重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角色重构 女性角色 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迪士尼动画的受众一向是全年龄的,正如它提出的口号:为成年人不老的童心而制作,所以迪士尼善于将成年人的文化认知映射到作品中去,在过往的作品中,迪士尼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行业人才积累营造出业界顶尖的视觉盛宴,然而近年影像娱乐产业的日趋成熟、影像消费文化的不断养成和影像市场竞争的日渐焦灼,观众已从最初“视觉奇观”
的银幕震诧中缓过神来,开始趋向“文化共情”的深层体验,以求获得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带来的心理满足。迪士尼在动画作品中基于观众的这种变化做出了应对的调整,从近年迪士尼作品的制作主题及海外宣传策略可以看到,以动画为媒介,通过打造他国文化元素包裹下的美式价值观进行跨文化推广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动画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则成为了迪士尼的重要文化象征符号。
就动画电影而言,角色的设计是一部作品的核心。人们会在角色身上赋予某种寄托,观众会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代入角色情感或挥洒热泪或捧腹大笑。作为好莱坞动画的龙头老大,迪士尼公司创始至今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
2013 年迪士尼成立90 周年之际,《冰雪奇缘》(Frozen)上映,该片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冰雪皇后》,讲述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小国阿伦黛尔里的两个公主艾莎和安娜在经历了友情、亲情、爱情的磨砺之后各自成长的故事。影片一改以往王子英雄救美的套路,首次设置了双女主的角色定位,有别于以往作品的单一化、模式化,配合迪士尼擅长的歌舞剧形式,营造了跌宕起伏的观影感受。时隔6 年之后,《冰雪奇缘2》(Frozen2)于2019 年11 月在北美和中国内地同步上映,两部作品的角色设计都与之前迪士尼的风格大相径庭。纵览迪士尼近期的几部作品,可以发现这次看似大刀阔斧的改变,并非妙手偶得,实则有迹可循。而这种角色建构策略的改变与当下的文化传播途径紧密相连。
一、文化符号包裹下的女性角色转变
迪士尼动画女性角色的塑造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审美特质,女性角色在时代变迁中随着社会思维模式、价值观的改变被不断赋予新的变化,可以说迪士尼的女性角色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继而成为观者想象的共同体而存在。文化符號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思想、风俗、生活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中世代相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识,集中体现着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倾向。①擅长童话故事改编的迪士尼更是将各国的童话故事“美国化”“迪士尼化”,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理念通过商业化故事文本改编并以电影技术的媒介形式进行二次创作,让故事以他国文化的面貌回归读者视线。不难看出迪士尼动画间接的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对外进行价值观输出的文化载体。
美国动画电影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早期塑造的动画女性角色形象多为单一性呈现。自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1937)开启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典型的公主形象塑造模式,《仙履奇缘》(1950)对童话《灰姑娘》的改编再次取得成功。这个时期的迪士尼基于男性社会中女性地位低迷的时代背景,在文化符号上保留了童话本身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塑造出符合人们期待视野的女性形象。之后的《睡美人》(1959)、《小美人鱼》(1989)、《美女与野兽》(1991)等影片都采用了类似模式。此类故事是女性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得不取悦男权文化的文本。在强大的男权文化面前,女性地位的改变只有依照男权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塑造自己的文化属性。②随着90 年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苏醒,女性角色转变较为明显的影片是《花木兰》(1998),以中国的《木兰辞》为故事原型,片中的花木兰已非东方女性温柔含蓄、内敛谦虚的模样,摇身一变为蔑视传统、勇敢顽强,努力追求个人幸福的西方现代女性形象,契合了当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21 世纪初迪士尼重拾《仙履奇缘》系列,分别在2002 年和2007 年推出了《仙履奇缘2:美梦成真》《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两部动画电影。其中的灰姑娘性格相较上个世纪的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成为新女性的典范,开启了自我意识觉醒之路。而《公主与青蛙》(2009)创作时正值奥巴马执政时期,迪士尼十分应景地打造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公主,此后《无敌破坏王》(2012)、《勇敢传说》(2012)、《海洋奇缘》(2016)《疯狂动画城》等影片女性角色更趋向多元化。
《冰雪奇缘》影片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冰雪皇后》。与原著童话正邪对立的设定不同,艾莎原本是邪恶的反派角色,迪士尼通过改编将文化符号改头换面为普适性的影像,在美国文化精神内核外加以异域文化符号的包装,别出心裁地将反派角色转换为主角,与妹妹组成双主角,同时也摆脱了公主题材影片中单一爱情故事的套路。男女主角的爱情并非如《仙履奇缘》中灰姑娘与王子从一见钟情到终成眷属一般情节,随着故事进展汉斯的野心逐渐暴露,安娜决然地结束了这段感情,而艾莎始终没有婚恋对象。影片后半段拯救濒死安娜的并非王子的亲吻而是姐姐温暖的拥抱。这也是迪士尼对自己过往动画中诸多“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局的转化。
影片中迪士尼通过放大角色的弱点强化人物个性,逆向于刻板印象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女性角色不依附男性,有自己的能力和社会使命。在迪士尼第一部的双女主影片里,两位女性主角的个性鲜明,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让人眼前一亮。艾莎不知该如何控制与生俱来的冰雪魔力,更是因幼年时无意伤害了妹妹而被禁锢在恐惧的枷锁中,长时间与外界隔绝,性格沉稳冷静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妹妹安娜时而迷糊,时而聪颖,有点小粗鲁,完全就是邻家女孩的形象。与以往迪士尼的公主形象对比,两位有缺陷不完美的公主,使得她们充满了浓浓的“人”味。
二、二元化的女性角色性格成长
纵观迪斯尼的动画影片,不难发现多数影片故事的主角所承载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重任,也极少直白的被政治色彩所包裹。相反,他们的经历看上去似乎就是我们平常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挑战,在“摆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主人公都会经历成长的磨炼。他们在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时审视自我并超越自我,无论从身体、性格还是价值观等各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最终获得成功。成長是迪士尼动画角色的必修课。
《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从一个接受家人安排去相亲的顽皮女孩最终成长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而《勇敢传说》抛开了以往的爱情主线,以公主的成长为核心来讲述故事,为新的社会审美观下的迪士尼公主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
《冰雪奇缘》中两姐妹不同的性格基调、不同经历共同构成了女性从压抑到释放,从困惑到拯救的成长历程。艾莎作为王国的长公主,外表矜持优雅,却长期生活在担心自己与生俱来的魔力被人发现的恐惧中。影片通过她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角色形象塑造来体现她在经历各种磨砺之后的人格升华:前期因为年幼时无意中用魔法误伤了安娜,为了悲剧不再发生,长期将自己禁锢在恐惧和冷漠中。在加冕典礼上,即将登上王位的艾莎惶恐不安,此时的她身着高领长袍搭配披风,一丝不苟的束发盘于脑后,因为害怕魔法被发现而时刻带着手套,严密的外在衣着在体现女王尊贵身份的同时也是隐喻她自我封闭,内向抑郁的精神状态。加冕典礼上艾莎魔力失控被众人发现,瞬间由臣民眼中的女王变成了令人生畏的女魔。她被迫逃离了王国,一路奔走躲进深山建造自己的冰雪城堡,随着音乐独白《Let it go》的演绎,此时的艾莎丢掉象征身份的王冠、解开王袍决意成为冰雪女王,她散开发髻在冰天雪地之中挥洒自己的超能力,原本厚重的服饰也变为轻盈的水晶长裙,外形和肢体语言上的改变都在叙事上为艾莎性格的变化做了成功的铺垫。当她目睹安娜为了解救自己而被冰封时,艾莎压抑多年的情绪被妹妹的真情释怀,流下感动的泪水,角色的成长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相对于姐姐艾莎冷漠的性格,妹妹安娜则开朗乐观、活泼可爱。姐妹俩相似容貌下内涵着截然相反的个性,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二元化的设定为故事的推演以及矛盾冲突的展开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加冕仪式对于安娜来说则是一次终于打开了城堡大门轻松愉快的盛典。相对于艾莎的成长变化,安娜的成长更多的是体现在性格方面对事物的认知、判断上。加冕典礼上,安娜对王子汉斯一见钟情,提出结婚要求后遭到艾莎反对时的任性展现与冲动。当艾莎躲进冰雪城堡后为了拯救阿伦戴尔和自己的姐姐,安娜义无反顾地接手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在此过程中她原本盲目相信一见钟情的单纯性格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肩负着治理王国的重任,不辞辛劳地寻找姐姐,在安娜身上,观众能够体会她不放弃、不气馁的性格特点,深深地契合了人生的成长之路。
安娜勇于担当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冰雪奇缘2》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艾莎发现自己始终被某个神秘声音困扰时,决定前往北方王国查探原由,安娜也坚决陪同。在迷雾拦路时,姐妹没有退缩;在两国兵刃相见时,艾莎义无反顾的挡在中间;当艾莎被大火所困,进退两难时,没有任何魔法的安娜不顾一切的冲进火圈。这样的成长还体现在艾莎与自己的和解,《冰雪奇缘2》中延续了“认识自己”的主题,艾莎以女王身份回归,她的自我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依旧缺乏安全感。在一路艰辛的探索后,艾莎终于发现自己就是自然之灵,此时才真正的正视了自己的身份,并尊重了自身的需要。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冰雪奇缘》中的汉斯王子是典型的男权代表,两位女性的成长不仅没有借助王子的力量,反而还要摆脱成长过程中的巨大阻碍,无论是独自踏上征途还是打破王子的阴谋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第二部中的平民少年克里斯托弗更是处于边缘化,简而言之,艾莎和安娜完成了自我拯救,在拯救中实现了成长,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借助男性的力量。
应该说,人物的成长铺垫也成为迪士尼动画角色塑造的模式之一,通过故事剧情的推进,人物的性格在叙事中发生改变,在影片开头就被定性的角色性格在叙事过程中会缺乏变化,观众的审美也容易产生疲劳。《公主与青蛙》动画中的王子在变成青蛙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也是改变了人生观念,这些细微的成长才是观众在观影中喜闻乐见的。影片把故事的推进和角色性格的变化相联,在叙事中寻找自我,磨炼自我,完善自我达到成长的目的,让人物性格塑造更加饱满立体。
三、禁锢与解放母题下的女性角色重构
个人英雄主义、普世价值、博爱等一直以来是迪士尼所传递的文化标签,这当然与美国的政治文化脱不开关系,由此甚至构建出“迪士尼公主”这样的招牌形象,在不同时代迪士尼动画电影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烙印,恰如一张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冰雪奇缘》系列同样也反映了当下美国文化的一个现实问题:女性平等权利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挑战。20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掀起了全国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们在理论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有关女性体验的深层次探索。运动着力开展思想和理论建设,大规模发展建立女权组织,制定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策略,在改善美国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改变也延展到了文化影像领域,在《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可以看做是迪士尼对过往女性形象模式化塑造的反思:14位公主们问云妮,是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你的难题最终需要靠一个强壮的男人解决?这个片段自嘲了诸多美式动画中观者对公主等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能歌善舞、善良美丽的女性在遇到困难时只能等待王子的解救,而《冰雪奇缘》系列从命名初始就开始了对女性角色重构的步伐。
《冰雪奇缘》的英文原名是“Frozen”,在英文中的释义为冻结,禁锢,僵硬的。标题很大程度上隐喻了该片所阐释的核心内容:被禁锢的女性与女性的自我解放。艾莎用迪士尼公主的身份去演绎女性独立自主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女性在片中不再是孱弱的被解救者,而是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我的自救者。艾莎的人物形象重构体现了社会学层面的深刻含义,打破了电影《费城》(1993 年)中所描述的社会歧视:“根据该个体所属的群体被赋予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地评判个体,就是歧视的本质”,提升了当代年轻女性对人生定位与理想追求的新的思考。美国报媒《好莱坞报道者》如是评论:“编导将适度的时代感和女权主义的小情调加入情节和对白中,让这位天真娇美的公主更加丰满,惹人喜爱,估计少女们和她们的母亲都会对《冰雪奇缘》来者不拒。”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妇女组织的宣传下积极投入到公众生活中,甚至踏上政坛也不鲜见,女性的地位相比半个世纪前已经大大改善。对她们而言,重点已经不是女性如何奋力打拼,更不是表现她们对男性的“取悦”。《冰雪奇缘》在这点上恰恰应对了时下的背景,两部片子都以艾莎和安娜之間的姐妹之情为情感主线,男女爱情显得非常次要,甚至有“反男女爱情”的倾向。在续作中,安娜为了解放北地魔法森林摧毁了祖父建造的大坝,拯救了艾莎,姐妹之间共同打破桎梏又维护了阿伦黛尔与北地魔法森林的安全,这段剧情很显然隐喻了女性对于父权社会既定话语权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女性角色的重构使得迪士尼动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观众的审美需求之间保持相对一致,动画中的女性形象被打造成一个理想的象征和引领者,从而获得更多不同背景的女性的认可。这一现象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从90 年代后期的花木兰、宝嘉康蒂、乐佩公主开始,迪士尼逐渐将主要角色融入了女性坚强独立与勇敢果决的特质,《冰雪奇缘》系列更是将这趋势进一步强化。这些跨越时空、文化和地域的塑造使“迪士尼公主”作为一种符号获得更多不同背景的女性的认可与共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迪士尼符号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四、结语
《冰雪奇缘》系列以其创新的立意,通过主创对生活中人物特点的提炼、情感需求的放大、叙事上注重角色细微的内心变化,成功塑造出鲜活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拨开动画电影技术和艺术性的表象,我们能看到上世纪80 年代美国社会各界开始掀起的“政治正确”运动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修正语言中可能带给弱势群体、少数族裔不愉快感受的含有歧义和偏见的表达。詹姆士·芬·加纳在1990 年代出版了《政治正确同化:不具有歧视和偏见的童话故事》,并根据要求将经典童话故事进行改写。而女性平等自主是政治正确运动中的重要一环,显然迪士尼也将这种观念带入到之后的动画作品中,如90年代后期的花木兰、宝嘉康蒂、乐佩公主等等,可以看到迪士尼角色的重构是以世代背景为依托,不断在变化的。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认同也在全球范围进行着博弈,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③应该说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在于其能够敏锐的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非常善于将他国的文化资源包装整合,打造出美式的价值观和文化标签输出他国,并能够审时度势,将新思想,新趋势适时地反映在作品中。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也出现了不少深挖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不同“中国风”“民族风”的作品。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鸟谷》《白蛇:缘起》等等,这些作品不但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际动画电影节上也崭露头角,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是国产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未来国产动画与迪士尼动画在国际动画市场上的对弈会更加频繁,对于迪士尼动画成熟的商业运作和文化包装手法的借鉴,有利于国产动画快速成长,也能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成功经验,继而占领这一重要的文化宣传舞台。
注释:
①刘国贞.文化符号学视域下城市形象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9(11).
②詹姆斯·凯瑞,丁末,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J],1989(11).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1版)
参考文献:
[1]万众.从传统到现代——浅析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女性角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杨晓林.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桂青山.电影创作类型轮[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王美璇.迪士尼动画成功因素的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