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及其制作工艺探析
2023-06-03陈亮
陈亮
关键词:南诏 大理国 金器 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
云南省博物馆藏品中的金器,从反映的文化区域和时代而言,主要是出土于云南境内的汉代金器、唐宋金银佛造像、明代镶宝石金器;从展品的质地方面来说,有金、镀金、铜鎏金及多种金属炼成的合金等,并镶嵌有水晶、玛瑙、宝石作为点缀;从展品种类方面说,有佛像、观音、菩萨、天王、明王、金刚、塔模、印章、手镯等。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它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显得那么璀璨炫目!
一、云南省博物馆藏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赏析
南诏、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特色颇为突出的地方性政权。从南诏到大理国,佛教一直是最为盛行的宗教,至今依旧耸立在点苍山麓的崇圣寺千寻塔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也正是為何云南省博物馆藏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主要是与佛教相关的金银佛造像。这些金器藏品,主要是自1978 年以来在维修加固大理崇圣寺塔(图1)、弘圣寺塔和佛图寺塔时,在塔顶和塔基内发现的。同时发现的各类文物数量多达1236 件,是迄今为止,南诏、大理国文物最集中的发现地。
通过这批数量可观的金佛造像及金银器物,我们可以推断出唐宋时期滇金银产量盛况空前。金银铜佛像、金银铜观音像、金银塔模、银鎏金嵌珠金翅鸟、錾花银盒、金藤编耳饰品等,不仅让我们充分领略唐宋时期云南金银器高超的艺术审美,更要感叹当时匠人们那独特又卓绝的冶金技艺。
在众多藏品中,举世闻名的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银鎏金嵌珠金翅鸟、金阿弥陀如来像等等,这些文物堪称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我们流连于云南省博物馆“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展厅(图2),细致观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银鎏金嵌珠金翅鸟、金阿弥陀如来像,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佛国时代,经历了惨烈战争磨难的人们,把对和平、恬静生活的期盼都倾注在这些金银器佛像上面,通过这些佛造像使得一千多年后的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先人的意志和虔诚的祈祷,使我们这些在现代浮华大都市生活的后人能净化世俗浮躁的灵魂、能够在这里得到短暂的静谧体验……
(一)大理国时期金阿弥陀如来像(图3)
通高8.6 厘米。佛陀身体各部分比例均匀对称,衣纹柔和地随肉体起伏,真实而细腻。佛陀面貌丰满,如同天上的满月,神情慈悲祥和,两眼低垂,眼眶、鼻子、嘴唇、下颌轮廓的线条都圆润饱满,耳垂大而低垂。佛陀整体为坐禅姿态,将双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尖相接,表示坐禅安定之意。该种佛手印名为“禅定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习道时禅思入定的象征手势。这件佛像作品也是宋代云南地区佛造像艺术的高水平之作。
阿弥陀如来, 又称“ 无量寿佛”“ 无量光佛” 等。“阿”意为“无”,“弥陀”意为“量”。他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教主,结禅定印,代表妙观察智的智慧。他在中国汉地佛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观世音与大势至两大菩萨为其胁侍,在极乐世界教化众生,接引有情。阿弥陀佛悲愿广大,慈心深切,而其念佛法门,又简单易行,因此,皈依者极为众多,故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
南诏、大理国佛陀造像多为肉髻,免冠。肉髻分束发和螺发两种。束发一般分两层,下束6 绺,中间饰以髻珠,上束3 绺,上有短小的顶严。束发用减地浅浮雕技法,其线条细致清晰,颇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中水波状的装饰遗风。另有一种束发,但不刻发线,仅用宽带束之,带翼分饰两耳后。螺发以细密的乳丁曲线排列,上下各5 行,中间系以髻珠。额宽鼻阔,双眉舒展,双眼俯视,作微笑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衣饰分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大衣两种。通肩式大衣在胸前打两折,前摆盖住双腿,直拖于地。一些佛像衣纹细如丝缕,遍布全身,明显继承印度笈多时代秣菟罗造像风格。有些佛像有舟形背光,边缘多饰有阴刻火焰纹。
(二)大理国时期木莲花龛一佛二侍金银坐像(图4)
通高10.6 厘米,木雕莲花中藏有一金二银三尊佛像,中间主尊为金质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为银质阿修罗和金刚夜叉明王。传说中阿修罗和金刚夜叉明王都是婆罗门教中的凶神,得佛点化,方成正道。这样的组合方式十分少见,显示出早期密宗造像的独特内涵。
(三)大理国时期圆形刻佛像金片(图5)
圆形刻佛像金片,直径8.1 厘米,用阴线刻佛坐于莲花座上,背有光环。中为药师佛,一手托钵,按佛经记载,药师佛是如来佛的前世。左右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头戴花冠,臂戴钏环。金片两边有孔,此物是镶嵌在纺织品上的饰物,其阴刻的形象及线雕技法,为典型的宋代中原雕刻风格。
(四)大理国时期五色供养塔(图6)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其舍利分藏八座窣堵波塔。此宋代五色供养塔1978 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塔整器作窣堵波式,六件组成一套:塔通高8.4 厘米,从外到内分5 层,其底座为青铜贴金的圆形台阶式,上饰银质莲台,莲台内依次套合琥珀塔、金塔罩、银塔罩、铜鎏金塔刹( 刹顶为银质锥形) ;分别由琥珀、铜鎏金、银、金和铁制成,分别象征五轮的种子。外罩为钟形,铁质,边沿对称各有一系,与塔座两组双系扣合。整组造型精巧玲珑,五色争辉。《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中说道:“五轮即五智轮,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轮尽摄法界轮。
(五)大理国时期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图7)
此观音立像,像高26 厘米,为金质地,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银背光高29 厘米。观音高发髻,髻上束绕丝带编成连续的花瓣结长垂于双肩,髻内藏有化佛( 结禅定印的阿弥陀佛)。化佛面相和善,略带笑容,双眉间点有“白毫”。观音胸颈佩联珠项链、花瓣璎珞,双臂饰三角形臂钏,右手腕戴联珠形钏,肩宽腰细,上身袒露,下着轻薄长裙,腰部饰宝相花结,右手弯曲至胸前,结妙音天印,赤双足立于莲座上。从形象看清瘦的面庞和蜂腰( 俗称“细腰观音”),是一面容、身材姣好的男性观音像。整个造型和装饰手法带有浓郁的印度秣菟罗造像风格。只是观音面相与印度人迥异,依此可说明“阿嵯耶观音”虽源自印度,但传至大理地区后,成为阿吒力教徒信奉的主尊,世代相传,在面容造型上却定格在大理人面容的特点。
“阿嵯耶”为梵文“Acarya”的音译。据考证,意为轨范僧,是密宗对高级僧侣的尊称,可见他就是开创云南佛教千年香火的先行者。阿嵯耶观音也被称为“梵僧观音”“护国观音”“云南福星”,阿嵯耶一词最早仅见于《南诏图传》,之前在其他佛教典籍中也没有出现过,仅为南诏、大理国密宗阿吒力佛教所独有,也可以说是滇密特有的观音神,因此又称为大理观音或南观音。阿嵯耶像是云南独有的佛教造像,目前全世界只发现20 余尊。
(六)大理国时期银鎏金嵌珠金翅鸟(图8)
崇圣寺三塔塔藏中,除佛陀、菩萨等造像外,还有金刚力士、空行母、金翅鸟、梵僧和供养人等造像。虽数量不多,但各具姿态,颇有特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件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
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梵名“迦楼罗”,为佛教护法神中“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三千,能镇水患。龙王不能忍受,求诉于佛前,二者得佛点化,均成为天龙八部中一员。大理地区自古多水患,因此大理的佛塔常以金翅鸟为镇水妖的神鸟而祭拜。此金翅鸟通高18.5厘米,头饰羽冠,颈细长,翅膀向上翻卷,昂首张翅作欲飞状,双爪有力地立于莲座之上。其尾、身之上插有银质镂刻火焰状背光,上镶饰水晶珠五粒。整个造型因银质鎏金,显得珠光宝气,绚丽华贵。5 千寻塔塔顶出土的金翅鸟仅此一件,与印度山琦遗迹中之迦楼罗鸟仅为单纯之鸟形的形象相同,保持了早期的原始面貌。
(七)大理国时期金藤编圆形花卉纹耳饰(图9)
此对耳饰是大理国时期除了佛像以外为数不多的金器类型。耳饰直径6.1 厘米,金质,圆盘状,金丝粗如藤,编织的主要纹饰联珠纹、辫纹、如意卷云纹围成圆盘,于正中镂编缠枝宝相花纹,制作精巧秀丽。6 虽然云南自古就是黄金的重要产地,但以纯金制作这樣的耳饰,显然级别不低。这对耳饰出土于佛塔,而史载南诏王的葬俗“唯收两耳,贮于金瓶,四时将出祭之”。究竟它是用于供奉佛,还是属于王室,有待考证。
(八)大理国时期錾花牡丹双鸟纹鎏金银盒(图10)
此盒直径4 厘米,高1.2 厘米。银质鎏金,盒身与盖分别以锤揲技艺制为仰覆六曲莲瓣形,子母口。盒双面纹饰以珍珠纹为地,錾刻双鸟口衔花枝,交颈立于盛开的牡丹花上。盒正、侧面均以珍珠纹为地,錾刻缠枝花卉纹。汉唐以来,我国的金银器受周边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金银器上的纹饰图案不单有龙、凤、羊、天马等传统纹样,更有海兽纹。狮子纹等中亚常用纹样,狐纹、绶带立鸟纹等西亚常用纹样。这件银盒纹样就与唐代波斯金器上的绶带立鸟纹相近。此银盒工艺精湛,无论造型、纹饰颇具我国唐代金银器风格。7
二、云南省馆藏南诏、大理国时期金器制作工艺研究
我国拥有历史悠久辉煌的金银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出现金饰品,汉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相当繁荣,考古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品种多、技艺精。明清金银器集历代之大成,空前发展,宝石镶嵌盛行,纹饰繁缛富丽,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金银由此超越了本身的物质价值,产生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历来推金崇银,将金银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时还是吉利和高尚的祥符。金丝银线变幻出的艺术珍品,蕴藏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寄托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
在金银器等贵金属中以黄金最为贵重,而金的开采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查阅古代关于在云南开采金矿的古籍文献,其中,先秦《韩非子》中就有西南“丽水”的金矿被开采的线索,“丽水”是位于滇西的大盈江的古名,当时云南人采金即所谓淘金:是在水中“洗取”金沙,再“融为金”。云南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为云南金属铸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保证了金属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华阳国志· 南中志》记载博南县( 今天的大理州的永平县) 盛产黄金。据王充《论衡· 验符篇》说“永昌郡亦产金焉,纤靡大如黍粟,在水涯沙中。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按汉代24 铢为一两,每人每日可采金“五铢”即约二钱),产量已很可观。9 唐宋时期,云南金器制作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理崇圣寺出土的金佛造像和法器。随着南诏、大理国时期金属铸造业日益成熟,其规模也日渐宏大,当时已经掌握了纯金、纯银、铜鎏金、银鎏金等制作工艺,而且制作工艺水平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历史传承而言,以錾刻技法为例,似乎大理国与辽国对唐代金银器的继承更加忠实。以自身特点来说,大理国似乎对佛教更加崇奉一些,为了表达这种无以复加的崇奉之情,他们会更多地使用纯金、纯银来制作佛像。从史料记载及南诏、大理国时期遗留下的金属遗物来看,南诏、大理国时期金属铸造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金属铸造业规模宏大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属业冶炼、铸造、制作规模较为宏大。据《南诏野史》载,劝丰佑时所建的崇圣寺,其方圆七里,房屋390 间,铸佛11000 尊,共用铜44550斤。另外据《南诏野史》载“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段思平乃大理国第一位国王,开国之主如此尚佛,后世更有甚者。以上记载中仅铸佛一项数量如此庞大,可见当时冶炼、铸造、制作的规模。现在来看一下南诏、大理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南诏弥渡铁柱,崇圣寺里的雨铜观音、建极铜钟,同样证明当时金属铸造规模相当宏大。
(二)工艺极其精湛
南诏、大理国时期,金属的铸造、制作、雕刻等工艺是极其精湛且复杂,精细程度是极高的。在1978 年清理大理崇圣寺三塔时所发现的这批金器,包括金佛像、金翅鸟、金塔、刻文的金片以及鎏金的圆盒等器物。这些金器有唐和宋、金中原地区金器的神韵,也有大理地区的民族风格。在工艺上使用了多种技法,包括铸造、锤揲、焊接、錾刻等,反映出当时云南金器工艺的发达程度。
云南省博物馆“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展厅以交互式动画(图11)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来向观众展示古代云南地区传统冶炼工艺的流程,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以交互式感应投影的方式参与到冶炼场景的操作中来,在生动而又有趣的互动中即可了解古代冶炼工艺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工艺特点。
现存于中、欧、美等国的十余尊铜质、铜鎏金的阿嵯耶观音像风格大致相同,制作手法类似,均源于大理国时期所铸。从相关机构技术检测的结果分析,这些观音像是严格按统一的样板来制造的,制作时应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众多观音在细小部位上不是完全相同。如观音发髻的数量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又不是一个模型浇灌。这样,以一个原型为样板,生产时不是成批生产,而是一个一个分别铸造。比如说:阿嵯耶观音的铸造、制作及雕刻在当时已经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且工艺极其精湛,在每尊观音像的头饰正面仅有方寸之余就铸有一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像,其形态逼真,线条流畅。而金质阿嵯耶观音的背光用银雕刻而成,质极薄且透。雕刻相当细腻,远看呈火焰状。在相当薄的银质上雕刻出此图案,说明当时雕刻水平已相当之高。种种迹象还表明大理国时期制作的阿嵯耶观音的制作权是由官府掌握,甚至掌握在王室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式样进行生产的。
又如大鹏金翅鸟这件罕世珍品,从其中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握了银镀金工艺,而且镶珠工艺亦极其精湛。远看珍珠呈悬状,看不出相应的镶嵌物,整件工艺制作水平极高。1996 年,有博物馆曾想复制展出此件珍品,请到了相关的修复、复制专家前往云南省博物馆。但在看完此件文物后,修复、复制专家却只是摇头,感叹无法完成复制工作。直至今日,我们通过先进的3D 打印技术才能复制出其90% 以上的造型和纹饰,但对于微小的细节部分,还是无法将其百分之百地完美复制出来。由此看来,当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属铸造、制作、雕刻工艺已经达到相当之高的水平。
大理佛像的铸造工艺主要以“失蜡法”和“拨蜡法”为主。早在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已采用“失蜡法”,而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银器铸造大多也是使用此種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制作骨架,用铁丝等编制成与内模形状类似的骨架,以增加内模的强度和对铜水的承受能力,再反复涂抹油蜡,使之具备一定厚度,再在此层油蜡上进行雕刻;
(2)再用凝固好的内范制作出外范,使二者之间相垒,隔出一定距离,即器物的壁厚,并使之相对固定,避免错位;
(3)加热使内外范之间的油蜡熔化,使之从排蜡孔流出,反复加热,使之流尽;
(4)从浇铸孔进行浇铸;
(5)打去外范,取出内范;
(6)成品打磨及精修,铸像即成。
失蜡法铸造出的佛像,外壁光滑,纹饰清晰,如阿嵯耶或杨柳观音身前之璎珞、项圈等,尽皆清晰华美;有的细节再加以手工雕琢,更显工艺精细。大理佛像,无论金银铜铁材质,大多是使用失蜡法铸造而成。有个别为金银薄片,乃是使用手工锤揲方法。有的造像带有镏金工艺,其制作是先按比例配置好金汞合剂,执器物蘸满全身,然后加热烘烤,水银蒸发,器表便留下金粉痕迹,彰显出器物的雍容华贵。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博物馆资深文物研究专家――张永康、陈浩所著的《南诏大理国佛像鉴赏》一文中提到:大理佛像的铸造,釆用“拨蜡法”。拨蜡法铸造,第一步是制内芯。内芯即为内范,大小要比造像小一些,所用的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等细腻而又不宜烧结的土,便于在铸好后掏空。我们在许多出土的大理佛像内都发现有这种内芯的残存,质地细腻,不含石英砂,与现代翻砂工艺的质料明显不同。然后在内范上贴蜡片,进行捏塑,即为拨蜡。蜡模的有些细部还可以利用模板加工,有些附属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也可以预制后粘接。然后便可在制好的蜡样外挂稠粥状细泥,再层层套上外范,利用蜡的热熔性进行脱蜡,便可进行浇铸了。这种方式铸造铜器,结合青铜原料良好的可塑性,可以造就出非常精细的作品,但这种拨蜡法铸造对工艺和造型的能力都有极髙的要求。11 直至今日,很多金属工艺品的铸造也延用了这样的技艺。
(三)制作的器物大部分与佛教相关
由于南诏、大理国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庶民百姓都尚佛,从而直接影响到此时期的金属铸造业,铸造、制作均以与佛教相关的器物为主,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由此成为此时期金属铸造业的一大特点。
从大量的南诏、大理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金属器物来看,大部分与佛教有关。如上提到的:银鎏金嵌珠金翅鸟、金阿嵯耶观音立像、金阿弥陀如来像、木莲花龛一佛二侍金银坐像、圆形刻佛像金片、五色供养塔都与佛教有关。
三、结语
南诏、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其文化遗产是本土文化和汉、吐蕃文化交流的结晶,同时也是本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这一时期,造型艺术的各种手段( 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 都被调动起来为统治者服务,进而创造出本文所述的奇珍异宝,展现了当时的绚烂文化。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金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流光溢彩;当然也是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文所述南诏、大理国时期金器的艺术价值及其铸造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文化极其繁荣。而且从其铸造、制作工艺、技术分析,南诏、大理国与当时的唐朝与宋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此时期南诏、大理国的金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云南是一个有色金属王国及植物王国,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及木炭资源,为当时的金器铸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促进金器铸造业的大规模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盛行,金属铸造业也深受影响,遗留下大多与佛教相关的器物,其中有许多罕世珍品。有的是南诏、大理国铸造和制作的独有类型,如各质地阿嵯耶观音像,全世界只有20 余尊,不管现藏于哪个国家,都代表着南诏、大理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所以,对南诏、大理国的文化艺术,只有从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去认识和分析,我们才可能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铸造业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辉煌的一页,也在全人类历史上也留下了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