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 世代”大学生网络关注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再思考
——基于对河北某高校的调查访谈结果

2023-06-02赵鲁臻张铃敏

关键词:热点娱乐思政

赵鲁臻,张铃敏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Z 世代”,也称为“网生代”,通常指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媒体平台等影响较大的当代青年群体。网络活动已成为“Z 世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将其网络关注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事关思政教育是否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关注热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如何从中筛选出确实适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如何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内容?为此,本文在河北某高校大学生调查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尝试寻求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研判标准与运用思路。

一、大学生网络关注热点调查访谈结果

(一) 设计思路

目前,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排行榜并不能实现用户群体的区分,而后台访问数据等私密信息也难以获取,因此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只能通过定期问卷调查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热点研判、选取与运用过程具有滞后性,而且频繁的调查也费时费力,易使学生产生厌烦与敷衍的态度。这是当前运用大学生网络关注热点开展思政教学所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对于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破解这一困境较为切实可行的路径就是,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排行榜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研判标准从中筛选出既受大学生群体关注又确实具有思政教学“接口”的网络热点。因此,此次调查围绕着“如何建构基本研判标准”这一核心问题,分为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大学生关注热点与渠道调查,即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某一时间段内一定数量大学生关注热点情况,然后借助大数据技术与相同时段内社会大众关注热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建构研判标准提供数据支撑。第二阶段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偏好调查,即通过对上一阶段受访对象中的特定群体展开进一步调查与访谈,了解其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浏览习惯、表达意愿等方面的行为偏好,分析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受网络生活影响所形成的心理特征。这将为研判标准的建构以及运用思路的拓展提供逻辑依据。

(二) 结果分析

第一阶段的调查聚焦于“近期关注热点事件”与“获取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两个问题,以受访者对每个问题填写至少三个词语作为回答的方式展开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共计 1605 人,涵盖文、理、工三个学科门类。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利用Nvivo12 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所得数据进行词频的统计和整理,并结合“今日热榜”①“今日热榜”(https://tophub.today)主要利用大数据爬虫技术对全网2238 个媒体热搜榜(不含订阅类)进行监测,根据事件在全网热度形成“榜中榜”,分为日榜、周榜、月榜,每类榜单均为该日、该周、该月热度在全网热度排名前100 的事件。、“移动观象台”②“移动观象台”(http://mi.talkingdata.com/app-rank.html)为 TalkingData 推出的一款免费、公开的移动端大数据查询平台,覆盖应用排行、公众号排行、App Store 排行、终端指数、数据报告、市场洞察、人迹地图七大模块。等大数据网站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主要有两点。第一,受访大学生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热度较高的事件。但也可以发现,前者仍具有其特定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其对高校相关事件关注程度要明显高于社会大众。例如“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与“高校女大学生厕所产子”这两个校园事件,就全网来看其热度不高,均未登上过当时的热搜榜单,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却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如表1 所示。第二,受访大学生关注热点的信息渠道也与社会大众基本一致。但仔细对比之下,某些细节还是显示出了其高校特色。其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要求效果明显。例如,“学习强国”已然成为了当今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二是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要略高于社会大众群体。因此,“知乎”此类知识类信息平台更受大学生青睐。如表2所示。

表1 受访大学生关注热点事件排行榜(2021.11.7-12.15)

表2 受访大学生关注热点渠道排行榜(2021.11.7-12.15)

第二阶段的调查参与者均为前一阶段受访对象中的本科一二年级大学生,共计870 人。课题组主要围绕“大学生网络活动内容及其偏好”这一主题来设计问卷,并在问卷调查后进行随机抽样访谈。结果主要有四点。第一,线上社交与娱乐活动花费时间最多。在对“您在以下哪些APP 花费时间较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QQ”(69.04%)、“微信”(64.44%)、哔哩哔哩(52.93%)、抖音(26.44%)、知乎(24.25%)位列前五位,都属于线上社交与影音娱乐平台。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同样具有强大便捷的社交功能;社交强化了娱乐的满足感、成就感,而娱乐则拓宽了社交的群体与时空范围。由此可以看到,“网生代”大学生线上社交与娱乐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且前者居于其网络活动的核心地位。第二,网络活动受推送或榜单的影响较大。在“您浏览媒体信息的习惯”问题上,选择“随手划拉到什么看什么”(39.38%)与“热搜榜有什么看什么”(35.4%)的人数最多。在抽样访谈中,多数学生都表示上网浏览也是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一般没有明确目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受媒体平台推送与榜单的影响较大。媒体推送与榜单都是大数据算法的结果,随全网热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多数时候可能并无明确的焦点,通常情况下是以整个网络的热点为指针,显示出“从众”的取向。这就印证了上一阶段“大学生群体关注热点同社会大众基本重合”的调查结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大学生的网络关注为何往往具有多维性、跳跃性和突变性的特点。第三,最关注娱乐信息之余也留心时事。在回答“你比较关注的信息板块”这一问题时,有66.86%的大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这与其网络活动中以娱乐为主的结果可相互印证。不过,选择“热点新闻”(50.86%)、“国际局势”(47.53%)的人数也不少,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这说明,不论是源于媒体引导、学校教育还是角色需求,不少大学生确实具有关注国内外时事的意识。第四,不轻易表露观点且多具“看客”心态。线上方面,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热点事件采取“从不转发”(41.61%)与“笑而不语”(48.23%)的态度。显然,其在线上表达真实看法的意愿较低,持较为谨慎甚至警惕的姿态。访谈中,有些学生提出,其不轻易表露观点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网络上信息量巨大、瞬息万变且鱼龙混杂,轻易表露内心真实想法可能会带来某些无法预知的风险或者麻烦;二是其自身阅历与思考能力有限,也惰于持续关注和深入探究,因此更倾向于当“看客”,只以“吃瓜”为主要目的。

综上而言,“Z 世代”大学生的网络关注热点与社会大众大致相同又具一定特殊性;其网络行为习惯与偏好也展现出了“网生代”独特的心理需求特征。而且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瞩目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同时,也专注于“日常型热点”,即其每天惯用的QQ、微信、各类短视频平台以及游戏等网络媒介。这是一种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热点,同样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关注。接下来,将分别针对这两类热点如何融入思政课展开进一步讨论。

二、“事件型热点”初选及优选标准的建构

(一) 初选标准:媒介热榜结合学生偏好

当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已随着新媒体高速发展而具有多维跳跃、变化迅速的特点。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也开展 “供给侧改革”,放下熟稔但“过时”的教学资源,去“追踪”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关注热点,实现思政教学的“精准供给”。而“追踪”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持续性地关注微博、百度、抖音、哔哩哔哩等各大媒体平台或网站的实时热榜。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一般缺乏明确目的性,受媒体推送或榜单的影响较大,这也是其关注热点与社会大众基本重合的重要原因。所以,这些热榜就可以被视为用于思政教学的热点事件“原料库”。

在此基础上,由于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休闲娱乐”、“热点新闻”、“国际局势”等方面信息,便可以进一步判定:热榜中的娱乐明星或顶流人物(如大V、网红等)“大瓜”、国际上尤其是涉及中国的局势动态、国内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与受众较多的高规格国际体育赛事,必然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所在。此外,基于该群体的特定焦点,那些在热榜中并不靠前甚至并未上榜的校园事件也应该被纳入视野。尤其是有关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高校教师或者学生的行为失范事件,高校就业或升学事件等,因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往往也会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初筛研判,便可从海量网络信息中选取出那些大概率会成为学生关注热点的事件作为“初级材料”。

(二) 优选标准:事件特性桥接思政需求

如何从这些“初级材料”中再选取确实适用于思政教学的“真材实料”?目前学界对此讨论不多,有所涉及的论文中也只提出了“坚持引导原则”、“坚持渗透原则”、“坚持堵疏相结合原则”、“坚持适度原则”等宏观原则。[1,2]这些原则虽然正确,但理论色彩较强。若以之进行筛选,则热点事件中的多数都可适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热点事件的时间与机会通常较为有限。因此,上述原则较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难以多中选优。换言之,这些原则确实是“准入”条件,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建构起更为细致具体也更符合“网生代”大学生特点的优选标准。①需要说明的是,如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中央重要会议等事件,并不属于热点事件融入思政教学、作为理论载体运用的范畴,而属于如何将其精神内化于思政教学主旨与思路的指导思想问题。结合调查访谈结果,本文认为优选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可感性

即选取的热点应为能被多数青年大学生所明确感知、准确解读的具体事件。热点融入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价值观念的输出,但这种输出离不开具体可感的事件作为载体。融入事件的可感性越强,价值输出的说服力就越高,否则就会成为令人云里雾里的“空中楼阁”。尤其是人生阅历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于自己能感知、理解的事件尚且惰于思考,就更遑论那些超出其人生经验或者笼统宽泛、纷繁复杂的“概念化”事件。选取的热点事件足够具体明确,一方面能更精准地定位其所要承载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也更能聚焦学生的目光,避免目的模糊的漫谈式运用。以此为标准,则调查结果中的“EDG 夺冠”在事件情节与细节的可感知、可把握程度上就要明显优于大而化之的“世乒赛”,更适合运用于思政教学之中。

2. 可融性

即选取的热点事件应具有与同时段思政课讲授内容相互衔接的逻辑关联性。如此才能将其真正融入教学之中,而非刻意为之,甚至“无中生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专门分析“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或“女大学生产子事件”,就会导致热点与教学内容的割裂,显得过于刻意甚或不伦不类。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若正讲授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婚恋观问题时,抛出这个热点作为载体,其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实际上,热点的有机融入既可避免“两张皮”现象,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与成人世界基本上无缝衔接,其社会化的速度与程度也都更甚于以往。因此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规则、套路都并不陌生。这一特征从他们线上线下往往“笑而不语”、不轻易表露真实观点的调查结果中便可略见端倪。正因如此,他们对刻意的说教或者价值灌输已有相当的心理准备与防御机制,通常只怀猎奇心态听个“热闹”,并不会真正入脑入心。所以,“优选”必须注重“可融性”。由此选取的热点,方能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授课语境中“出其不意”却又“恰如其分”。①还应说明的是,这里是以整个思政课教学为出发点展开讨论,至于五门主干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融入热点、各自具体的“可融性”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

3. 可探性

即选取的热点事件应具备令人愿意深入探究的吸引力与可供深入探究的空间。其又包含两个层次。首先,选取的热点应有一定的“戏剧性”,如预期与结果、理想与现实、形象与行为等出现矛盾或者错位。因为由此所产生的逻辑冲突与情节张力,不仅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引发他们情感与思想上的震动,从而提升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就具体而言,“EDG 夺冠”同样符合这一标准。此一事件之所以能够“破壁出圈”、令许多非游戏或电竞爱好者欢呼雀跃,一大原因就在于其过程极富“戏剧性”:中韩对抗、敌强我弱、逆袭翻盘等等。这种跌宕曲折的情节,显然要比“中国队在世乒赛上轻松夺冠”更具震撼力。其次,选取的热点应有可供拓展的宽度与可供挖掘的深度。选取的热点可被思考分析的空间越大,其所能适用的课程范围就越广泛、所能承载的理论知识就越丰富、所能采取的分析视角就越多维。仍以“EDG 夺冠”为例。微观而言,该事件涉及青年奋斗、人生价值等问题;宏观来看,其又有关爱国主义、青年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等问题,甚至还可以借此延伸至“如何看待游戏与电竞”、“网络时代的多元人生价值”等更有深度、更为复杂的话题。这就使之不仅适用于多门思政课程,而且令其在具有“正能量”的同时又富含思想深度。

三、“日常型热点”挖掘及运用思路的拓展

(一) 他山之石:借鉴网络媒介的“用户思维”

不过,通过上述讨论也可以看到,真正能够符合“优选”标准的热点事件其实并不多见。所以,寻找此类能够有机融入思政教学的“事件型热点”往往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拓宽思路与视野,把目光也落到那些学生的日常关注之上,充分挖掘与运用“日常型热点”。通过调查与访谈也发现,如明星“大瓜”、校园事件、流行段子等热点事件,虽确会引发学生们的高度关注,但因其具有偶发性且持续时间有限,热度很难长期维持,往往很快就会“过时”。因此,真正能够“润物无声”、逐渐塑造其媒介化生活状态、养成其网络化行为偏好的,还是那些网络媒介及其背后的机制设计。这种“在媒介场域互动情境中基于媒介体验所建构和生成的惯习”,反过来又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个体获得群体归属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来源,并影响其人生观与价值观。[3]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析并借鉴这些网络媒介的设计理念、思路,也应是大学生网络关注热点融入思政教学的应有之义。

其中较值得思考的是,要让高校思政课具有“获得感”,就必须使之先具有“沉浸感”。相对于网络媒介,高校思政课的优势“在于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精神“获得感”。[4]但也应承认,这里所说的“获得感”似乎更多地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逻辑,即更关注教师视角下的“学生应该获得与感受到什么”,而非“学生想要获得以及实际体验到什么”。另外,由于思政课学习的反馈周期较长,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难以切实体验其“获得”,进而缺乏具体、持久的日常驱动力。这就导致现实中主体的主观设想与客体的实际体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断层。“用户体验”不佳,思政教育自然也就难以入脑入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再好的主义和主张,如果不与青年的实际需求相关联的话,顶多是个沙漠布道者。”[5]

而各大网络平台的机制体系,则基本秉持“用户思维”,即以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且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去进行设计。这也是其沉浸感较强、用户黏性较高的重要原因。诚然,高校思政课与网络媒介的目的、性质存在着根本不同,不能完全以迎合学生喜好作为出发点,走到“泛娱乐化”的自我解构之路上去。但“做人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具有的这些特点出发,德育才会有效”。[6]面对“兴趣为王”并丝毫不吝为此消费买单的“网生代”,[7]要实现“获得感”的顺利传导以使高校思政课渐具内生动力与独特魅力,借鉴某些网络媒介的设计理念或思路为我所用,已是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问题。例如,调查中发现的大学生娱乐与社交趋于“一体化”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各大平台为了满足“网生代”热衷娱乐、追求个性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同等内在需求,借助大数据算法而不断加入社交元素、优化娱乐体验所产生的结果。这些平台使青年大学生能够以校园中“非主流”的游戏技巧、影视解说、视频制作等特长或者爱好,突破时空、群体的局限而找到“志同道合”者,迅速构筑起自己的社交圈层,并在这种“同频共振”中获得认同与归属。有些甚至还因此成为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达人”,掌握着能够左右圈层话语乃至舆论导向的“媒介资本”。这不仅成倍放大了网络平台上娱乐与社交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心理满足,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破壁出圈”,具有了象征意义和精神属性。而由此所形成的“价值认同”与“网络人设”,反过来又会驱动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作水平进行媒介资源的再生产,甚至自发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来维系圈层的运作,实现“客体的主体化”。

(二) 破壁重构:建立思政课程的“文化圈层”

因此,我们未尝不可将这一模式“萃取提炼”后运用于高校思政课之上,即思考如何在青年大学生中构建起以思政内容为话语资源、社交资本的文化圈层。而个中关键,就在于高校思政课打破“次元壁”,使某些思政元素跳出自己的“宇宙”去融入学生的日常。这并非以往所讨论的第二课堂或者第三课堂的问题。因为无论是第几课堂,实际上都未超越思政教育场域,思政元素与学生的日常仍旧处于两个“宇宙”之中,后者更多地是被动进入前者进行“配合”。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常常处于“伪在场”状态的重要原因。“思政课只有真正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大学生追寻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引领与价值支撑,才能够真正使大学生有所收获,体验到思政课的获得感”。[8]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元素的适度“出圈”与大学生的日常世界产生交互,破除他们脑中“思政课只是说教”的思维定势,这个以思政为主体话语资源的文化圈层方能得以形成。

有基于此,本文认为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增强教学内容的“兼容性”,拓展“娱乐接口”

线上娱乐休闲已成为当代多数大学生日常活动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了多数年轻人网络圈层形成的起点。因此,思政课要与之更好地兼容、构建起专属文化圈层,就必须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娱乐接口”。当前似乎存在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一提及“娱乐”就颇有“谈虎色变”之势,立即会与“泛娱乐化”或者“庸俗化”联系起来。但本文认为,娱乐本身就是一种日常活动而非“洪水猛兽”;而且拓展“娱乐接口”与“泛娱乐化”实则存在本质区别:是否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精准适度、是否坚持立德树人以作为根本归宿。只要能牢牢锚定这两个关键,在“阳春白雪”外来点“下里巴人”的东西、在“家国天下”之余添些“通俗日常”的趣味,也并非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庸俗化”。所谓“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先“抓住眼球”才能更好地“触及灵魂”。在这方面,哔哩哔哩网站的跨年晚会广受青年大学生追捧便是典型例子。红色主旋律贯穿始终,但其内容却极具延展性,同青年热衷的影视、动漫、游戏、综艺甚至“二次元”、网络流行语等娱乐元素无缝对接、完美交融,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一点也不尬的“高级红”,使许多原本“拒绝说教”、“逃离崇高”的年轻人在身心愉悦中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9]其实,在锚定目标与精心设计的前提下,拓展思政课的“娱乐接口”不仅不会导致其“庸俗化”,反倒更能令学生感知与体认其“科学性”、“高阶性”。比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电子竞技或者体育赛事的胜负之数、以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来补充《觉醒年代》、《长津湖》此类热播影视剧的历史背景、从思想道德的视角来解读《奇葩说》、《脱口秀大会》这些较受大学生欢迎的综艺节目等等。相比于政治历史的宏大叙事,这种动态更新的教学语境显然更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情境兴趣,从而使其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认同:思政并不是远离生活的“玄学”,而是真的无处不在、处处可用的多功能“解码器”。由此所不断迭代生成的思政话语也才能更为学生所“喜闻乐用”,使其不仅“愿意说话”,而且确实“说得上话”。

2. 强化学习过程的“反馈度”,设置“成就系统”

拓展“娱乐接口”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但其问题在于:并非每一堂思政课的内容都能找到合适的“接口”。实际上,网络娱乐媒介也无法保证内容时时刻刻都能“抓住眼球”。因此,其往往非常注重内容之外的体验,即对用户行为的快速反馈以尽可能地营造仪式感、输出成就感,作为“黏住”用户的额外动力。比较典型的如坚持签到或完成特定任务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兑换赠品或者奖励;参与特定活动并达成目标,便能获得专属标识或者称号等作为身份、资历与水平的象征。在这一方面,“学习强国”平台可谓博取众长:其内嵌的激励机制与成就系统,使理论知识学习的实时成果与长期积累都变得真切可见,从而有效促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高校思政课也可效仿类似设计,借助课堂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开发“成就系统”,尽可能地使学生们的日常学习成果“可视化”,提升成就感的反馈频率,以“过程反馈”弥补“终端反馈”的缺陷。比如,按时签到或者参与课堂互动可以获得积分,一定的积分可以兑换“作业加分卡”、“提问抢答卡”之类有趣又不逾尺度的“特殊道具”。这种反馈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其日常行为受到认可与尊重,从而获得延续行为的驱动力与主动性。此外,对于那些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或者参与互动的学生,可以尝试用一些网络风格的词语公开标示其“成就”,如从未旷课获得“教室守望者”、发言次数较多获得“课堂话事人”等;对于那些课堂展示出众、微电影或微视频作品精致用心的学生,也可以授予相应的“军衔”、“头衔”或“奖项”,如“五星上将”、“电竞战术家”、“党史达人”、“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等。这种成就系统虽然简单,但却能给渴望“创造意义”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暗示,令其能够真正感知“思政课使我进步让我成长”。

3. 提升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鼓励“思政社交”

当今网络媒介深谙年轻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理,不遗余力地为各种娱乐活动附着上社交属性,甚至在本不需要社交功能的应用中也加入此类元素。比较典型的如微信运动、QQ 运动等应用,不仅加入了排行榜系统、运动成就系统、运动社区系统,还鼓励用户打卡、晒图并为朋友的分享点赞、评论。这就使原来需要强大自律来维持的“苦修”,变成了一项能够获得他人称赞、鼓励与见证的“事业”。由此,借助这些媒介进行运动就不再是“苦累唯有自知”或者“锦衣夜行”;相反,其能使用户获得有毅力、爱运动、健康阳光等“网络人设”,从而激发出持久动力。高校思政课同样可以通过适当挖掘“社交属性”,把思政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苦修”转化为青年大学生们高度需求的校园“社交资本”,以充分放大上述“成就系统”的价值。譬如,借助课堂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开发“思政社区”,鼓励不同班级、专业的学生分享日常学习心得体会、发布相关话题或者展示相关原创作品等,并且相互“转、评、赞”;在此基础上,为不同板块建立排行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称号、奖励系统,使学生为了维持自身“人设”、保住既有“成就”而产生“社交自律”。有些学生在此驱动下,甚或能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的“再生产者”,形成“产消一体”的良性循环。

4. 坚持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培育“意见领袖”

网络媒介平台需要顶流大V、网红主播、头部UP 主等“意见领袖”来左右舆论风向、缓和价值冲突。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多数用户的认可、支持与信赖,也更善于交流和沟通,并熟知大众的兴趣与需求。因此其所提出的解释或者观点,往往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更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媒介用户所接收乃至接受的,都是经其加工过的信息。与此类似,构建基于思政课的文化圈层,培育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是思政课教师与广大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最重要的“转换器”,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的“毛细血管”。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培育这些“意见领袖”不应只关注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团员之类具有“官方身份”的群体,而应优先从那些真正能够产出优秀作品、具有某方面专长、在“成就系统”中非常突出的学生里寻找与培养。因为只有后者才能真正为其他成员所信服,从而确实掌握某一方面的话语权,成为思政教师进行价值观念引导的得力助手。

猜你喜欢

热点娱乐思政
热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热点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结合热点做演讲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