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影响

2023-06-02欧阳菊英吴珍黎朝政黄绮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监护室营养液个体化

欧阳菊英,吴珍,黎朝政,黄绮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严重,主要为重症休克、接受脏器移植和经过大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ICU患者会出现代谢能力紊乱现象,会影响到患者的吸收、消化能力,容易引发营养不良[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营养支持,同时落实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安全性,改善营养状态,促使患者各项生理机能和心理职能恢复[2]。本次研究以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为对象,分析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情况,重点放在机体现状分析,预估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为每位患者提供独特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本院219例ICU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将2020年10月-2021年1月的10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2月-4月11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55例,女54例,平均年龄(48.18±5.89)岁;观察组男55例,女55例,平均年龄(48.76±5.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入住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以颅脑损伤、急性心肾或脑部类疾病、休克等为主,肠内营养支持,一般每4-6小时喂养一次。排除标准:经口进食;不能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对营养物过敏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①监测患者病情,控制患者血压,实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②遵医嘱做营养评估(分析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大小便等情况,针对患者实际表现,采取营养风险排查表NPS-2002评分为患者展开营养风险评估。当患者出现严重腹泻、腹泻物呈现出汤状或者是散射状时,考虑患者存在吸收不良或者脾胃不和等问题。精准分析患者的营养吸收情况、血型和疾病特点等,整理出患者潜在的营养问题,例如胃肠道痉挛、血脂/血糖飙升以及发胖等),以便精准掌握营养液配置,控制好蛋白质、脂质物等比例,按照少量多次原则做肠内营养护理(先常规清洁腹部皮肤,在肠道处置管固定后,每3-4小时向内送入配置好的营养液100-200ml,观察吸收情况和机体状态,若吸收良好、无异常反应,可适当增加剂量,直到每日喂养三次,每次300-500ml),每次喂养后需做好置管及周围清洁、消毒等,防止病菌附着或皮肤感染等。③加强对患者出现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干预(及时清洁肛周、口腔等,遵医嘱用药等),给予患者保暖护理(按时按揉机体,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暴露在外的肢体面积,调控好重症监护室温度、湿度、光线等),预防患者出现肛周过湿或者是皮肤干燥等现象。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①保留对照组内容,在营养风险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方案。②每次喂养时都少量多次地进行,保证营养液在肠道内的良好吸收,还需观察机体反应,做好肠内营养记录。③如果机体出现排便不畅、肤色暗红,需调整营养液中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比例,适当增加水分,每次减少喂养剂量。如果机体出现肥胖或浮肿,要增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如果持续缺乏铁、钙等,要按照比例增加相应矿物质等。每位患者的机体状态、症状都不同,需严密监视机体变化,灵活调整每日肠内营养液,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查验。还需每日与营养师和专业医师沟通,为次日每位患者配备营养液做好准备。若次日患者状态有变化,要及时反馈给营养师和主治医师,综合评估后再调整个体化肠内营养方案,保证每日营养液都新鲜、符合机体需求。④对患者的肠道微循环展开适宜调整,遵循医嘱为患者适当应用抗生素等。预防并发症护理,选取适宜的鼻饲管,适当减慢鼻饲速度,预防患者出现反流、误吸等现象。⑤还需配合机械通气,以保证体内氧气含量,避免缺氧导致的问题。遵医嘱使用机械通气机,在口腔或喉管常规消毒后向内置管,连接好导管和呼吸机后,调整好参数,并加强巡视,及时清除口腔或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阻塞等。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营养状态:观察两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指标,展开组间对比。评估两组干预效果:观察两组的住院天数和症状平均消退时间(主要记录腹泻、呼吸抑制等症状平均消退时间),展开组间对比。评估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误吸、反流和感染,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和总蛋白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s,g/L)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s,g/L)

?

2.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症状平均消退时间相比,观察组均更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s,天)

表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s,天)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更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病情程度严重,患者的消化系统通常比较脆弱,胃肠功能受到影响,正常吸收功能和分解功能受到阻碍,这种情况下摄入的营养物质会致使患者胃肠道负担加重,不能为患者机体营养供应提供保障[4]。以往多给予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常规护理,该护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基础营养保障,但是无法为患者机体提供长期支持,因此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会影响到患者的营养状态[5]。

为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展开营养风险评估,同时落实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能够便于护理人员充分分析患者的营养状态,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营养液配比,确保患者的营养供应合理[6]。营养风险评估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机体表现、血液相关指标以及胃肠道功能等综合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对患者的物质含量展开适当调整,避免给予小肠不容易吸收的物质,减轻肠胃负担,确保患者机体可以正常接受肠内营养,起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目的[7]。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充分分析患者的机体特点,致力于为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提供保护,促使营养液吸收,提升胃肠道功能[8]。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实践性,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的营养支持节奏,为患者各个时段的机体代谢需求提供保障,为机体康复提供必需的营养助力[9]。经长期观察发现,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时间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明显,修复肠道菌群屏障功效越显著。当下,对重症患者展开营养支持的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建议在患者入院1-2天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选取适宜营养液,首先可以选取适量温水、葡萄糖氯化钠或者10%葡萄糖为患者灌注,仔细观察胃肠道反应,帮助患者适应后,再提供营养剂。现阶段,营养液主要包括组件型、整蛋白型和氨基酸型三种,临床应用时,需充分分析患者病情,选取适宜制剂,如果患者伴有胃功能异常,可以为其提供氨基酸型。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确定适宜营养液,如果患者伴有糖尿病,需采取专用营养液,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如果患者伴有肝脏功能障碍,可以为其提供芳香族氨基酸较低、支链氨基酸较高的营养液。有报道显示,采取微生态制剂,或者适当加入ω-3PUFA,能够强化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营养状态,预防患者出现感染,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在提供营养支持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因为营养液在过冷或过热情况下均会刺激到胃肠黏膜,如果营养液过热,会烫伤消化道黏膜,如果过冷,则会导致肠黏膜微血管出现收缩现象,进而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将营养液控制在22℃-25℃,可以预防并发症,保护患者胃黏膜,避免应激性溃疡发生。调整营养液注入速度和方式,就肠内营养支持而言,其主要包括连续输注、间歇重力滴注和一次投给三种类型。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取适宜方式,并控制速度。该护理模式重视营养支持,将护理知识和营养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能够改善重症监护室患者存在的饮食问题、灵活调整患者的营养方式和护理措施,促使患者机体正常代谢和吸收营养,并促使血液正常运输各项代谢物和营养物质,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加速患者机体康复[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住院天数、症状平均消退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护理中,将营养风险评估和个体化营养护理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患者各项生理功能恢复、情绪稳定等,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积极推动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可改善重症监护室护理现状,让相关指标、并发症等更符合预期,提高患者安全性,增加护理满意率,让护理更具影响力,临床应推广。

猜你喜欢

监护室营养液个体化
几种常用植物营养液及特点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不同营养液对火力楠移植的影响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