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金6小时、白银24小时”早期集束化治疗为核心的急诊抢救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02李陟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300130
李陟(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 300130)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危重病,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死亡率较高,这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应寻求一种安全、规范、有效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在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等重症患者中,采用了早期集束治疗。这是一种基于早期目标的治疗思想,包括早期检查、早期指导治疗和早期药物治疗。目前,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靶向疗法或早期集中疗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其疗效和预后指标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对其早期集中疗法的重点及相关讨论也很少有人提出[2]。因此,本文运用组间对照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以“黄金6小时、白银24小时”早期集束化治疗为核心的临床路径在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抢救时间、预后等方面的作用,并就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讨论,希望能为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回顾性原则,选择本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名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处理,研究组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疗。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4±8.34)岁,平均体温(36.6±1.75)℃,APACHEⅡ评分(20.9±6.88)分;感染来源:9例为肺,7例为腹腔,6例为泌尿系,4例为血液性感染,4例为其他部位。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8±9.06)岁,平均体温(36.5±1.68)℃,APACHEⅡ评分(21.2±7.13)分;感染来源:8例为肺,8例为腹腔,7例为泌尿,5例为血液性感染,2例为其他部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对症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门诊呼吸科患者26例,急诊4例。患者必须先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测试,再做进一步的化验,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若存在感染性休克,则必须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测和治疗。常规的治疗措施是通过建立心率、体温、脉搏等各种指标,并对其进行评估。依据脓毒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原则,结合临床表现,采用液体复苏,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服用一些降血压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1.2.2 早期集束化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早期集束化治疗,并于2018年6月起,在急诊科、内科等科室建立了预检查分诊台,并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和评估。分诊分为院前、院后分诊,科室分诊人员按急救电话、专业询问等进行院前分诊;根据病情需要,在患者抵达医院之前,进行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分级,并运用专家技术,尽早发现急危患者。对于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患者,要遵循“三先”、“三后”的处置原则。“黄金6小时、白银24h”为早期集中疗法,即在发病后6小时内尽可能地达到治疗效果,24小时后可得到有效控制。“黄金6小时”:立即送到ICU进行急诊抢救,尽快开通静脉通路,早期监测心率、血压、脉搏;皮肤、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立即进行血尿、乳酸、痰、血标本的病原学培养,1小时内应用广谱抗感染药物,用冰毯降温,细菌培养结果一出,立即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当患者出现血乳酸值高于4mmol/L或血压降低时,必须马上使用20mL/kg高渗透氯化钠溶液进行复苏,如果血乳酸值还不到4mmol/L,则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其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5mmHg以上。若患者血乳酸仍在4mmol/L以上,或有持续的低血压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mmHg以上;血液中的氧饱和度≥70%,尿量为0.5ml/(kg·h)以上。在血氧饱和度<70%时,必须马上使用浓缩的血球,以保证血球比>30%。“白银24h”: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给予足够的液体恢复和抗血管作用的药物。APACHE II评分在25分以上的患者可以使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在接受降糖治疗后,患者的血糖保持在8.3mmol/L。在需要的时候,采用机械通气辅助,保持在30cmH2O以下的气道平台压力。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对抗菌药进行评估,早期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时,要保证感染灶的引流畅通。躁动患者可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药物,以增加镇痛、镇静的效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抢救过程中,向患者和患者的家属仔细了解患者的情况,了解病因,并在ICU进行早期的处理。同时,组织专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感染性休克的严重性,并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处理,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生命体征指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小时、24小时的生命体征;比较APACHEⅡ评分与乳酸清除率。血清乳酸清除率=[(初始值-即刻值)÷初始值];本研究采用APACHE II评估表,包括急性生理指标,共12项,每项评分为0-4分;体能分数:2-5分;APACHE II的得分范围为0-71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预后也就越差[3]。②疗效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6h内的达标率、24小时尿量、24小时输液量、24小时后各脏器功能衰竭的评分。对各脏器功能衰竭进行评价,包括呼吸、凝血、肝脏、肾功能、循环功能、神经功能指标,评分为0-4分,得分越高说明脏器功能衰竭的程度越高[4]。③预后指标:对患者术后28天存活、死亡和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进行追踪观察;观察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用(±s)表示的计量资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分析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小时后,两组的MAP、CVP、ScvO2、乳酸清除率均有显著提高,且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24小时后,两组的MAP、CVP、ScvO2、乳酸清除率均有显著提高,且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MAP、CVP、ScvO2、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指标分析 研究组6小时早期治疗的达标率为53.33%(16/30),与对照组13.33%(4/30)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24小时的尿量明显增高,24小时输液量和24小时后各脏器功能衰竭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s)
?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分析 研究组的死亡率为10.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7/30)(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显著更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分析(±s)
表3 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分析(±s)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1例轻微血管刺激反应,1例耳鸣,1例心悸,2例眩晕),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1例呕吐,1例心悸,1例肝功能异常)。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它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为了早期发现、诊断和及时治疗本病,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感染侵袭、机体反应、易感等途径,对感染性休克进行器官功能不全的定位,以指导临床诊治[5]。同时,临床上也普遍相信,尽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可以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预后[6]。有关研究显示,早期针对性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以组间对照的方式来评估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以对照组为例,发现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及家属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医院就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7]。例如,早期患者会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被认定为普通的感冒进行输液或是吃药治疗;还有些患者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并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因此不配合检查,也不进行住院治疗,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出现肌肉溶解及肝脏、肾脏功能衰竭[8]。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其有很大影响。综合以上因素,为规范和优化急诊过程,建议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疗。所以,从2018年6月起,我院所有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都接受了集束化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24小时后MAP、CVP、ScvO2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在集束化治疗计划中,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可以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也可以防止耽误患者的病情。其次,“黄金6小时”集束化治疗,以复苏和控制感染为主要原则,早期给予感染复苏,使患者在6小时内获得较好的血液容量[9]。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如果在1个小时内服用抗生素,其死亡率就会降低7.6%。所以,在早期集束化治疗中,对于有明确病灶的患者,在发病1-3小时内,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的进展,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在临床上,结合血管活性药物、浓缩红细胞、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可使血管扩张、升压、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改善,并能保持全身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10]。同时,结合早期病原学培养和乳酸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从而避免因盲目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而“白银24小时”主要以管理的集束化治疗为主,在24小时之内完成各项指标的控制,持续进行液体复苏等,对于早期药物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低剂量的激素。同时,加强降糖、降压、辅助呼吸等措施,能有效防止休克、低氧等症状,减轻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建议停用抗血管生成的药物[11]。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了早期集束化治疗,24小时后MAP、CVP、ScvO2、乳酸清除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评价指标明显改善,总体疗效较对照组好。此外,在治疗后,研究组24小时尿量、24小时输液量、24小时后各脏器衰竭评分均较对照组有较大改善。结果还表明,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此外,在开展集束化治疗计划时,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积极参与各种医疗活动。本研究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研究组为10.00%,不良反应为轻度和中度,对后续治疗无显著影响;目前还很难确定不良反应的来源是药物还是疾病本身。集束化治疗包含了明确、可操作和具体的疗法,由于其被普遍认可,使得其在实施过程中有明显的目的性、时效性和连续性[12]。对于感染性休克,每个由集束化治疗构成的方案都是需要的,并且与医院的运作状况相一致。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早期诊断、及时处理、与临床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及时、积极、早期合理用药,并对患者乳酸、血压、血糖、MAP、CVP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指标的变化,合理、安全地调整治疗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3]。
综上所述,集束化治疗在提高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减少死亡率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