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创伤救治的价值

2023-06-02金明刘一弦刘智宁仲淑燕郑娟李云鹰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四川广元68000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8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伤者时效急诊科

金明,刘一弦,刘智宁,仲淑燕,郑娟,李云鹰△(.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四川 广元 68000;.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8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交通业的发展,由建筑造成的坠落、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不断增多。相关调查显示,上述创伤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0[1],我国每年因创伤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60万人,为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2]。有研究指出,我国有超过1/2的严重创伤患者未接受到理想的救治,然而这类人群中约有2.5%-14%的死亡原因是可预防、可避免的[3]。临床既往实施的救治管理缺乏专业的救治团队,且存在各部门衔接不协调等局限,极大地延误了伤者的救治时机[4]。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要求创建新的急诊服务模式,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旨在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5]。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后文简称“救治管理”)集合信息告知、院外救护、院内急救、ICU监护,构建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高度信息化、整体化的急救新模式。本文探究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在临床创伤救治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的选择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倡导的医学伦理规范,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构建该模式前救治的62例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7月-12月构建该模式后救治的63例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5.41±10.11)岁;外伤分类:交通伤20例,坠落伤12例,工伤25例,斗殴伤5例;伤情:轻伤16例,重伤46例。观察组男46例,女17例,年龄24-55岁,平均(35.42±9.18)岁;外伤分类:交通伤25例,坠落伤10例,工伤20例,斗殴伤8例;伤情:轻伤18例,重伤45例。两组伤者的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纳入标准:纳入对象的年龄>18岁;受伤时间<24h;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已死亡者;非创伤患者。

1.2 管理方法 对照组:要求急诊科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3min内出救护车,并尽快到达救护现场。急救人员到达伤者现场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简单的护理、止血、吸氧等救治工作,到院时协助伤者或家属挂号、办理住院手续、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准备等内容。

观察组:研究前准备:(1)创立管理小组:分别纳入教授、主任各1名,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护师各2名,成员的工作年限8-25年,其中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分别有3名、3名、2名。(2)管理方案的建立:分析既往我院急诊科室存在的问题,依据存在的问题拟定救治目的、策略,然后咨询相关专家。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的方法:①针对目前创伤救治存在的问题建立每个条目,对医院管理者、急救医生、急救护士、创伤外科专家、ICU专家进行访谈,收集整理访谈内容。检索中文及外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创伤救治”,构建创伤救治框架的指标包括创伤外科、急诊外科、ICU。②咨询专家:采用邮件发送问卷调查的方式,并要求1周内发回问卷。咨询项目包括一到四级的创伤救治指标。共进行三轮的专家咨询,每次咨询前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咨询的项目。最终得出救治方案的主题。(3)管理方案具体内容:①到达现场前指导:接到急救电话后在3min内出车,到达救治现场前,急救护士或医生通过电话与目击者或患者保持联系,初步了解患者病情、受伤部位、是否清醒等,指导施救者给予伤者保持呼吸通畅等简单的救治措施,告知其切勿随意搬动伤者,对于有开放性伤的患者,指导施救者进行止血等救治措施。②院外急救:在5min内完成全身系统检查,按照A(气道)、B(呼吸道通气)、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损伤情况)、E(全身检查)次序有序地检查评估。③转运途中救治:询问陪同人员伤者的病史。如遇患者病情不稳定,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评估病情,如需急诊手术、会诊、检查等,需提前与急诊科、医技科室、影像科室等取得联系,预先做好相关准备。④急诊科抢救:再次进行五步骤评估患者的病情,立即送去治疗,开展气道支持、循环支持、创口处理等救治措施,并安抚家属或同行人员。⑤手术室ICU衔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手术或送至手术专科科室,转诊前将患者的急救方案、物品等信息通知对接科室,并确保相关科室做好接待准备。

1.3 观察指标 ①创伤救治时效:分别统计出车准备时间、救治团队到达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入院至分流时间、院内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首次CT检查时间。②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包括8min高级生命救治完成率(即8min内救治人员到达,并开展救治措施)、30min内确定手术方案(伤者进入急诊后制定手术时间)。③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n(%)]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创伤救治时效对比 观察组的入院至分流时间、院内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首次CT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车准备时间、救治团队到达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创伤救治时效对比(±s,min)

表1 两组创伤救治时效对比(±s,min)

?

2.2 两组生命支持完成情况、死亡率对比 观察组伤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8min高级生命救治完成率、30min内确定手术方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支持完成情况、死亡率对比[n(%)]

3 讨论

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事件死亡率、残疾率均较高,增加了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既往实施的救治体系中有着完善的救治流程,但对时间节点的要求不够重视,及对人、物、环境的关系不够协调,导致创伤救治工作的条理化程度不够高,院前救治时间长、救治人员的规范性不足、转运时间较长等因素影响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救治效率未达到理想水平[6]。

柳少光[7]等人的研究表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可提高创伤团队救治成员的综合救治能力,从而缩短救治时效,提高生命支持的完成度。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入院至分流时间、院内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首次CT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救治管理能有效提升救治时效。另有孙超[8]等人的研究指出,急救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改善急救创伤的急救效果,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100%、97.46%)均高于对照组(94.26%、90.43%),并有效缩短出车准备时间、现场救治等各救治任务时间,本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类似。经分析,救治管理纳入创伤救治相关的临床专科建设,借助无缝连接将急救、创伤、ICU等科室相连,通过管理、培训、指导现场治疗、现场救治等措施提高了医院的创伤救治的能力,并清晰地明确了救治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规范了救治流程,还可提升护理人员在面对伤者救治时的应对技巧与信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创伤护理服务,有效提升急救效率。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的出车准备时间、救治团队到达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可能是因为出车准备时间短,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少;而救治团队到达时间与实际的天气、路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现场救治时间不仅与救治人员的能力有关,还与不同外伤类型、伤情等多种因素有关。

时效性是急救效率的核心要素,黄金1h是伤者从受伤地点转移至医院急诊科的时间段和伤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时间段[9],因此确保急救的无缝衔接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伤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8min高级生命救治完成率、30min内确定手术方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救治管理能提高生命救治完成度,降低死亡率。急救管理通过构建专业的救治团队,所有成员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救治基础,使团队协作救治的能力得到提高,能承担突发事件导致的抢救任务,提高救治水平,在患者受伤后的各个阶段进行快速、科学的救治。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和创伤救治的绿色通道,实现了院前急救与救治之间的紧密衔接,以及通过加强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等内容的培训,能提高创伤救治相关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从而提高生命救治的完成度和伤者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救治管理能提高救治时效和生命支持的效率,从而降低创伤急救的死亡率。

猜你喜欢

伤者时效急诊科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帮助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再开溜是否构成逃逸罪
J75钢的时效处理工艺
一种新型耐热合金GY200的长期时效组织与性能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交通肇事发生后伤者可以得到哪些赔偿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