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灯班会”主题提炼:乡土资源开发的育人指向

2023-06-01陈凤仪钟倩莲

中小学德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班会理想信念乡土

◎陈凤仪 钟倩莲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草根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提灯班会”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依托,以“笃志、明理,自强、仁信、孝悌,修学、习艺、勤劳、精技,和美、亲善,包容”为育人指向,开发多元主题。立足乡土资源开发身边人身边事,以“接地气”的情境解决班级实际问题,培育新时代少年。

一、提“理想信念”之灯,指引笃志成长方向

理想信念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国家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方向。生活在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理想信仰表面化、虚无化、功利化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模糊等问题。

为此,“提灯班会”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重要的主题,充分开发身边的红色资源,为学生提供成长方向指引。一方面,西樵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深厚,红色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西樵山抗战胜利纪念亭、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区梦觉事迹馆等。另一方面,西樵名人辈出,近代西樵山孕育了闻名中外的几大名人,有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康有为、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和民族工业革命的先驱陈启沅,也有享誉中外的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国画大师黄君璧;各村居祠堂边旗杆石林立,科名鼎盛,先后走出了13位翰林。

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就是一盏盏指路明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以“笃志、明理”为指向,开发典型课例“樵山忠烈显精神,心向灯塔筑传承”。通过挖掘西樵“实业家”陈启沅、“改革家”康有为和“革命家”区梦觉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家乡忠烈名人的榜样力量,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如此,将“中国梦”与“自强心”和乡土情紧密结合起来,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提“核心价值观”之灯,引领正确价值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普遍存在认知教育重概念轻引导,重理论而忽视现实理解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对标准答案式的抽象概念能背诵记忆,一旦面对现实问题,则容易出现理论动摇,从而失去应有的价值观立场。

基于此,“提灯班会”注重立足乡土资源,引导中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将抽象概念转换通俗易懂的真实案例,加强认知教育与引导。乡土资源一方面能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它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心理共鸣。另一方面,乡土资源正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土壤,能润物细无声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走进学生内心。

例如,班会课“和衷共济传仁善,诚信品德心中留”选取本土乡贤“李升佐拾金不昧”的故事,带领学生走进李升佐因其诚信的品格凝聚同伴,最后与陈体全一同创建了传承四百多年的“陈李济”品牌的故事。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变得形象而生动,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理解。“榜样的力量 传承工匠精神”班会课,挖掘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人陈启沅和现代大城工匠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萧华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匠精神?时代为什么呼唤工匠精神?我们如何传承工匠精神?通过古今先贤的事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敬业守正才能创新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优秀传统文化”之灯,铺陈生命成长底色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乡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

“提灯班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主题,力求用优秀的乡土文化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学生的必备品格铺陈温暖的底色。西樵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学者将“西樵山文化”形象地比喻为“珠江文明的灯塔”。今天的学生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多停留在“听说过”“知道有”的层面。学生对于西樵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生活是割裂的,仿佛雾里看花,模糊知其美,却不知美在哪里以及为何美。这样的认知自然无法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毋论从中汲取形成优秀品格的力量。

基于此,“提灯班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开发以“修学、习艺”为育人朝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之中。例如,面向中小学生对“读书修身的价值意义何在”的问题,开展“读书、读人、读社会”主题研讨,并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了解著名乡贤区大原“丹心照汗青”故事。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寓居香港的松塘村前清翰林、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国立中山大学前身之一)校长区大原拒绝日本人和汉奸的合作要求,返回家乡设馆授徒。搬迁之时,他将所存经史碑帖医学等线装古书约三千册托付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保管。新中国成立后,这批书籍由其后人捐赠给广东省文史馆。学生深受震撼,带着激荡的感情走进家乡先贤“不屈不挠,诗书继世”的精神世界。借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四、提“生态文明”之灯,厚积守护家园情怀

生态体系建设是未来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校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其中,生态振兴也是重要一环。将乡村的自然风貌、物产资源、人文历史、语言风俗等内容纳入乡土课程,对于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学校课程和校内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明显缺失;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认同度高、践行度低的特点。[2]这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指向内化与认同,立足家校社合作,着力促进学生的生态实践。基于此,“提灯班会”深入挖掘西樵山自然生态、文明村居、渔耕文化等乡土资源,依托亲子研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学校,走进社区、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家校社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生态、理解生态文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尊重、仁爱、和谐、共享”的意识品质。例如,“寻美樵山 你我童行”班会从西樵山众多景点中筛选研学景点,与父母一起带领学生走进“行走的课堂”,从整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探索西樵山文化,感受乡土魅力,切身体验、了解西樵山的自然生态之美。让学生从内心认同爱护自然的重要价值,建立环保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爱护家园的情怀。

五、提“心理健康”之灯,激发向上向善追求

三年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线上学习,普遍缺少户外运动,身心都受到一定压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灯班会”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要的主题,强调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关爱行动。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强调:父母是守望学生回家时那盏窗前灯,老师是指导学生成长的那盏启明灯,乡贤是引领学生发展的那盏探照灯,温暖学生向上向善心灵。以三种“灯”的联合,发挥家校社不同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影响的叠加效应,建立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家校社协作关系。力求实现“关爱一个学生,带动一个班级;引导一个家长,影响一个家庭;点亮一盏明灯,辐射整个地区”,实现“1+1+1>3”的效果。例如,立足“翰林好家风故事”这一宝贵的乡土资源,团队系统开发“提灯班会”课例资源,运用产品设计思维,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新元素,设计了翰林故事二维码,制作了10万个“翰林好家风”利是封,由社区派发给家长,再由家长在春节期间派送给学生。如此,将家长和社区纳入“提灯班会”实施,以乡贤高尚的品格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心理追求。

猜你喜欢

班会理想信念乡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乡土中国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芬芳乡土行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