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学习理念及数字技术在海洋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升利用中的应用

2023-06-01董文静

兰台内外 2023年5期
关键词:馆藏资源泛在学习数字技术

摘 要: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海洋图书馆如何利用泛在学习理念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提升利用馆藏资源,为海洋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和科技人员等专业读者,以及对于海洋科普知识有巨大潜在需求的普通读者提供更优质精准的文献服务。

关键词:泛在学习;数字技术;海洋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升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与海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相对应的是,我国海洋类专业图书馆数量较少,读者服务运作模式偏于传统,馆藏资源利用不足,未能很好地满足海洋类专业院校学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需求,在满足对海洋科学与海洋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欠。如何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以海洋强国建设为巨大契机,实现传统海洋专业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是业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数字阅读时代传统海洋专业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给传统图书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读者对于文献的时效性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和形式的多元化也改变了读者的知识获取模式。读者对于馆藏资源的需求范畴也在不断拓展,不仅仅存在对海洋专业图书馆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需求,还存在对人文科学信息资源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潜在的普通读者,希望获得海洋方面的科普知识。但是,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希望实现一种随时随地、不受物理场所和物理介质限制的泛在的学习模式,读者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随时随地全天候获取到海洋专业相关知识。并且,对知识形式不仅仅满足于平面的阅读,更希望获得动态的信息,这就有赖于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的技术手段。基于读者需求,传统海洋专业图书馆应探索将新技术手段嵌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提升利用之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二、泛在学习理念

泛在学习,英文是“U-learning”,意为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是指一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模式。泛在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为学习者随时随地提供一个可以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基于“移动+”和“互联网+”的微课、慕课、视频通信、微博微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仿真、3D 和裸眼3D、全息成像、仪表远程共享、云数据、云端实验室等新兴技术,都是泛在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技术平台。

三、泛在学习理念在海洋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升利用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泛在学习理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提升利用海洋专业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首先,提升海洋专业图书馆为海洋类专业院校学生服务的水平。泛在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理念。海洋专业图书馆馆员应将泛在学习理念结合到“主动服务、主动作为”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过去,海洋类专业院校学生或是到高校圖书馆,或者到海洋专业图书馆中去检索文献,获取相应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是被动的。一是,学生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文献检索效率不高;二是,馆员对于学生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了解不足,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动态更新调整馆藏资源。泛在学习理念要求馆员“走出去”,走出图书馆这一方“馆舍天地”,到服务读者的“大千世界”之中。例如,某海洋专业图书馆提出嵌入式服务和发展策略,建立学科馆员服务制度,馆员在泛在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腾讯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与读者之间的双向联系,实现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泛在获取。笔者认为,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是对泛在理念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的有益探索。但其形式还远远不够,还可以实现更大范畴的双向拓展,如针对00后甚至05后学生的特点,图书馆可以与学院合作,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制作MOOC(仅限于学习局域网范围内授权使用)。同时,可以将图书馆的资源接入高校官网、公众号平台,提供针对具体专业的定制化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馆员还可以变身专业大咖,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平台,可以讲授海洋专业知识,还可以讲授信息检索技巧。

其次,通过泛在理念为海洋专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提供高层次定制服务。海洋专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同于高校学生,其通常都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其中高级科研人员更需要高层次的定制化信息服务。同时,由于其工作环境复杂多元,对于信息随时随地泛在获取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海洋专业图书馆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甚至定制化的数据库,通过图书馆官网、官微、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建立科研院所学术分馆,不仅仅向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提供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科技人员还可以进行智慧和智力共享,和图书馆共同建设学术分馆馆藏资源,每个科研院所可以选择单独权限的数据库建设,也可以与公共资源无限链接。

最后,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积极尝试探索开发海洋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为普通读者提供科普知识服务。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介绍了“泛在图书馆”或“图书馆泛在化”的概念,其核心理念就是图书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不再存在边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自由地获取到图书馆资源。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海洋专业图书馆吸引他们的不是专业性极强、理论艰深的海洋专业知识,也不会是海洋伦理、海洋哲学这样的人文信息资源。然而,大众对于海洋的神秘素来是心向往之的,人们对国家海洋馆、海洋世界甚至于沉船考古的极大兴趣无不说明,海洋知识科普工作前景光明。而目前的状况是,诸如海洋世界等涉海科普机构不能满足公众进一步探秘海洋的需求,这就给了海洋专业图书馆展现身手的契机。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海洋专业图书馆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专业立体的海洋世界,这也就引出泛在学习理念的介质问题,即泛在学习理念通过怎样的介质来实现。

四、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在提升海洋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是指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 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

首先,海洋专业图书馆要把现有的纸质馆藏资源数字化,创设一个虚拟的海洋环境,读者借助VR穿戴设备,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海洋,但是,又犹如置身于海洋之中,体验深海潜水、操作潜艇、游历海底世界等。海洋科普知识可以以伴随VR体验的有声解说形式传播,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从而实现了寓教于乐。例如,设计海底探险游戏,读者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变身海洋探险者的角色,与各种各样的深海生物搏斗,或是触摸海底的发光鱼类,或是在沉船中找寻海底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海洋专业图书馆将海洋生物等海洋科普知识寓教于乐。虚拟现实和读者的真实世界无关,读者借助虚拟现实,以海洋专业图书馆提供的专业知识为介质,仿佛爱丽丝漫游仙境一般,获得一种“灵境”般的海洋游历体验,因此,虚拟现实也成为灵境现实。

海洋专业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海洋类高校相关专业合作,依托图书馆的文献及技术资源,共同建立海洋专业虚拟实训基地。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海洋船舶作业虚拟实训基地,海洋船舶作业虚拟实训基地的“设备”“部件”“操作步骤”都是虚拟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新的设备。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实时更新,这样可以实现实践训练与时俱进,保证紧跟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虚拟现实自身所具有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的强大优势,使海洋专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船舶操作员、海洋平台操作员等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环境中去,非常有利于学生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海洋专业虚拟实训基地里,虚拟的训练系统不会像海洋钻井平台、远洋船舶那样产生任何危险,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止。例如,在虚拟的海洋石油开采平台或者远洋勘探船舶中,学生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的目的。海洋专业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的海洋技术文献资源,与海洋专业教师合作开发虚拟操作系统,将海洋专业文献的扩展资源,嵌入虚拟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比如,学生在虚拟操作海洋船舶遭遇飓风天气时,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弹窗,扩展出巨型浮冰、冰山、海洋涡流等其他极端条件下,海洋船舶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训练。

2.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AR),也被称为混合现实。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AR 游历于虚拟现实和真实之间,因此颇受大众瞩目。增强现实在信息领域,尤其利用互联网和全球卫星定位等技术方面,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AR 提供了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截然不同的信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他。增强现实的基本理念是将图像、声音和其他感官增强功能实时添加到真实世界的环境中。增强现实采用对真实场景利用虚拟物体进行增强显示的技术,与虚拟现实相比,具有真实感强、建模工作量小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现代展示、医疗、军事、教育、娱乐、旅游等领域。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最大的不同就是,虚拟现实是完全虚拟的世界,而增强现实是对真实世界的叠加。有学者提出,利用增加现实可以实现图书对读者的导览服务,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更加多元化地呈现馆藏资源,这对于海洋专业图书馆而言,具有天然的优势。海洋专业图书馆可以依托海洋大学或是其他具备海洋模拟设备的科普基地,将馆藏文献资源嵌入读者对海洋模拟设备操作的过程中。

例如,可以和航母主题公园合作,让读者在体验操作航母、潜艇等真实体验的同时,立体化学习3D的馆藏文献资源;图书馆可以与极地海洋世界合作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增强现实体验服务,依托图书馆馆藏的海洋科普文献,以及极地海洋世界真实的海洋生物,激发青少年对神秘海底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海洋专业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海洋科普资源,通过与极地海洋世界合作开发增强现实场景,将一些深海生物甚至远古海洋生物的形象、知识嵌入增强现实场景体验的过程中,青少年既可以真实地触碰海豚等海洋生物,也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利用其相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真实感更强、建模量更小的技术优势,实现和深海生物甚至远古海洋生物的“触碰”,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配以音视频的生动讲解,甚至可以开发青少年参与者与深海生物及远古海洋生物模拟互动的游戏,进一步增加体验感。

海洋专业图书馆还可以依托海洋科普文献资源,结合增强现实设备,开发海洋科普魔法书,对海洋知识感兴趣的青少年在翻看海洋科普图书时,如果穿戴了增强现实设备,可以实现书中的海洋生物立体化,甚至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实现在虚拟的海洋世界里与海豚、小丑鱼等海洋生物一起畅游海底世界,从而大大增加趣味性及科普效果。

五、结语

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层出不穷,绝不仅仅限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技术仅仅是手段,建立泛在学习的理念才是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的要义。海洋专业图书馆文献工作者要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放下身段,主动探寻各级各类读者的需求,同时为提升文献服务质量,也应该从软硬件等诸多方面盘活馆藏资源,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民强,范 清.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效率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22):19-21.

[2]陈小庆.高校图书馆海洋科学学科服务研究——以浙江海洋學院为例[J].图书馆学刊,2005(12):71-73.

[3]周序华,向康文.海洋文化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海洋信息,2014,219(01):34-36.

[4]林 青.浅谈如何加强涉海高校图书馆海洋人文信息资源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6):65-66.

[5]刘贇宇,孙 静.泛在学习理论剖析和技术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

[6]任家乐.支持泛在学习环境的图书馆资源、服务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9):24-26.

[7]杨 衡,詹衍玲.地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实践与发展策略探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2(15):44-46.

[8]柏 雪.5G环境下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1(10):50-55.

[9]许建豪.基于移动的泛在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1):59-62.

[10]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2):93-98.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简介:董文静(197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文献。

猜你喜欢

馆藏资源泛在学习数字技术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刍议
按需出版模式下图书馆馆藏结构优化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