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分析
2023-06-01任婉菡张笑楠
任婉菡 张笑楠
摘 要:文化是科技创新智库的基石,坚持智库建设文化先行,对科技创新智库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智库索引中部分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相关文本文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抽取出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依据研究结果,文章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我国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抽取;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4.01
一、引言
科技创新智库是支撑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制定科技创新决策,并为国家提供科技战略咨询的研究机构[1],是具备创新属性的科技类智库。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至今,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智库已成为影响我国科技战略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力量。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2],我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智库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咨询服务来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早日实现我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3]对科技咨询机构而言,文化对科技创新智库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库之根、兴库之本、强库之魂。面对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坚守智库建设的文化定位,坚持文化先行,对于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基于扎根理论,尝试运用NVivo12 Plus软件对科技创新类智库文化建设相关文本文件进行分析,系统揭示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和作用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技创新智库在文化建设方面研究不足,为我国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笔者将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作为样本,使用Gephi软件的网络关系图谱功能,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揭示科技创新智库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同时,为保证文献来源的全面性以及所收集文献的相关性,使用了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对文献进行检索,将“主题”确定为“智库”并含“科技”。考虑到《意见》是2015年1月印发,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和严谨性,笔者将发表时间限定在2015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并进行检索。检索共获取103篇主题为“科技创新智库”的相关文献,人工去除座谈会通知、政策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取44篇文献。将其导入Gephi软件中,设置标签文本大小与节点大小保持一致,生成的研究热点网络关系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研究热点网络关系图谱
在Gephi网络关系图谱中,节点的介数中心度越大,表明通过该节点的路径数量越多,同时也代表着该关键词在整体研究热点网络关系图谱中受关注的程度越高。通过对目标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介数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分别是智库(中心度:9.73)、智库建设(中心度:6.63)、科技创新(中心度6.23)和科技智库(中心度:3.47),在网络图谱中均起到了较强的连接作用;其次是发展机制(中心度:0.6)、发展路径(中心度:0.6)、新型智库(中心度:0.6),在网络图谱中起到次强的连接作用。同时,Gephi网络图谱中节点直径越大,代表该关键词的相关连线越多,而线条越粗则代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越大。从图1中与“科技创新智库”的连线可知,研究时间段内,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进行的研究最多。对该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地方特色智库建设[4-8]、高端科技智库建设[9]、推进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建设路径[10]及科技咨询制度与智库建设之间的关系[11]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研究。此外,我国学者还对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机制[12-15]、政策建议[16-17]、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18-19]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智库文化主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故而网络关系图中也未能展现出与“文化”“文化建设”相关的研究关键词。笔者在进行文献梳理时注意到,目前国内关于科技创新文化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从科技创新智库特点出发,对文化建设导向、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20],并未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科技创新智库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实证探究。因此,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抓取我国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研究过程
笔者借助NVivo12 Plus质性研究软件,遵循扎根理论的一般研究流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扎根理论最早是由格拉泽[21]等人正式提出,被视为定性研究方法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22]。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将资料转化成概念而建立理论的过程,强调对资料的归纳分析研究[23],其目的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理论[24]。科技创新智库的文化建设是目前较为新兴的研究课题,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现有科技创新智库文化主要记录载体为文本资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可研究性,因此適合采取扎根理论法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选择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科技创新智库案例的科学性及权威性,笔者运用中国智库索引中的高级检索功能,在“政策研究领域”中选择“科技政策”类智库,同时“智库类型”不做限定对所收录的智库进行筛选(检索时间为2022年7月),结果显示共筛选出82个科技类智库,其中包括党政部门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等多种类型。为了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对82个科技类智库进行了二次筛选,人工去除了暂未拥有成熟智库文化的智库,最终选取11个在智库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成效的科技类智库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见表1)。所选取的11个案例涵盖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智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科技创新类智库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
表1 11个科技创新智库研究样本名单
(二)资料来源与收集
由于智库文化自身的渗透性,研究主要采取的资料收集方式为手动收集,所收集的资料均来源于上述11个科技类智库的官方门户网站。同时,为了确保研究资料的实时性,笔者对2022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这一时间段内所形成的文本资料进行了重点分析。按照表1中11个智库的序号顺序,将所采集的文本资料标记为K1~K11,其中,K1~K9用于本文的编码研究,K10和K11用于检验理论饱和度。
(三)研究数据分析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打散,通过分析将寻找出来的初始概念用新的方式重新整合的过程,目的是逐步将资料范畴化。研究在开放式编码阶段,首先将收集到的文本资料K1~K9导入Nvivo12 Plus软件中,对文本资料进行通篇阅读后开始编码。在寻找初始概念的过程中,遵循原生编码的原则,在优先使用文本中短语编码的前提下,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地浏览,并将初始概念标记为节点。为了提高编码效率,研究对同一智库的同一文档中出现的相同初始概念仅标记一次,再次出现时将不再进行编码。确立节点后,再对初始概念进行整合,形成基本范畴,标记为自由节点。在开放式编码阶段,研究共搜寻到初始概念64个,最终整合出包括“智库精神”和“智库发展方向”等在内的基本范畴14个(见表2)。
表2 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开放式编码示例(部分)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通过比较与归纳的方法,将开放式编码阶段得到的基本范畴通过各种逻辑关系连接起来的过程,目的是区分出“主范畴”与“副范畴”。在主轴编码阶段,研究对14个基本范畴按照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比较与归纳,最终形成了“智库精神文化”“智库制度文化”“智库行為文化”和“智库物质文化”4个主范畴,并在Nvivo12 Plus软件中将4个主范畴标记为树节点(见表3)。
表3 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主轴编码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选定核心范畴的基础上,明确各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以及各主范畴之间逻辑关系并加以解释的过程。研究从原始资料入手,对前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阶段识别出的自由节点和树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推理、归类,围绕核心范畴“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归纳出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包含智库精神文化、智库制度文化、智库行为文化及智库物质文化(见图2)。
完成选择性编码后,结合编码结果对事先预留的用于检验理论饱和度的研究资料(K10、K11)再次进行编码,均未发现新的概念及范畴。因此研究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分析
上述通过扎根理论实现了对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的抽取,即智库精神文化、智库制度文化、智库行为文化和智库物质文化。但这仅是核心范畴构建的部分工作,仍需厘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构成要素关系模型,为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一)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阐释
1.内化于心:科技创新智库精神文化
基于对现有相关文件的编码分析,可以将智库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为智库发展方向、智库发展观念、智库精神以及智库价值观。其中,智库发展方向具体分为发展使命、发展愿景和发展战略。发展使命是科技创新智库在推动我国科技战略发展进程中所担负的“为党咨政、为国建言”的责任;发展愿景是对未来早日成为国际一流决策咨询机构的展望;发展战略是新发展格局下结合我国国内外形势对发展目标的宏观预期。智库发展观念以合作共赢为主,既包括与科技企业、科研学会、地方科协的深入科研合作,也包括与其他科研院所开展的联学联建活动。
通过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智库中,无论是科研院所智库还是党政建设智库,大都非常重视以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推动和促进智库成员践行智库的科技价值观。以“科学家精神”为首的包含“抗疫精神”“苦干精神”“专业精神”等在内的智库精神,是科技人才服务“国之大者”的精神坐标,也是中国科技屹立于国际学术之林的精神标识。智库通常以座谈会、党建活动等方式,向全体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光荣事迹,学习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甘为人梯的宝贵精神,并激励智库成员将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为国提供高质量创新科技决策的强大力量。例如,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并将其纳入核心价值体系,以智库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和青年学者践行智库价值观,为推进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以及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强自立贡献力量。
2.固化于制:科技创新智库制度文化
智库制度文化是为推进科技创新智库内外各项工作稳步发展而制定的规范准则,主要包括智库管理方针、智库伦理素养及智库作风建设。其中,智库管理方针是将智库发展方向和日常科研工作相结合,所形成的对智库科研人员进行具体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包括规章制度、考评机制、学术制度等。《意见》中强调智库要“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透明的立项机制”,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例如,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智库顶层建设,先后制定了经费管理办法、高端智库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3]另外,在明确智库管理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还推行“大人才观”,通过完善人才考核制度激励青年学者立足本职岗位为科研工作建功;通过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制度,让真正有才学的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通过不断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为科研人才减轻压力。
智库伦理素养主要包括科技伦理和学术道德,如中国工程院通过召开以学术道德与科研伦理的管理制度为主题的会议,提出了完善我国学术道德与科研伦理制度的路径导向;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开展主题交流分享会,指出当代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领域的管理者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伦理素养,让科技更好地服务民生。
智库作风建设主要包括强化科研人员纪律意识、倡导廉政反腐以及防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通过文本资料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智库重点强调强化职工纪律意识,通过教育警示大会等专题活动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自觉,时刻提醒科研人员要严守纪律法规、牢记“清廉是福”。同时,在决策咨询工作过程中要坚决防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面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贡献力量。
3.实化于行:科技创新智库行为文化
在智库文化建设中,行为文化是最贴近智库全体成员工作和生活的部分,主要包括智库人才培养、学习交流、精神文体活动以及智库职工关怀。智库机构的核心资源是人才[25],《意见》中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智库只有不断提升科研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成员自身价值,才能为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储备,进而催生富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通过邀请专家参与主题报告会,拓展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视野;通过开展业务员技能培训,提高中心所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提升业务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召开集体学习会议,为广大科研情报工作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智库成员间的学习交流是推动成员间互促共进、改进提高的重要方式。例如,中国科学院常以经验交流会、交流报告会、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助力智库成员间的工作经验交流,推动智库各单位工作朝更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退休老同志展开的互动学习,不仅让青年职工学习老一辈科研人身上的钻研精神,还能更好地传承科研使命。
此外,组织成员开展健身活动、艺术活动、知识竞赛等是促进智库成员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行为方式,可以在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的同时,发扬合作共赢、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智库精神。
职工关怀也是增强科技创新智库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行为方式,包括在节日对在职员工和退休老职工送上祝福和慰问、为智库成员开展健康科普讲座以及为职工子女举办节日活动等,激励成员们在健康快乐的科研氛围下,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科研业务中。
4.外化于形:科技创新智库物质文化
科技创新智库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活动、智库氛围及智库标识。其中,包括教育帮扶活动、科技展览、募捐活动等在内的智库社会活动是科技创新智库向社会群体展现科技素养、引领社会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中国科学院通过线上讲座的方式,让教授为同学们讲述科学知识;通过教育帮扶活动,勉励乡村同学勤奋学习,未来投身科研报效祖国;通过在疫情期间派遣成员坚守疫情防护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组织的长远发展需要良好的组织氛围作为支撑,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智库氛围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科研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保障科研人员放下压力和负担专心投入工作的环境基础,而良好的科研氛围则是推进科技创新智库成为国际一流科技决策机构的环境基础,二者交织共同激发智库内部优势和力量,成为智库应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
此外,智库自身的外在形象标识也是智库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智库向外界树立形象和传递核心价值的途径。例如,山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在文化建设中以所徽的形式展示了自身的形象标识,醒目的同时独具辨识度,不仅展示出其发展与活力,还表现出了“创新、科学、技术、发展”的理念,成为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向外界展示良好智库形象的文化载体。
(二)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关系分析
基于抽取出的4个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笔者对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形成构成要素关系模型(见图3)。科技创新智库文化既是支撑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基础,也是引领社会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智库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智库文化建设体系中的根基,通过不断完善引领科技创新智库更稳步发展;而智库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体系中的枝和叶,是智库向社会群体传递科学文化、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具象表现。
图3 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构成要素关系模型
1.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为基石
智库精神文化是智库在长期建设以来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意识理念,用来阐释作为科研组织的科技创新智库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自身存在意义。精神文化交代了科技创新智库尊崇的科技价值观和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文化范式,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弘扬了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研精神,进而确定了支撑智库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智库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以精神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维护智库的核心价值观。智库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作为智库精神文化在成员行为上的折射和物质上的具象体现,其发展方向和趋势均受精神文化的规范,而后通过行为和物质两种载体将科学文化传递给社会群体。因此,科技创新智库的精神文化在文化建设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2.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为保障
科技创新智库的制度文化是智库发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行为准则、日常管理、成果考评等在内的任何组织行为背后都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全面合理的制度文化是科技创新智库未来稳步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智库成员安心科研的基础。在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体系中,制度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是将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升华为一种权力意志的精神表现,对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会将部分精神文化具象为某些行为或物质,对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只有规范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践行科技创新智库的价值体系;同样,只有健全合理科学的人才考评制度、成果转化机制、经费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发扬科学文化。因此,科技创新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结构中的重要保障。
3.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外化
行为文化是科技创新智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体现智库核心价值取向,受制度文化的约束;物质文化是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在物质上的具象体现,间接体现智库发展理念,是社会公众评价智库的重要考虑因素,两个要素共同将科技创新智库文化进行不同程度的外化。在智库文化建设体系中,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更多针对智库内部组织活动,是文化建设中的深层建设,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产出结果,是文化建设体系中的表层建设。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以智库精神文化为主、制度文化为辅进行发展建设,又以行为和物质的表现形式反馈给精神文化,实现外部社会群体与内部智库建设的沟通,不断循环促进科技创新智库稳步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使用Gephi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中现有的“科技创新智库”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对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对按照一定规则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基于三级编码的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了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要素的理论模型,并对四类文化建设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根据所抽取的科技创新智库文化构成的四要素,笔者提出如下科技创新智库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自身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加速成为国际高端科技智库的重要支柱。首先,应秉承“科学决策、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激励广大科研人员以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科技创新智库作为战略愿景。其次,应明确智库的战略定位,融合科技共赢的发展观念,提升智库成员战略研究能力。最后,應发挥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创新智库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用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甘愿奉献的精神激励青年一代学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二)管理制度应努力适应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需求。首先,应在落实已有智库政策的基础上,健全规范化管理模式,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经费管理方面,应认真探索适应国内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和创新小组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在成果评价方面,应建立以科技创新和科研贡献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核方面,应推行“大人才观”,完善人才考评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最后,应完善对职工的关怀激励机制,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提升智库研究人员的工资比例和劳务费比例,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
(三)科技创新智库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首先,应加强内部智库人才的培养及外部科技人才的引进。对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鼓励青年学者参与更多项目研究,为智库的发展储备人才。对外打破学历与职称限制,吸引更广泛的学者,实现科技创新智库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其次,应发挥优秀成员带头作用,鼓励开展组织研讨会、专题报告会、读书分享会,增强科技创新精神的归属感。最后,应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身心发展,积极开展系列精神文体活动,提升智库人员的幸福感。
(四)应重视打造智库品牌,智库高质量成果的宣传。首先,科技创新智库应拓宽智库成果的宣传渠道,积极开展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智库媒体服务能力及成果的科学性[26],提升智库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将智库成果转化为提升智库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其次,应通过在社会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帮扶活动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有凝聚力的科技价值观和科技创新精神。最后,应通过智库标识向社会公众传递核心的科技价值观,提升智库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唐果媛.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现状与建议[J].科技情报研究,2021(02):72-82.
[2] 吴善超.建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06):1-2.
[3] 王灵桂,侯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使命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57.
[4] 曾令雯,彭柯芸,刘勇强,等.地方科技智库特色能力建设[J].技术与市场,2022(03):92-93,95.
[5] 原宇,郭辰,孟宪阳.双循环格局下地方科技创新智库建设[J].科技与创新,2021(17):107-109,111.
[6] 胡海婧,周斌.打造科技创新智库,支撑地方经济驱动发展研究—以泰州新能源产业创新智库为例[J].商讯,2020(36):3-4.
[7] 姜春林,戚万磊.地方特色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分析—以大连科技创新智库为例[J].情报杂志,2018(06):40-45,50.
[8] 任媛媛.基于SWOT方法的安徽特色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分析[J].情报工程,2018(02):112-119.
[9] 夏婷.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成效、问题与建议[J].科技导报,2021(10):57-64.
[10] 潘燕婷,杨再峰.科技智库建设价值、困境及对策[J].贺州学院学报,2017(04):108-112.
[11] 樊春良.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与智库建设[J].科学与社会,2017(03):79-93.
[12] 夏婷.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现状研究—基于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视角[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04):94-103.
[13] 张笑楠.科技创新智库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04):50-57.
[14] 张丽,贺茂斌,夏婷,等.中国科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的思考与建议[J].今日科苑,2021(05):1-9.
[15] 夏婷.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机制研究—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为例[J].科协论坛,2018(12):31-35.
[16] 丁明磊.科技创新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3):16-19.
[17] 丁明磊,陈宝明.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智库体系的思路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6(05):10-13.
[18] 赵培阳.我国新型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1):62-63.
[19] 杜军,鄢波,赵培阳,等.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110-116.
[20] 王晨.科技创新智库的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文化产业,2021(36):130-132.
[21] 王舜淋,张向前.高校新型科技类智库发展战略与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9(05):97-104.
[22] Hammerslry M.The Dilemma of Qualitative Method:Herbert Blumer and Chicago Tradition[M].London:Routledge,1989:18.
[2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8.
[24] 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03):2-7.
[25] 邝立新,朱劲松,陈虎,等.电网企业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1(08):262-263.
[26] 夏青,王郁.“三圈理论”视域下我国科技智库媒体平台建设路径[J].科技智囊,2022(05):69-76.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Ren Wanhan Zhang Xiaonan
(School of Govern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iaoning,Dalian,116029)
Abstract: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igh-lev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 to insist on culture fir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the article conducts a three-level coding analysis on the text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s in the China think tank index,extracts the element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and builds a theoretical model on this basi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the article provides concrete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namely spiritu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Cultural construction;Extraction of elements;Grounded theory
基金項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多组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JKR03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婉菡(通信作者),女,1999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库建设。张笑楠,女,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