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vlog”内容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未来进路

2023-05-31孙浩巩奕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

孙浩 巩奕

【内容摘要】“新闻+vlog”模式是主流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模式改革的创新尝试,是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实践与新媒体内容样态进行互联融合的产物。本文从传播主体单一且固化、信息传达片面化及新闻价值浅薄化三方面对“新闻+vlog”的发展桎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多元化vlogger阵营、构建新闻叙事网、勾勒新型新闻传播矩阵三种未来发展进路,以期为完善全媒体内容建设,助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vlog”;新闻报道;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生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①“新闻+vlog”以实现新闻价值为目标导向,将专业的新闻叙事内核融入到vlog这一载体中,是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内容产品。例如,《人民日报》于bilibili弹幕网站中发布的《记者vlog:化身外卖员,在上海街头送药送物》,以vlogger送药送物的经历为主线,反映了疫情时期上海人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况。

目前“新闻+vlog”依然处于融合实践的探索阶段,但其在塑造主流媒体新形象,扩大主流媒体新闻影响力层面已初见成效。为激发其发展潜力,探索媒体融合的有效路径,有必要对“新闻+vlog”的生产、传播方式及发展难点做出比较准确的描摹和深入剖析。

一、拟仿型的内容生产逻辑

塔尔德在其著作《模仿律》中提出,“一切事务,不是发明,就是模仿。”②vlog起源于YouTube平台,后经留学生群体引入国内,多投放于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是孕育在新媒体土壤中的内容形态。作为新媒体内容样态与传统新闻实践的糅合,“新闻+vlog”大多拟照传统vlog内容制作逻辑进行内容生产,通过展现记者或其他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日常影像达到隐性传递新闻的目的。例如“康辉vlog”,通过展现康辉在各大新闻报道一线的工作画面,同时配合康辉本人对新闻事件的解说分享,实现新闻价值的柔性输出。“新闻+vlog”承袭了vlog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新闻报道又带有纯粹生活展示型vlog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征。

(一)内容选择:微观视角切入宏大主题

作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主流媒体一般要以宏观视角把控全局,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与宏大视角相叠合往往会忽视个体的存在,为受众留下“居庙堂之高”的印象。而“新媒体是‘以人为根基的文化,需要激发用户的参与,重视人的视角、人的情感与人的体验”。③诞生于新媒体土壤的vlog天生具备对感性的个体关注偏向,在视频中vlogger或将镜头对准自己,向观众展示自己的生活片段,或将镜头转向所栖身的环境,引领观众“看己所看,感己所感”。

“新闻+vlog”遵循了主流媒体的宏大主题的选材需要,又融合了vlog个体的、感性的价值特征,展现vlogger视角下的宏大事件的微观面貌。《央视新闻》出品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展示了记者视角下的大国外交场景。同时镜头关照了幕后被忽略的个体,如一遍遍检查场地的工作人员、凌晨就在场外等候的记者等。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事件,由宏大事件再落回推动大事顺利完成的微小个体,既切合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定位,又暗合了以人为本的新媒体文化调性,更能引起用户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导用户关注国家大事。

(二)内容生产:参与式内容建构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他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④“用户基于个人兴趣发现和关注目标群体的vlog作品,以期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并与vlogger在生产、分发、互动、消费中形成虚拟空间的身体共在,从而产生共享的情绪与情感体验。”⑤从这个意义来说,vlog完成了傳受双方共享的互动仪式链,引导用户付出情感能量,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链接,更具粉丝黏性。

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新闻+vlog”具备非线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前文中提到vlogger多采用面向镜头或分享视野的视角,当vlogger面向镜头时,神态、动作得到自然展现,为观众营造了一种面对面互动的情境;而当采用分享视野时,传受双方关注点相同,易形成共鸣。同时,vlogger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预留悬念等方式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到文本构建过程。用户通过观看与评论留言等反馈形式进行vlog文本的二次制作,bilibili平台所采用的弹幕机制更是为观众提供了瞬时性的互动渠道。制作者再通过评论、弹幕、点赞等可被量化的数据为参考进行下一次的内容制作。由首创环节到二次制作,“新闻+vlog”始终贯彻参与式、非线性的价值特点,既拥有新闻信息作为生产资本,又能够实现情感的交互流动,从而完成“传受一体”的参与式文本建构。

(三)内容呈现:理性思考与感性呼唤相联结

在传统媒体时代,拥有绝对信息掌控权的主流媒体倾向于展现严肃姿态以满足公众对新闻媒体“公众理性”的期待。“在媒体加速社交化和移动化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逐渐面临包括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社会化新闻生产新行动者的竞争与挑战。”⑥“情绪连接是Web3.0个体交互特点下的关系连接,是一种‘非理性逻辑的新媒体优先思维转换,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绪共振、共情体验等心理连接和社会认同。”⑦通过合理利用情感要素,增添新闻报道中的感性成分,能够推动建设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戈夫曼曾提出拟剧理论将社会场景划分为前台和后台。身处前台,人们需要扮演理性化角色满足社会期待;在后台,人们则可以展现更为感性化的形象。“vlog是‘互联网+生活的产品,代表着公共领域与私人情景的融合。”⑧梅罗维茨将这种因媒介产生的融合型新场景称为中区,作为中区的vlog往往呈现出博主较为感性化的鲜活个体形象,并以主观感受与情感表达为主要叙事内容。

“新闻+vlog”利用了vlog这一内容特性,将“公众理性”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例如,在《中国日报》发布的《小彭vlog:小彭实拍中巴海上联合演习》中,涉及情感流露,展现了更为鲜活的中国海军的形象。“新闻+vlog”作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联结的内容产品,专业的媒体身份是新闻公信力的保证,而个体的情感可见性中和了传统报道的说教、宣传色彩,通过情感呼唤引起用户共鸣,为纯客观理性传统新闻报道做了补充。

二、主流媒体“新闻+vlog”的社会化传播架构

当前,技术赋权使得用户地位大幅度提升。对此,《意见》指出:“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⑨在“新闻+vlog”的传播中,主流媒体正是以《意见》为指导,积极融入社会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与人民群众建立有效联结并进行积极互动。

(一)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由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逐渐取代电视等原本主流媒体所依托的媒介类型,其中社会化媒介平台通过包罗万象的内容供给吸引用户,借助强悍的关系连接功能留住用户。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截至2020年6月,移动网民端短视频渗透率已达65.8%,其中69.8%的资讯短视频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资讯。”⑩

为占领新型传播阵地,主流媒体多选择在当前的网民集散地——商业化社交媒体平台创立官方账号投放“新闻+vlog”。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平台,准入门槛较低的社交媒体有助于用户实现由“仰视”到“平视”的视角转换,拉进传受双方的距离。同时,主流媒体能够借助社会化媒介平台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切实提升自身的信息影响力。目前此方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截至2022年8月31日,新华社在bilibili平台投放的《新华社小姐姐的vlog:全国两会,我们第一次相约初夏》播放量达到32.9万;央视新闻出品的《康辉的第一支vlog: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则达到了2373.7万,真正实现了新闻的破圈传播。除此之外主流媒体也尝试在官方新闻App或新闻网站中投放“新闻+vlog”,但未获得较为突出的社会反响。

(二)亲民的语态转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新闻+vlog”讲究与大众进行同视角、同思维、同情感的平等对话。央视新闻所发布的《刚强的vlog:在总统府学缅语 跟习主席看老照片》中,刚强一改往日严肃端庄的主播形象,展示了他与同事调笑打闹、与妻子闲话家常的画面。另外,视频中增添了互动元素,如突然插入了一段静音画面,随即出现了刚强本人的配音解释:“哎呀,不用调了,不是你没开声音,是我的神器小蜜蜂没电了。”这种姿态平等、面对面传播的语态能够使用户获得“与主播平等对话”的观看体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让用户愿意看、有兴趣看新闻。

(三)国民共建新闻场的效果呈现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舆论走向具有绝对把控权。由此衍生出的传统新闻报道基本秉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但在信息爆炸、技术赋权的当下,新闻价值不再仅由官方媒体定夺,如何吸引受众注意、获得热度成为重要任務。媒体需在合理引导的前提下让大众参与到新闻的建构中,使官方与民间在议题、议程、思想各方面同频共振。

主流媒体将宏观视野的新闻价值内核融进vlog这一新媒体内容样态,通过vlog探讨外交、会议、赛事等宏大事件,培养民众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自上而下实现深层次价值引导。同时,“新闻+vlog”在开放的、动态的社会化平台中呈现,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主动观看,用户进而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的方式积极参与新闻的传播过程,实现新闻价值半径的有效扩张。加之用户反馈深刻影响着内容制作,实现自下而上的新闻价值反向构建。上层引导与下层参与相合,助力打造国民共建的新闻场。

三、“新闻+vlog”的发展局限

社交媒体的崛起重塑了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主流媒体面临着部分受众流失、舆论引导能力减弱等问题。“新闻+vlog”是主流媒体的危机应对措施之一,但受限于新媒体内容样态的调性以及传统新闻实践思维模式,“新闻+vlog”目前仍然存在发展局限。

(一)传播主体单一且固化

从媒体融合实效观之,主流媒体仍多以媒体机构为传播主体,不利于其在注重关系连接的新媒体场域中占据优势。当前,“新闻+vlog”主要依赖少数头部主流媒体借助社会化平台进行传播,而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中,新闻价值并不是内容推荐的首要参照因素。“除社交因素外,平台更多以内容兴趣点为筛选维度推荐,或通过流量池比对进行叠加推荐。”与娱乐类内容相比,资讯类新闻在此种算法机制下竞争力并不强。目前只有几位本身具有较高媒介影响力的头部新闻vlogger的作品实现了破圈传播,“新闻+vlog”的巨大潜力未被完全挖掘。

(二)信息传达片面化

碎片化时代,如何平衡好便利性与完整度的关系是主流媒体面临的严峻考验。vlog是在短视频发展瓶颈期出现的作为短视频纵向补充的内容样态,与短视频相比,vlog的时长较长、叙事相对完整,但仍存碎片化特质:vlog是将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为叙事点,点与点相勾连构建起生活影像,这种模式易实现细节的描摹,但难以完整展现事件,容易造成新闻信息碎片化。加之“新闻+vlog”的价值实现依赖于将新闻信息碎片化融入一线记者等专业工作者的日常影像,用户更偏向于窥视“神秘”职业群体的私生活面貌,从而忽视创作者真正想要传输的新闻信息,导致信息“传而不达”下的价值流失。综上,“新闻+vlog”叙事方式的碎片化与用户关注点的偏移共同造成了信息传达片面化的桎梏。

(三)新闻价值易触达、难深挖

“时政新闻信息的传播必须用一种‘互联网思维去传播传统纸媒上最基本的两样东西‘新闻与思想。”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得新闻信息的第一发布者往往是与新闻事件处于同时空的普通民众。大道不畅,小道必昌。无专业背景的目击者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与强烈的情绪色彩,若主流媒体未及时发布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便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同时,无论是新闻门户网站还是社交媒体平台,在时效方面都具备了‘即事即报的条件,这无疑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新闻时效性压力。”鉴于此,“打造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标。”相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vlog”无需复杂的采编播流程,更符合“时效性”要求,且借助vlog这一偏娱乐性质的内容载体能够减轻受众的观看负担。伴随着vlogger的工作画面与有限叙述,用户易于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及进展等表层信息,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触达。但由于新闻信息是在vlogger的工作流程中随机触发的,时效性要求也进一步限制着其制作周期,难以进行信息梳理与重点抓取,导致无法深入挖掘新闻价值,难以在“思想”层面传递新闻内涵,造成浅薄化新闻偏向。

四、“新闻+vlog”的未来发展进路

“新闻+vlog”产品的传播半径是其新闻价值实现的前提,决定了其影响力覆盖面积,内容叙事则是“新闻+vlog”产品的内核,决定了其信息抓取的广度和价值挖掘的深度。面对发展困境,应从纵向深挖与横向铺陈两个方向思考,以多元化新闻vlogger阵容的打造、新闻叙事网的构建、新闻传播矩阵的延联作为破局措施,三管齐下助力主流媒体破除困境。

(一)打造多元化新闻vlogger阵容

媒体深度融合要求主流媒体通过培养全媒体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新闻+vlog”是主流媒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的革新产品,相较于短视频追求瞬时震撼力,vlog更注重展现生活朴素面貌、突出个人的鲜明风格,某种程度上vlogger的人格魅力是vlog作品的最大看点。vlog是vlogger的中区展台,用户在观看vlog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vlogger原本不易为人知的方面,从而产生信任感,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关系连接。因此,打造多元化新闻vlogger阵容,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新闻+vlog”的内容引力。

打造多元化新闻vlogger阵容首先要以官媒代言人作为头部vlogger,康辉、刚强等具有高媒介影响力的官媒代言人本身拥有官方与个人两重身份,严肃的前台形象与不为人知的后台形象的反差更能够吸引用户关注。鼓励官媒代言人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以个人名义创立账号,已有的“代言人”形象是其vlog作品可信度的担保,私人身份则利于消解官方光环所带来的疏离感,展现主流媒体的亲民形象。其次要培養年轻记者作为中部vlogger,相较于前辈们,以张扬、小彭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更适应新媒体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学习阶段要注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理念的灌输,培养大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vlogger的中部力量,展现主流媒体年轻态的媒介形象。第三,应收纳“公民记者”vlog作为底层补充。主流媒体可以设立“公民vlog”专栏,选取大众拍摄的新闻价值较大的vlog进行二次编辑,将其附带标签置入官方账号从而形成外纳式补充。综上,建立以官媒代言人为头部引领,年轻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坚力量,“公民记者”进行底层补充的多元化新闻vlogger阵容,扩大“新闻+vlog”影响力,有助于打造国民共建新闻场。

(二)纵横相交构建“新闻+vlog”叙事网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中“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叙事链条,阶段性过程记录、场景的细节深挖是“新闻+vlog”的优势,同时也限制了新闻信息的完整输出。为平衡便利性与完整性的关系,主流媒体可以设置主题性专栏,针对同一新闻事件制作多期vlog,使vlog系列化、线索化,以点连线使叙事链条完整。例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崔霞发布的“霞姐带你追”系列航空vlog,目前已经囊括“霞姐带你追嫦娥”“霞姐带你追天宫”“霞姐带你追火星”三类主题,多线索多主体展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

除完整纵向叙事链条,媒体可通过派遣多名vlogger聚焦同一事件,横向延伸报道记录的视野,甚至设置vlogger会面环节,以交谈的形式向观众讲述自己在这一新闻事件中的所见所闻,在vlogger的“梦幻联动”中完整展现新闻事件。同时主流媒体在相关平台页面中应以“vlog专栏—事件vlog专栏—某记者事件vlog专栏”形式方便用户找寻。同系列串联碎片内容,多视角实现横向铺陈,纵横相交构建“新闻+vlog”叙事网,打破碎片化桎梏。

(三)“内嵌+外联”勾勒新型新闻传播矩阵

媒体深度融合要通过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嵌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vlog作为休闲性较强的内容产品本身具有较高宽容度,因此可利用记者vlogger的特殊身份向vlog中嵌入传统新闻报道。新华社在bilibili弹幕网发布的《张扬两会vlog:听说你们爱看新闻,所以这次我不快进了》中,保留了记者张扬进行现场播报的全过程。现场播报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此方式不仅没有违背vlog的记录初衷,而且将有内涵有深度的传统新闻报道毫不违和地嵌入vlog中,以“内嵌”的方式实现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

同时,主流媒体可通过“新闻+vlog”引起用户对事件的关注,进而利用超链接外联其他新闻类型,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首先,可利用平台连带推荐机制形成内容链接,如bilibili平台会在视频播放页面中推荐同类型视频,而抖音平台推出的“相关阅读”功能可将视觉化传播与文字梳理相联结。其次,vlogger可在视频中设置关于新闻事件的悬念,进而将链接置入视频中,再通过话语引导观众在链接视频中寻找答案,提升用户观看其他新闻产品的兴趣。除此之外主流媒体可以以事件为主体构建同主题多类型的报道合集,并将合集链接植入vlog产品中,以“新闻+vlog”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通过其他报道模式深挖新闻价值,打造新型新闻传播矩阵。

五、结语

当下媒介环境瞬息万变。“主流媒体所掌握的独家、权威的信息来源、强大的政府资源、专业的业务团队和专家资源是无可取代的。”但互动性弱等问题造成了部分受众流失。“新闻+vlog”是传统媒体通过引入新媒体内容样态改造自身的典型表征,其模仿传统vlog的内容生产逻辑,将个体化、感性化、非线性的新媒体基因与主流媒体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形构了“新闻+vlog”独有的内容特征。同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指导下,主流媒体采用亲民的传播语态,借助社会化的媒介平台,积极与受众建立关系连接,助力打造国民共建新闻场。在未来主流媒体可以通过打造多元化vlogger阵容、纵横相交构建“新闻+vlog”叙事网、“内嵌+外联”勾勒新型新闻传播矩阵三种方式,以“新闻+vlog”为发力支点,促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新闻+vlog”的出现代表了主流媒体对新领域的积极探索。在未来,媒体从业者及学者仍需从“新闻+vlog”的融合模式、制作技巧、价值建构等方面不断探寻其发展方向,扩大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半径,实现有效价值引导。

注释:

①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年9月26日。

②〔法〕塔尔德·加布里埃尔特里·N·克拉克:《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51页。

③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新闻界》2019年第1期。

④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9期。

⑤张文娟、宫承波:《本质、流变与反思:基于Vlog的多维审视》,《电视研究》2019年第10期。

⑥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⑦曾祥敏、刘日亮:《“生态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进路》,《现代出版》2022年第1期。

⑧何秋红、王璐妍:《从“Vlog+”到“+Vlog”: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路径研究——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电视研究》2022年第4期。

《2020年中國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艾瑞咨询,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669&isfree=0,2020年10月20日。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前线》2019年第4期。

赵辰玮、刘韬、都海虹:《算法视域下抖音短视频平台视频推荐模式研究》,《出版广角》2019年第18期。

刘聪、韩向东:《基于新媒体的时政新闻信息传播策略研究》,《现代情报》2015年第12期。

褚金勇:《旋转的新闻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反转与舆论效应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1期。

霍虹:《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孙浩系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巩奕系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

【特约编辑:张志君;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新闻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